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发源地与文化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摘要 畲族的发源地与文化影响

畲族的发源地与文化影响

2024-06-30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耿之

  一、导言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是人数不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具备了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所以,畲族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畲族古称“山客”、“輋人”或“畲民”,现在全国有三十余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畲族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他们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曾多次与汉族人民联合起义,以反抗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新中国成立前,畲族地区处于封建经济阶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许多畲族地区都建立过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民族县和民族村。

  广东省畲族约有3 200人,其中有2/3以上居住在潮安、丰顺两县境内的凤凰山区(丰顺县潭江镇凤坪畲族管理区在凤凰山西麓),其余则分布在海丰、惠东的莲花山区和博罗、增城的罗浮山区。潮州的畲胞主要分布于凤凰镇石古坪村、凤南碗窑村、山犁村,归湖岭脚村、文祠镇李工坑村、意溪镇雷厝山村等处。在凤凰山还有“高(狗)王寮”、“畲客寮”、“雷家房”和“雷厝田”等地名,都与畲族有关。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对掌握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潮州凤凰山是我国畲族的发源地。

  二、畲族发源于潮州凤凰山

  《畲族简史》是《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一种,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福建省文化局等单位建立调查组,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完成该书的编写工作。1979年10月,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福建宁德地区(辖罗源、福安、连江、寿宁、周宁、福鼎、霞浦、屏南、柘荣、古田等十一县)在1979年人口普查时统计有畲胞约197 000人,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浙江当时也有畲胞约139 000人,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其中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畲族县。江西当时有畲胞4 6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上饶的贵溪和铅山县,赣州的兴国县。当时广东的畲胞人数列全国第四,只有2 500多人,除凤南山区和凤凰山一带的畲族聚居村之外,在海丰、大埔、增城、惠阳、博罗五县也有畲胞。安徽屯溪(徽州)的宁国县也有1 000多名畲胞。潮州修志馆的蔡绍彬先生曾访问过以上这些地方的畲胞,他们都说其祖先来自潮州凤凰山,其妇女先前还打着类似凤凰髻(凤凰山主峰)的发型以示纪念。民国年间修的浙江景宁敕木山蓝氏家族《世谱·原祖广东盘瓠祠序》中记载:“子孙之散,处南京、福建、浙江等地者,不能不知其数,家谱不修,安知千支百脉之所自出哉?兹广东潮州府凤凰山重建盘瓠氏总祠,议修家谱。我姓凡为一脉者(都要响应)不致网罗失散。”

  由于福建的畲胞占全国多数,所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就把《畲族简史》一书的编写交给福建方面,故这本书的权威性是无可指摘的。此书的《绪论》中记载:“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唐代初年)时,畲族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当时未从潮州分出漳州和汀州,故应为潮州)。公元八世纪,唐王朝在福建汀、漳一带设(府)治,强化了封建王朝对畲族地区的统治。畲族是一个朴实勤劳的民族,历史上曾被迫迁徙;明代以后部分迁移到闽中、闽东、闽北、浙南、赣东北、皖南等地。”由此可知,全国各地的畲族同胞都是明代以后从潮州迁徙去的。

  据《潮州志·大事记》所载,唐代陈元光在战胜潮州畲族武装之后,曾将俘虏押至浙江定阳江畔放逐(为今景宁一带畲胞之祖先),大部分强迫迁徙。故《畲族简史》中称他“双手沾满畲族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并认为畲族自此从潮州外迁。但笔者认为畲族人当时只是部分迁移而大部分还是留在潮州。因为各省畲胞多是明代以后从凤凰山迁出,加之陈元光之后五百年间,陈吊王、许夫人又在潮州一带抗元,如《大埔县志·人物》记载:“许夫人,潮州畲妇也,景炎元年(1276),宋帝趋潮州,张世杰招义军,夫人倡率诸峒畲户应役(勤王抗元)。二年六月,世杰自将淮兵讨(泉州)蒲寿庚,夫人率所部往会,兵势稍振。后帝(宋端宗)泊浅湾(今柘林),夫人复率兵援之至百丈埔,遇元兵与战死焉!土人义而祀之,帝昺封(潮州妇)世代为孺人,盖由夫人之故也。”大埔县今尚存有带“畲”字乡名三十七处,可知历史上这里是畲族聚居之地。

