白水县城的百年巨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白水县哪里的鱼好吃 白水县城的百年巨变

白水县城的百年巨变

2023-08-13 09: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孝文

202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抚今追昔,笔者以近80年的亲历,深切感受到县城的变化是家乡百年巨变最显著的标志。

我的家乡白水县西近西安,南靠渭南,北接延安。虽仅占全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一,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字始祖”仓颉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创造出了中华文字。另外,还有杜康造酒、雷祥造碗、蔡伦造纸也都发生在这块神奇的地方。是故,家乡有四圣故里之美誉,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历来深受人们的关注。

县城的建设和发展,历来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标志,我的家乡可能更典型。可惜由于历史的变革,朝代的更替,行政区划不断变化,名称不断更改,县城地址不断变迁,这个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古老县城,并非数千年来遗存的一个大致固定的县城遗迹,我们也就很难看到几千年基本固定的县城中心发展面貌。

据考古发现,先民们早在万年以前,就繁衍生息于此,在这里发现的古村落遗存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生活的遗迹,已列为国家保护文物。

史载白水“远古为国”,在黄帝时代已有古国阳武。这是人们已知的白水历史最早的行政名称,其政治中心当在北塬镇的阳武村。此后县城曾迁十多次,夏商时期有彭衙古城(即彭衙邑),春秋有汪城即汪邑(今之西方城)。秦代建有彭衙城(今彭衙村),汉代有粟邑城(县西北35公里处),北魏建有姚谷县城(今孔走河)、白水郡(古粟邑地)、三门县城(今澄城三门村)。可以说,在唐以前之县城并不在今之城址。现在之白水县城,应从唐贞观年间始,由时任同州刺史的唐开国元勋尉迟恭监修。此城经唐、五代、宋、元,大约750多年,毁于元末战事。明洪武二年(1369)迁建于南临川(今古城村);洪武四年迁建旧址。先建规模很小,如今的西巷,一马路都在城外。后以匪事战事而扩建,以改善增强防御功能。几经修葺扩建,县城规模达43.8公顷,城壕7.6公顷,县城有内四门、外四门、街道一条南街北街和西街及寺前街。巷道12条:东巷、西巷、南门、北关、东井、庙巷、新化巷、党家巷、龙门洞、楼北巷、北池、白家场等,皆窄小,住满农户。

这个格局,就是旧中国遗留给新中国的白水县城。我也是在看着这座老城,在70余年间一步一步发展到了目前的新规模、新县城。但旧县城留给我的印象,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之中。

那时,县城被高大坚实的城墙包围着,城内的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城内形成的街道仅一纵(中山街)一横(寺前街),两街交汇处是西十字口。那时,县城人口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农户,城墙内还有大片的耕地和农民用的场面,真正够得上市民商业街的仅两条,一是西十字口南到石台底;一条是寺前街,西十字口向北有几家粮店,二马路口附近向北住的都是农户。名义上是县城,实际等同于农村大村落。直至文革时,二马路除新建的政府平房外,仍然是麦场和耕地。寺前街也以住农户为主,很少有门面。白家场则是从西巷南直至水门口全是打麦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县大规模的活动广场,所以与其说是县城,实际和农村没有两样。

街上的道路全是土路,两边建筑地基高一些,更显街面窄,仅能通辆马车。一下雨,街道泥水长流。那时,我正在新化学校上学,每逢雨天,泥水把鞋都糊了。冬天更是冰雪路滑。平时街面凹凸不平,稍不留神,就会绊倒崴了脚。

街房多是些铺板门,一律柴房。只是有的比农户房高些,有的还搭上木板,算两层楼阁。不过,这些楼阁不适合住人,而是商家作库房。至于农户,一般都是土打的门墙,不高的柴房,除有钱人家外,没有几户修成砖门楼,有高大厅房的。

真正的现代楼房,县城连一栋都没有。倒是新中国成立前,在白水中学有人计划修洋楼(即后来的筒子楼),已经修了一层的墙壁,不知何故,始终没有搭楼板。尽管如此,初建的洋楼仍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参观。这个一层半截楼,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盖了两边流水的房子,做了学生的教室。我的初中就在这些教室度过的。

全城吃水,靠两眼水井,农家则靠窖水。机关、学校还得从河里拉水。这种情况直到1958年西门外修了一座水电站,从白水河抽水进城,才初步解决了机关、学校的用水。但可供量很少,农户是难用上的,缺水仍是主要矛盾。

县城很小,公共设施更少。记得新中国成立初,县上很多会议和有些活动都搬到农村。我的家北寨村近城较富裕,是办会议的首选之地。多年承担了部分县城功能。全县机关就集中到老县政府。县政府就在县城西南角,即后来的园艺站及西院,今天的白水中学。人们常言:白水县角角窝,衙门修到西南角。这是全县的行政官员和办公人员住的地方。另外还有一座小监狱也在这里,据载,这是明清以及上世纪初年延续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在用。

