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病理生理学脑死亡 《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大纲

2024-07-12 1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J0415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 3.5学分;讲课:54学时,自学、网络、翻转:5学时。

 

一、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功能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现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成就。

1.知识目标:

⑴掌握本课程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特点;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

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病理过程。

⑵熟悉本课程总论中各种基本病变的病因及转归;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

的病因。

⑶了解各种病变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

2.能力目标:

⑴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描述和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⑵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⑶能够将本课程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防治之中。

3.态度目标:在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下,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教学、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新型的医学人才,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2.熟悉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转归。

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及内容;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发生的分子机制。

【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及内容(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各论)。

2.健康概念。

3.疾病概念。

4.病因学。

5.疾病转归。

6.脑死亡的概念及诊断标准(五点内容):

(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脑电波消失。

(5)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计划学时】3学时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种脱水类型以及水肿的诊断标准,发病原因和发生机制及对机体影响。

2.熟悉防治原则;熟悉正常水钠代谢过程。

3.掌握高钾血症,低钾血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对机体主要器官影响。

4.熟悉正常钾代谢过程及钾代谢障碍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正常水、钠代谢:体液容量的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水钠平衡;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正常血钠性水过多。

3.低钠血症:诊断标准。

(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特点;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原因和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

4.高钠血症:诊断标准。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特点;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

         5.水肿: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分类;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及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漏出液及渗出液区别,皮肤水肿特点:全身性水肿分布特点,

水肿的利与弊)。

6.正常钾代谢:体内分布特点、钾平衡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7.低钾血症:诊断标准;原因和机制;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 

8.高钾血症:诊断标准;原因和机制(假性高钾血症概念);对机体影响;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6学时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正常调节,四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发病机制、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2.熟识反应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等的定义、正常值、临床意义,上述4.种类型酸碱失衡的指标变化;

3.了解五种类型的混合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 值、PaCO2、SB、AB、BB、BE、AG。 

2.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呼吸性酸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代谢性碱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呼吸性碱中毒: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双重性酸碱失衡、三重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4.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混合型酸碱 平衡紊乱的判断) 。.

【计划学时】6学时

 

第七章 缺氧

【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种类型(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血氧指标的变化;

2.熟识缺氧时各器官系统机能代谢变化(包括代偿反应和代谢障碍);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能力的因素;氧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和氧中毒的主要机理。

【教学内容】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 ) 。 

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低张性缺氧概念、原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特点; 血液性缺氧概念、原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特点; 循环性缺氧概念、原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特点; 组织性缺氧概念、原因与机制、血氧变化特点。

3.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血液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组织细胞变化。

4.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计划学时】3学时

 

第八章 发热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的时相

2.熟悉:体温升高的分类;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3.了解:体温调定点学说;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

1.正常的体温及其调节

2.体温升高的分类 

3.发热的概念

4.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6.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7.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3学时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要求】

1.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心、脑功能及代谢变化

3.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中其他因素的作用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自由基的作用、钙超载、白细胞的作用及其他因素)

3.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心、脑及其他器官等)

4.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第十三章  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及组织灌流特点、机制及代偿意义。

2.熟悉休克的病因、分类、各期的临床表现。

3.了解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

1.病因与分类。

2.休克的分期、发病机制。

3.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细胞代谢障碍、细胞的损伤与凋亡、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4.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4学时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1. 掌握:DIC的概念;DIC发病机制;DIC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

2.熟悉:DIC的原因;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DIC 的分期

3.了解:DIC的分型;DIC 的防治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

3.DIC的分型

4.DIC的原因及其发病机制

5.影响DIC 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在因素

6.DIC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7.DIC的分期

8.DIC 的实验室检查  

9.DIC 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4学时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及其相关的概念,心力衰竭时心脏本身的代偿途径(心率增快、紧张源性扩张、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及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2.熟识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心力衰竭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肺循环充血、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等);心力衰竭防治原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了解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心力衰竭时全身的代偿机制,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

1.心力衰竭的概念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2.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3.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心脏代偿反应、心外代偿反应、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4.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静脉淤血:体循环淤血 (静脉淤血、肝肿大、胃肠功能改变、水肿),肺循淤血 (呼吸困难机制、表现形式,肺水肿)。 

5.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6学时

 

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及其相关的概念,发病机制(包括通气障碍、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的概念,典型病因,导致呼吸衰竭的作用和血气变化等),

2.熟识呼吸衰竭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呼吸的改变、肺性脑病、肺动脉高压和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防治原则,Ⅰ型、Ⅱ型呼吸衰竭氧疗原则的差异;

3.了解ARDS,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分类,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呼吸衰竭的概念 呼吸衰竭的分类(根据血气变化分类、主要发生机制分类、发病部位分类) 

2.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不足、阻塞性通气功能不足) 、 换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和解剖分流增加。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概念和发生机制。

4.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呼吸衰竭。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 化、肾功能变化、胃肠变化。 

5.防治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5学时

 

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包括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综合学说等);

2.熟识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3.了解了解肝功能不全的分类,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肝性功能性肾衰竭及其相关的概念,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防治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

1.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2.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和分类 

3.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4.肝性脑病: 概念、分类、分期; 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 学说、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的作用;肝;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5.肝肾综合症:病因和类型、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防治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5学时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慢性功能衰竭的概念,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的发生机制,少尿期机能代谢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的进展、机能和代谢变化(尿的变化、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氮质血症、肾性高血压、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贫血、出血倾向);

2.熟识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的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

3.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恢复期,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尿毒症毒素的分类、来源,尿毒症发病机制的现代学说和代谢的变化,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急性肾功能衰竭:概念 、病因与分类、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生机制、 少尿期的代谢紊乱)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特点 、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3.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念 、病因、发展过程及其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4.尿毒症:概念、功能代谢变化及发病机制、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计划学时】5学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牵涉多门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师授课和同学们学习时,不仅要把病理生理学各部分内容互相联系,还要联系有关课程的内容,使有关的知识成为有机的整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功能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了解现代医学领域的国内、外新成就。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认为各章节内容难点,用通俗易懂方式讲清难点问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度及对教师授课希望,利于课中教学内容实施;课中注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点曲线调节讲课方法,在学生容易犯困时提问和讨论增加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课末通过提问或测验检查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临床病例讨论增加互动,课后留思考题,提问及测验计分作为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以动物实验为主,考验学生动手能力。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

《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疾病概论

3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6

5

第四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6

5

第七章  缺氧

3

 

第八章  发热

3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4

 

第十三章   休克

4

5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4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6

 

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

5

5

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

5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5

 

合计

54

20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试卷分数占总成绩的60%)。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40%;期末60%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1.《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审.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病理生理学》金惠铭 王建枝主编.第7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