  作为唐代初期粤东闽南历史文化的主要开拓者,陈元光是唐高宗时的名将、政治家和诗人。他十五岁到潮州至五十六岁逝世,比韩愈治潮早一百四十八年,也比韩愈治潮八个月的时间长得多。他身经百战,在汉畲纷争中发挥了促进民族团结、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其历史功绩永世不能磨灭。他在《请建(漳)州县表》中言:“况兹镇(潮州绥安县即今漳浦平和、云霄、诏安、东山五县)地极七闽,境连百粤,(畲民)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狩为生。”可见当时畲胞务农主要是“刀耕火种”,即砍树烧草作为肥料,然后再垦荒造田,今云霄县城东北的漳江边有“火田”乡名,就是陈元光建漳州时的州治。

  饶宗颐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中指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的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的祖坟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的策源地。”由于当时畲族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中原汉族低,加上潮州畲族先民长期居住于靠近荒山野林和野兽出没之地,故偏重于狩猎经济。从当时潮州畲胞能和唐军进行持久的抗争,并多次围困唐军和刀砍陈元光的历史事实来看,当时畲胞已经使用铁器。而从凤凰山东面的饶平浮滨和联饶墓葬遗址出土的大批石制兵器和青铜器,可证明早在商代的潮州先民(应该是畲族)就已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另据《云霄县志·古迹》可知,在陈元光建火田州治之前,当地畲胞(志称“蛮民”)已建有五通神庙和西林塔等古建筑。而“五通神”后来也为潮州人继承崇拜,在城区义安路府仓内先前便建有五通神庙,而道教是没有五通神的。

  陈元光没有赶走畲胞,他带领汉、畲等族人民开荒种植,发展农桑,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方法,兴修水利,使经过多年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他本人也娶少数民族女子种氏为夫人。因当时潮州的汉族居民很少,一百四十八年后韩愈到潮州时,在《潮州刺史谢表》上称“此州居民万户有奇”,也不过五六万人!所以陈元光对愿意归顺的畲胞则划地安居,让其自治,称为“唐化里”,其遗址还在云霄县。如此看来,陈元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把潮州畲民赶尽杀绝。《漳州志·兵事》中记载:“陈吊眼后入粤归附者甚众,共有五十八寨。”如果潮州畲胞在五百多年前已被唐朝陈元光赶尽杀绝,那宋末元初时哪会有五十八寨畲胞十万众支持陈吊眼和许夫人?

  潮州畲胞外迁四省,应该是在元末。康熙《潮州府志·兵事》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畲贼陈满等啸聚梅塘,攻陷城池,几二十年。招讨使陈梅至,克之。至正十六年(1356),陈遂(打着陈吊王旗号的畲胞领袖,一说是陈吊王的侄儿)据有揭阳(榕城),分将筑城。”当时的畲族武装大起义坚持达十三年之久,至正二十五年(1365)才被广东省宣慰副使、都元帅陈良甫(福建清流人)残酷镇压。潮州畲胞除少数退回凤凰山外,大多迁于外地,可能是省外畲胞把陈良甫误认为陈元光。今金山上还有“林仕犹纪事”石刻作楷体竖书,刻幅高390厘米、宽330厘米,其中的“三阳兵乱,十有三载,乙巳岁(1365)五关省左丞陈公(良甫)以师克平之”,三阳指海阳、揭阳和潮阳。此时至陈满畲民起义,共十三年。由于潮州汉族居民已从唐代的26 745丁(成年男子)增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196 748丁(80 979户),汉族居民占大多数,不需要畲胞来争耕土地,所以畲胞被迫迁居。

  退居凤凰山的畲胞在元末起义失败的四十二年后,终于出山归附明朝。光绪《海阳县志·杂录》记载:“永乐五年(1407)冬十一月,畲蛮雷文用等来朝(见)。初,潮州府有称畲长者,即瑶类也。(潮州)卫卒谢辅尝言:海阳县凤凰山诸处畲民遁(逃)入山谷中,不供交徭(役)赋(税),乞与耆老陈晚往招。于是畲长雷文用等凡百四十九户俱愿复业(归顺)。至是(谢)辅率文用等来朝见明成祖,皇帝命各赐钞三十锭彩币,表里细绢衣一袭,赐(谢)辅、(陈)晚亦如之(同样)。又:明(代)设土官以治之,衔曰:輋官,所领又有輋民。輋,《明成祖实录》谓之畲蛮。”149户畲民看起来为数不多,但永乐十年(1412),海阳(当时包括今潮安、澄海、饶平、大埔、丰顺五县)总共才44 712户,约占3.33%.所以朝廷非常重视并多有赏赐。

