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 202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登高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8.2《登高》教学设计 2023

8.2《登高》教学设计 2023

2024-07-15 0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掌握诗歌诵读方法;3.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人的悲痛之感和爱国之情;4.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5.掌握“用一首诗”“学一类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诗人的悲痛之感和爱国之情;2.掌握“用一首诗”“学一类诗”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秋天,一位老人独自登上山顶,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步履蹒跚,满身疾病。面对万里江天,孤独的飞鸟,这位老人深情吟诵了一首诗——《登高》。这位老人正是杜甫,写这首诗时,正值战乱,他远离家乡,孤独漂泊。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千古名作《登高》。(板书:《登高》杜甫)大屏幕展示相关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世誉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登高》《春望》“三吏”和“三别”等。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已经过去了四年,然而各地军阀又乘机而起,互相攻伐,下层百姓哀声载道、民不聊生,这时的大唐帝国早已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当时杜甫流寓夔州,生活极度困苦,自己贫困潦倒、老病加身,自己的好友李白等人也一个个逝去。一日,杜甫孤身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看着滚滚流逝的长江、听着猿猴的哀鸣,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二)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问题。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要领:深层的基调,节拍要清,节奏要缓,声音低沉,突出重音。3.学生自读。问题一: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或者说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明确:悲凉,凄凉之感。(三)再读,品味感情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问题一:首联描写了哪几种意象,诗人是怎样形容这些意象的呢?明确:描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飞鸟”等六个意象,分别用“急”、“高”、“哀”、“清”、“白”、“回”形容。问题二:这些意象给人带来一种怎样的感觉,写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给人带来一种独孤寂寞、凄凉悲哀的感觉,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一:本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诗人是怎样形容这些意象的呢?明确:写了“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分别用“萧萧”和“滚滚”来形容。问题二:本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涉及俯仰视角的交替,诗人抬头看到萧萧落叶,低头望见滚滚长江,则是使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为全诗增添了几分悲壮萧瑟之感。3.鉴赏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问题一:“万里”、“悲秋”两词有什么作用?凸显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明确:“万里”指空间之远,“百年”指时间之久,极言空间之广阔和时间之长远,营造了一种无边无际、空阔无垠的氛围,并且将广阔的时空和渺小的诗人形成对比,这种反差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孤独、可悲。问题二:哪字是本联诗眼?明确:“悲”字。问题三: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本联写出了八种悲意,是哪八悲?明确:万里作客,一可悲;秋天作客,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作客,四可悲;时日不多,五可悲;疾病缠身,六可悲;登台愁思,七可悲;独自登台,八可悲。4.鉴赏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问题一:如何理解“新停”?明确:“新停”字面意思是说“最近刚刚开始停止饮酒”,诗人“艰难苦恨”如此忧愁,本想借酒浇愁却因身体原因不能饮酒,由此将“悲愁”推到了极点!问题二:杜甫“愁苦”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确: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杜甫家贫己病,李白等好友相继去世,自己孤独无依;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结束不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四)小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圣杜甫始终坚守其政治理想,秉持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哪怕是在人生最落魄潦倒时也对祖国人民包含着深厚的情感,让我们聆听圣人的呼唤,感受这份情怀。(放《登高》的名家诵读,学生跟读)。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的愁苦,更是透过诗人的愁苦,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登高》,进一步体会本诗的精妙之处。(二)体会手法问题一:诗歌的前两联主要写了什么?后两联主要写了什么?这种手法是什么?明确:前两联主要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孤苦寂寞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问题二:情景交融的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明确: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本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营造了孤独、悲哀的氛围,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三)扩展延伸问题一:本诗的写作结构是什么,或者说诗人在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由于上一个环节的基础,学生已经知道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随后教师总结扩展,明确有一类诗的结构层次是:先写景或叙事,后言情、述志或说理;并且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哲理,一般都在结尾。问题二:分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结构层次。明确: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四)小结今天我们通过《登高》这一首诗学习了一类诗的结构层次和写作手法,当然我们不能僵化的认为某些诗歌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的结构,那么前或者后就不会有抒情或者写景的内容,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本来就是相互结合的,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这点。(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2.查阅资料,从写景、抒情、对偶、谋篇布局、炼字炼句等角度写一篇对于《登高》的鉴赏短文。(六)板书设计2登高杜甫风 天 猿啸 漂泊异乡景 渚 沙 飞鸟 家贫己病 情落木 长江 忧国忧民情景交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