那时,没有电灯,学校的机关一律用煤油灯。没有路灯,晚上走路黑灯瞎火。只有西十字口几个醪糟摊子的火焰,扑闪扑闪给人一点光亮。还有唱戏点的汽灯,如今这种汽灯早已成博物馆的珍藏品。

全城很少见树木,一片黄土,到处光秃秃,夏天一股热浪,刮风了,则漫天尘土,搅得昏天昏地。到了冬季,城内取暖靠烧炭,黑烟迷漫,烟味刺鼻。农户取暖靠烧柴,柴火一点着,浓烟滚滚。

几十年过去了,白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墙拆除了,城壕填平了,街道打通了,采取了东扩北进,南迁西展。城区扩大了,核心城市建设已达6.8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时大了几倍。主街道七横四纵,七横即,雷公路、蔡伦路、粟邑街、新兴街、自强街、杜康路、果乡大道;四纵即环城东路、仓颉路、人民路、彭衙路。还不包括各条整修宽畅一新的巷巷道道。城区规模,南至郭砭铁路,北到李家卓,长超5公里;东起桥沟畔、张坡、董尧头,西到西沟畔,长达4公里。城区南包括郭砭、东达张坡,董尧头,西至南北山头、西寨子、任家山都入了城镇之中,其规模已是旧城的多少倍。

仅仓颉路从南起雷公路到李家卓一条街,长度比旧县城的中山街、寺前街的总和能长好多倍。况且,每条大街之宽度都是旧街的好几倍。全城街面道路包括巷道,全部以沥青水泥进行硬化,满城绿化美化。街道绿树成荫,街心百花齐放,四季花香。街道平坦,宽阔笔直,乘车上街,似流水行船。条条街道,高楼林立,20多层的新式大楼遍布满城。

城市用水已彻底解决,大量的地下水、清泉包括林皋湖水、石堡川水、耀卓地下水,源源不断引进县城。清波长流,不仅满足了城市用水,而且辐射到周边村社,使城乡都用了自来水。

城镇大小巷道都安上了路灯,照得夜间和白天一样,绣花针掉在地上,也看得见。主干街道安装了造型多样的彩灯。一到晚上,华灯怒放,满城商店、宾馆、机关,霓虹灯招牌闪耀,五光十色,照亮天空,映红大地,就像天堂一样瑰丽多彩,简直可以和大都市媲美。

如今,好多农村人都进了城,享受市民的优越生活。他们开商店、办食堂、开宾馆、摆小摊,生意红红火火。城区老年人喜欢三五成群聚在林荫下打牌、下象棋,妇女们则喜欢穿红着绿,跳广场舞。一条条大街小巷、机关、商店,橉次栉比,招牌鲜亮。商店百货齐备,供应充足,可满足人们需求。最红火的还是饮食服务行业,除了绿洲、秦林、仓颉几个大酒店外,小食堂到处都有美味佳肴。往来白水,不愁找不到好的吃住处。特别是到处夜市、小摊小贩,日落登场,灯火辉煌,直热闹到半夜。各种地方特色美味小吃,吸引着人们呼朋唤友,流连忘返。

最有特色的是新建的苹果广场和仓颉广场,绿树环绕,设施齐备,有戏台、有亭子,可乘坐,可锻炼、可谈心。绿荫下几处自乐班常年聚集,板弦齐奏,悠悠婉转,几句秦腔,几段清唱,沁人心脾。广场舞吸引不少男女,舞姿婀娜,尽情尽乐,连董尧头村、和园村都成了县城的后花园。

过去白水城内的人,辛苦耕织,拉炭换粮,为的是温饱。改革开放后,白水县城人忙的是经商服务,创业奋斗,享受幸福。而今的白水人,追求时尚,食求美味,爱书爱画,爱唱爱玩,心旷神怡,尽享人生乐趣。县城排污供水设施齐全,创卫生美丽城市。夏有空调送风,冬有暖气入户,冬暖夏凉,四季宜居,吸引了更多人来白水经营,也集聚了全县50%以上的人口。

新兴的白水县城彻底改变了旧时以农户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单一结构,成为白水县政治、经济、商业和物资集散、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成为全县的交通枢纽。高速公路绕城而过,可通向全国四面八方。以县城为中心的乡村公路通向全县村村寨寨。机关、学校、医院、商店遍布市区,辐射乡镇,物资丰富,市场繁荣。白水县城已不是单一的消费城市,更是一个生产经营城市。

县城的发展变化,带动了全县各行各业,特别是乡镇新农村建设,以林皋、尧禾、西固等村镇建设为标志的白水发展宏图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前来白水的客人,不由赞叹:古县新貌,山乡巨变,真可谓天翻地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