  三、畲族的史诗与歌谣

  从《畲族简史》的《绪论》和《大事年表》可知,我国各地的畲胞都是明代才从闽、粤、赣边的潮州迁去的,畲族最早的记载和大事记都出现在潮州,而潮州古代包括整个粤东和闽西、闽南地区,现在也只有凤凰山存有畲胞,所以“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这个论点应该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的闽粤边界还未发现有另一座山有畲胞聚居,而广东省最大的畲胞聚居区潮安县凤南(原设镇,现与归湖镇合并),也因处于凤凰山南麓而得名。在原潮州地区有“畲”字的聚落村有九十六个,其中潮安五个(凤凰官头畲、打埔畲、地豆畲、凤南茶畲、归湖麻竹畲)、饶平八个、普宁九个、惠来二个、揭西十二个、潮阳四个、澄海一个、南澳二个、大埔三十七个、丰顺十六个,这些先前应该都是畲胞居住的村庄。

  在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修的《潮州府志·山川部》记载:“饶平小记:凤凰山在下饶堡,距县城(时在三饶)西北四十里,上多相思树。虎头山则凤凰山坂头村之右,形如虎踞。陈吊眼屯众处为四壁岭(海拔512米)。”而在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的《饶平县志·山川》记载:“凤凰山在县治西四十里,高压诸峰,山顶翠如凤冠,乘风能鸣,与郡城(潮州)西湖山相应。四壁岭在东洋屯堡潘段村,相传为陈吊眼屯聚处。”四壁岭俗称四百岭,位于凤凰山东部的饶平县新圩镇和渔村镇的交界处,是畲族领袖陈遂的据点,相传他曾带男女义军3 000人在岭上驻军,现在北面山坡上还留存校场遗址,约四亩地宽,还筑有环山跑马道。后人建有陈吊王庙,内置有他的塑像,至今古迹尚存。在岭下的长彬乡有“陈元帅爷宫”,宫内也有陈遂和他的妹妹陈吊花的塑像以供民众祭拜,宫联:百丈埔中昭大勇,四百岭上仰高风。

  每年九月初九为陈吊王忌日,七百年来香火不断。

  联中提到的百丈埔也在凤凰山东偏南的饶平县钱东镇北部和高堂镇南部交界处的一片埔地,古代为漳州至潮州驿道经过处。相传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皇帝赵昰(宋度宗的太子)和弟弟赵昺被元军追逐,走投无路,陈吊眼和许夫人(也称畲大娘)从凤凰山南下救驾,在百丈铺阻击元军,赵昰兄弟得以脱险,一说逃往南澳,一说逃上凤凰山,故有天池太子洞和四脚鱼的传说。由于畲军少而元军众,许夫人为掩护陈吊眼撤退而身受重伤,又因不愿投降而投井就义。人们后来在埔顶修有“娘娘庙”以纪念这位畲族女英雄。1958年,群众在百丈埔开垦时,曾发掘到“千人坑”和“百人义坑”的遗址,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和畲军之勇敢。潮州俗语也有用“而(乱)过百丈埔”来比喻场面的狼藉,此俗语流传至今。

  在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修的《潮州府志·山川》就有两处关于凤凰山的记载:“饶平县:凤凰山距县西四五十里,高六百丈,绵亘百余里,俯瞰诸峰,山头翠如凤冠,与待诏山相接。丰顺县:凤凰山为潮郡名山,东属饶平、南属海阳(今潮安),唯西北属丰顺。崇山峻岭,高百余丈,周围三十里。内山在小瑠隍社,距县(城,时在汤坑)一百四十里。”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修的《海阳县志·山川》记载:“凤凰山距城北(潮州)六十余里,高数百丈,周围百余里,嵯峨郁拔,势凌霄汉,为潮州第一名山。上有天池、石(太子)洞,山麓有太平寺。南属海阳,西北界丰顺、东北界饶平。登荣(归湖)都水一名凤水,又名凤溪,发源凤凰山,合登荣、下约诸山水汇于溪尾,始可能舟。西南流六十里,至月潭分为二,由龟(归)湖沟口入(韩)江。”图1《国庆五十年》邮票第二十二枚凤凰山主峰凤凰髻屹立在其山区的西北部,是潮安和丰顺两县的分界,海拔 1 4978 米,仅比著名的泰山主峰玉皇顶的1 524米低262米,是潮州第一高峰。由于它属于坚硬的花岗岩石山,故从潮州的湘子桥和凤凰台北望去,可见其山势嵯峨峭拔,势凌霄汉、雄伟壮丽、云雾缭绕。明代以前的凤凰山区和潮汕平原一带都有畲民居住和活动,他们便把这座雄壮无比的高山当作自己民族的圣山和发祥地,虽然后来在元朝末年由于抗争失败而被迫外迁各省,但他们仍然没有忘记凤凰山。各地的畲族妇女,先前都梳着像凤凰髻一样高高的发型,在1963年6月30日发行的特55《中国民间舞蹈》邮票(第三组)第一枚的“畲族婚礼舞”(浙东景宁)和1999年10月1日发行的《国庆五十年》邮票第二十二枚的“畲族”(闽东宁德)两枚邮票图案上,都能见到这“凤凰髻”发式(见图1)。

图1 《国庆五十年》邮票第二十二枚

  而在凤凰溪流经的潮安县归湖镇砚田村对面的凤凰山南麓有陈吊王寨遗址,其海拔为3046米,周围环绕着牛、狮、虎、龙、鹰、鸟笼、将军搭弓诸山,寨南面临凤凰溪,寨北峰峦叠嶂直接凤凰山,站在山寨上可望见韩江。寨址的开阔地虽然杂草丛生,但还能见东西两面各残存一条宽约二尺、长约百米的寨墙,墙外还挖有深约四尺的壕沟,在寨址还能见到不少宋代瓷器的碎片。由此可知,《畲族简史》中把陈遂作为畲族的英雄,并记述他在潮州的活动并不虚传,可见凤凰山在七百二十多年前的宋代末年还是畲族武装的根据地。

  在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的《潮州府志·杂志》记载:“邑之西北山(凤凰)中有曰輋户者,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依山而处,出常挟弩矢,以射猎为生,矢涂毒药、(射)中猛兽,无不立毙者。旧常设官以治之,名曰:輋官。或调其弩手以击贼,亦(奉命而)至。然其俗易迁徙,畏疾病,刀耕火种,不供赋(税)也。”而光绪《海阳县志·杂录》则记载:“潮州有山輋,其种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皆猺(瑶)族,号白衣山子,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穿鞋)。三姓自为婚姻,病殁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籍隶县官(所管),岁纳皮(毛数)张而已。其曰斗老,与盘、蓝、雷三大姓者,颇桀骜难训。”

  以上两则记载,府志上引自明代林大春[1523—1588年,潮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浙江提学副使]修的隆庆《潮阳县志·风俗》,县志引用的是清代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而关于畲族是瑶族的一支,在道光《龙岩州志·卷二十》也有相同的看法。因为有关潮州原住民的最早记载是瑶族,而畲族与瑶族同是盘瓠之后,因此,潮州畲族的来源很明晰。早在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姬诵代替周武王姬发即位时,粤东海阳的少数民族便被朝廷送去大蟹,这在《周书·王会篇》中有记载。而1957年1月8日在潮州城西郊陈桥乡后人家村出土的贝丘遗址中的古人骨骼和文物,则是四千多年前潮州已有先民居住的证明。

  据司马迁的《史记·高祖(刘邦)功臣表》,又可知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六月,越将摇毋余(瑶族首领)因抗击项羽而功升海阳侯,食邑1 800户。从《汉书·地理志》可知“海阳亦南粤县治”。由此考证,瑶毋余应该是畲族先祖。凤凰山畲族有“招兵节”,而瑶族亦有类似的节日。畲族没有民族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语和汉语中的客家方言较为接近,而且广东畲语接近于瑶族的“布努”语。畲族通用汉文,有一些传说和歌谣是用汉文保存下来的。笔者曾深入潮安县凤凰镇的石古坪畲族管理区进行访问和调查,了解到不少情况。该区是凤凰镇唯一的畲族村寨,在凤凰镇政府东十里处,寨东南有大质山,海拔1 144米,与饶平县新塘镇的城格厝管区交界。

  石古坪畲村先前以出产“乌龙”茶而闻名。潮州俗语也有“一好乌岽茶,二好石古坪”,赞扬畲胞是种茶好手,其产品质量数一数二。与潮安县凤南镇山犁畲族管理区、文祠镇李工坑畲族管理区和湘桥区意溪镇雷厝山畲寨一样,石古坪也保存了与各省畲寨同样内容的畲族祖图,都是连环图画式、图文并茂的长卷。所有祖图都是明代以后和近代绘制的,如凤南山犁乡雷氏祖图题为“护王出身记”,复制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各种祖图内容大同小异,都称其祖先是“龙犬”、“护王”、“高(狗)王”和“龙狗”。由于“龙”、“花(华)”和“鸟(凤凰)”是中华民族三大图腾,故畲族称其祖先是“龙犬”且居于凤凰山,从现代考古学来说,这些都是远古居民的图腾(氏族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远古神话传说是人类历史童年期的创造,是“通过人们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经历了口耳相传的漫长岁月(引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图2畲族祖图(局部))。畲族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创造“图腾”,他们把祖先幻想成为“龙犬”,出世立功建业,经过口耳相传若干代后,便以祖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畲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举(见图2)。

图2 畲族祖图(局部)

  饶宗颐教授在1948年《潮州畲民之历史及其传说》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探讨:“石古坪传说:谓驸王至茅山学法游猎,为山羊触伤,在树上攀住一藤,卒以藤断跌死,由猴舁葬于南海山中,故凤凰各村流行畲歌,有石古坪恶畲客藤断石压之语。今(1948年)石古坪蓝氏祖祠,其龛下有箱二,有长均三四尺之藤,据传为驸王(即盘瓠)之遗物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证,全国各地的畲胞大部分认为“老公藤”保存在凤凰山石古坪,所以,畲族的发源地就应该是在石古坪。

  那么,传说中的畲族始祖高王又葬在哪里呢?传说是御葬于通东京的大道上。高王御葬后,三子一女散居南方四省,各有御赐路引,安居乐业。其子孙在汉、唐、宋、明时期累朝护困,不能胜记。潮州修志馆馆长蔡绍彬先生1989年曾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敕木山访问,当地畲族姓蓝,说其始祖高王葬于潮州凤凰山主峰凤凰髫背阴处的七贤祠。笔者看了他的《潮州俗语故事》后也到凤凰镇凤西管区的金园村进行调查,只见银瀑飞泻,苍松挺拔,奇花异草,无限风光。从凤凰髻南望去,群山俯伏脚下,潮汕平原尽收眼底。当时正是秋收时节,平原上水稻金黄如海岸黄沙,一望无际。但在峰顶的背阴处没找到七贤祠。后来在石古坪听畲胞介绍:凤凰髻背阴(北边)有仙人洞,附近确有畲族祖墓,在金园村(地处凤凰髻之东)东边的棺头畲村相传是地处高王棺头之处而得名,在石古坪北原凤凰墟通三饶镇驿道也有刻着“通东京大道”的石碑。

  关于畲族民众纪念高(狗)王的风俗习惯,民国《丰顺县志·风俗》记载:“案邑属东鄙(边)之风吹磜山村(在凤凰山西麓,今潭江镇凤坪畲族管理区),有蓝姓数十户,称为狗头王子孙,即輋民也。村南有钟姓十余户,传其祖为蓝姓外甥,世为婚姻。惟晚近(来)已与四邻族姓通婚,现已同化,非复《利病书》所言之习俗矣!其旧操土音,俗称为蛇罗语,极难(学)解,今能操其语亦少。惟舂米用杵臼(汉族用砻磨),以手捣之,犹沿古俗。每岁除夕,举家必席地而食,以为狗喫必在地也。有祖遗匹凌画像一幅,长三尺许,图其祖人身狗头像,自出生时及狩猎为山羊触死,各情事甚详,益千百年古画也。止于岁之元日(春节),横挂老屋厅堂中,翌(隔天)早辄收藏,不欲为外人所见。距该村三十里之潮安县境归湖内山(今凤南山犁),有雷姓十余家,与彼同祖,亦与通婚往来。殆即《后汉书》所云之盘瓠族,考《搜神记》述盘瓠事尤详,晰(说明)近世学者谓盘瓠即盘古之异文,梁任公谓为蛮族中之别一派,即最初之土著,是或然欤。”

  传说中的“狗王”同“盘瓠”一样,也是苗族和瑶族共同的祖先,应该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图腾崇拜。这种传说的流行,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某些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对探讨畲族的历史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苗族的神话传说与畲族大同小异,但该族的祖先“盘瓠”则被说成是五帝中的帝喾之后。笔者查阅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述:“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因为帝喾也叫高辛氏,所以在《魏略》中有一段话可以补充这段历史:“高辛氏有老妇(原配),居王室,得耳疾,挑之,乃得物大如玺。妇人盛瓠中,覆之以盘,俄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这段话说明“盘瓠”乃高辛氏之原配夫人所生。以下,则记述盘瓠“因立有战功,又与高辛氏的一个女儿婚配(远古传说中兄妹可通婚),生子女十二人,六男六女,自相夫妻”。这就说明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苗族和畲族的祖先是人而不是狗。与此同时,我们从史书上还可以看到:畲族和瑶族在历史上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故也有可能把畲族领袖摇毋余当作瑶族,因为唐代以前史书没有分出瑶族和畲族而统称为蛮族。《后汉书·南蛮传》在叙述盘瓠的传说时也认为“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蛮族崇拜蛇神,畲族的高王出世时也是先虫(蛇)后犬,所以现存潮州的青蛇崇拜也应该是汉族人民继承畲族而崇拜的图腾。

  在潮州畲胞中流传的《高皇歌》被称为最早的潮州歌谣,因为盘瓠的故事在汉代以前便已经流传了:笔头落纸字字真,且说高王个出身;当初娘娘耳朵起,先是变龙后变人。

  高辛娘娘耳里疼,觅尽无有好郎中;百般草药都医尽,后来出来一条虫。

  虫出来后盘篮装,皇帝日夜勤养繁;二十四味给伊食,后来变身为龙王。

  番邦造反二三春,杀尽无数好汉身;皇帝无奈出黄榜,谁人退敌好招亲。

  高辛皇帝发谕时,四门挂榜尽出示;谁人取得番王头,第三闺女结为亲。

  龙王听知便近前,收下黄榜在身边;便去番邦番王殿,服侍番王二三年。

  番王乞伊伴身边,凶星为祸也不知;龙王骗他心欢喜,三餐食酒笑眯眯。

  番王食酒在高楼,身盖锦被铺枕头;文武百官无防备,即时咬断番王头。

  咬死番王游过海,番邦贼子便赶来;刀枪好像林中笋,不会过海个个呆。

  龙王取胜一时到,众官跪倒执番头;执了番头入金殿,朝中文武个个愁。

  君无戏言实行真,皇帝命女结为亲;第三闺女心不愿,叫伊钟内去变人。

  变身楼内盖金钟,规定七日能变形;那知六日皇后急,看着个头未变成。

  第三闺女结成亲,五年生了三个儿;去向皇帝讨名字,好给天下传古记。

  亲生三仔很端正,金銮殿上去讨名;大仔盘装赐姓盘,二仔篮装就姓蓝。

  第三儿子刚一岁,正待皇上赐名来;皇帝未赐雷先响,金殿就赐伊姓雷。

  深房里面女一宫,年纪十八正芳龄;招来女婿结夫妇,皇帝也赐伊姓钟。

  三男一女甚端正,辅助皇上在帝京;后住潮州名声大,流传世上有美名。

  龙王情愿不用田,愿请皇帝赐给山;高田三丈免纳租,都是皇帝国戚人。

  当初龙王无想长,现在伊死各忧伤;古昔山林免交租,现今应着交公粮。

  现在不比当初时,受尽官家百般欺;当初住在京城内,护幼扶老乐天年。

  头是狗王身是龙,好讨皇帝女三宫;皇帝也惜第三女,养出盘蓝雷子孙。

  殿内居住又三年,龙王情愿去分山;乃因打猎给羊撞,给伊吊死在岩边。

  龙王吊死在岩边,七日七夜觅不见;身尸挂在古藤上,求神问卜正寻得。

  广东路上一穴坟,迸出盘蓝雷子孙;京城人多观觅食,迁入潮州凤凰村。

  徙入潮州凤凰山,住在潮州很多年;自耕山园免纳税,种上三年变做田。

  凤凰山头一块云,无年无月水纷纷;高山种作无好食,无有米粟去换银。

  广东路上已多年,蓝雷二姓去做田;高山做田无好食,赶落别处开田园。

  去到别处去开荒,福建浙江还是山;开山做田无纳粮,四处奔波靠天年。

  蓝雷讲话各人知,三姓相好莫相欺;有事从长来计议,莫可传讲尔又欺。

  盘蓝雷钟好结亲,都是广东潮州人;今日三姓各处去,好事照顾莫退身。

  三十条歌纸尾烂,流传世上仔孙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引自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英雄史诗作为讲明身世和塑造精神的支柱。畲族的《高皇歌》也是一样。

  潮州汉族先民应该是唐朝之后才大批从福建迁来的,因此至少在歌谣上继承了畲族的传唱,所以直至现在,我们还把用潮州方言唱的歌谣称为“畲歌”。“畲歌”应该是因沿用畲族的歌谣而称,其一般格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为一条,每条成为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唱起来不同于客家山歌而类同于畲族歌谣,而其格式后来全被先前的“潮州歌册”采用。潮州用俗语“潮州人,福建祖”来喻来历分明,但从福建各地特别是莆田来看,除了畲族地区之处,还未有听过与潮州“畲歌”声调类似的歌谣。根据调查,很久以前畲族便有盛大的“盘歌会”节日,以传唱《高皇歌》和《麟豹王歌》为核心内容。就歌唱形式来说,有“祖公歌”、“杂歌”和“斗歌”,《麟豹王歌》也是反映盘瓠王英雄事迹的史诗。其开篇有:当初出朝高辛皇,出来游戏看田场。

  皇后耳痛三年许,挖出金虫三寸长。

  挖出金虫三寸长,便置金盘拿来养。

  一日三时望长大,变成龙麒丈二长。

  变成龙麒丈二长,五色斑斓尽成行。

  五色斑斓尽成行,龙眼为作荔枝样。

  ……

  歌中的龙麒“半是麒麟半是豹”,事迹也同高王一样。潮州歌册吸收了畲歌的形式,特别是将“祖公歌”的史诗形式作为“全连本”,把汉族的章回小说改编传唱,其中的重要情节重叠演唱。而在潮剧中也有“帮声”唱式,应该也是受畲歌影响而形成的。

  先前潮汕农村的“闲间”还有“斗歌”的遗风,斗歌的序曲都是如下起唱:畲歌畲嘻嘻,欲斗畲歌行磨边(来)。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八十勿磨边。

  或者是:畲歌畲谐谐,欲斗畲歌行磨来。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八十勿磨来。

  而“斗”在潮州话中也有“连接”之义,其意也来自斗畲歌,因为“斗”法像电影《刘三姐》里斗山歌一样,一人或一方先唱一首,另一人或另一方接着唱一首,但不同于斗山歌的是,半畲歌没有问答性质,反正你唱一首,我唱一首,不要重复,能唱和背出太少,接不来就认输。这种斗歌形式起源于畲族的盘诗会。

  四、畲族文化对潮州文化的影响

  重血缘、重家族、重民族、重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长期支配着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畲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潮州文化,使历史上的畲族和潮州汉族人民持久地享受了人间的温情,并构筑了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我们可以从畲、汉两族共同拥有的节日分析中窥探这个特点。除去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族的共同节日之外,先前潮州还有十月十五拜五谷主和建五通神庙的风俗,由于这两个神灵是潮州和畲族所特有而其他汉族地区没有的,所以应该是继承畲族的崇拜。五谷神在潮州称为“五角母”,据说畲语中“谷”、“角”相同,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粱)、麦、豆。其实畲族人民是以狩猎为主的,崇拜高王、盘、蓝、雷、钟五位先人,而苗、瑶、畲、侗、彝等五个民族都以盘瓠为始祖,所以五族都有“五通神”的祭拜习俗。“五通神”是以上五个民族共同祭拜的神明,他们不是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菩萨。祭拜的时候,要摆五杯茶、五杯酒、五碗饭,一盘有五个柑,还要用米粉做五个头上有五角星的人形粿.从前面提到陈元光治漳之前,云霄县已有“五通庙”来看,五通神应该是畲族及其亲近的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

  为什么潮州人至今还在崇拜五谷神呢?

  笔者推测:像潮州先民在继承畲胞崇拜青龙之后,又崇拜起五通神。后来,他们又觉得大汉族来祭拜五个少数民族或畲族五先贤不妥,便改称拜五谷来祀神农氏,以纪念他教民耕作的功劳。其实汉族已有神农诞即四月二十八,潮州先民和现今凤凰山畲胞所拜的十月十五“五角主”神人应该是畲族祖先。由此可见,畲族的节日和拜神有的被潮州汉族先民继承了下来,有的则是在继承后逐步更新了内容。

  古代畲族还有“招兵节”,相传是高王到茅山学法后,统率五族各路人马扶正压邪,于是畲族就用招兵节来纪念“高王”这一壮举。凤凰石古坪的招兵节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前择吉日举行。其仪式为:在公厅搭一高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掷杯,若掷出一正一反,便是胜杯,表示盘瓠王带各路兵马已到,众人便敲锣打鼓吹牛角,并由几个壮丁各领命旗,到公厅祭祖。由于先前潮州有很多民间祭祀活动是用米斗作香炉,请师公(法师)作法,师公唱的也是畲歌式的请神歌、作法歌和送神歌。所以先前潮州办丧事时请的功德班,也应该是从畲族招兵节的活动中演变而来的。

  畲族招兵节对潮剧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潮剧武戏中的“招马”程式应该也是一种畲俗,而师公在招兵节演唱的“假声”发音,也是潮剧“双拗”、“帮声”和“痰火声”等表演和唱法的来源。因为莆田的“莆仙戏”和泉州的“南曲(正字戏)”都没有以上的表现手法,而这些剧种比潮剧的历史更加悠久。另外,畲胞的每一个家族都有龙头杖以纪念高王,因而龙头杖也被潮剧作为道具使用,如《杨令婆辩本》。而宋代的礼制是没有龙头杖这一项的。把《潮州歌谣集》中关于潮剧《苏六娘·桃花过渡》中《十二月歌》、《灯笼歌》的近代戏文和畲歌进行比较对照,也可知潮剧的一些古老唱段来自畲族歌谣。而且潮州畲歌也影响到台湾的流行歌曲,如《桃花过渡·十二月歌》上了1988年台湾十大流行歌曲榜,其歌词为:

  (男唱)正月人营(游)安,单身娘仔守空房。

  嘴食槟榔面抹粉,手执珊瑚去寻安(夫)。

  (女唱)二月立春分,无好老狗撑渡船。

  船底食饭船底睏,水鬼拖去无心魂。

  (男唱)三月是清明,无好渣牡假正经。

  阿伯宛然杨宗保,桃花也是穆桂英。

  (女唱)四月是梅天,无好老狗守江边。

  一日三顿无米煮,也敢对我相交缠。

  (男唱)五月龙船湫,桃花生雅爱风流。

  手骑雨伞缀人走,爱着伊雅无法留。

  (女唱)六月人收冬,无好狗拖撑渡人。

  衫裤穿破无人补,穿盖出汗着生虫。

  (男唱)七月树落叶,娶着桃花通身摇。

  厝边头尾人爱笑,好比锄头掘着石。

  (女唱)八月是白露,无好老狗撑横渡。

  贪食唔做着艰苦,船桨拍坏面住乌。

  (男唱)九月红柿红,桃花生雅吊割人。

  割着阿伯无要紧,割着后生想唔通。

  (女唱)十月十日烧,阿伯憨想是抹着(鬼迷)。

  日时贪困无人叫,食老无仔卷破席。

  (男唱)十一月是冬节,大脚渣牡假幼蹄。

  八寸鞋面九寸底,大过阿伯个船板(桨)。

  (女唱)十二月是年终,精肉做粿敬阿公。

  有安有婿有块爽,阿伯你着煽北风。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772—824年,字梦得,江苏徐州人,进士)的《竹枝词》有: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北,长刀短笠去烧畲。

  此诗写出了一千一百八十年前住在高山上的畲胞,戴着短笠,佩着长刀的形象,潮州人把“短笠”称作“廓笠仔”,尖头圆沿,轻便灵巧,为潮州所独有,应该是从畲胞的穿戴中继承而来。此外还继承了竹篾和草编制品,如竹席、草帽、草席等。还有畲胞喜欢刺绣,尤其喜欢在衣服、围巾上刺绣各式图案和花纹,这种爱好可以追溯至其图腾崇拜,他们衣物上的刺绣是用来纪念麟豹王的纹饰,所以也影响其独特的潮绣工艺。

  潮州畲胞先前善种染料用的作物,称为蓝靛(青靛),蓝靛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潮州民间染布的主要原料。蓝靛共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浅蓝),槐蓝染青。其作物称为菁(俗称大青)。由于这种染料不易脱色,先前为潮州和闽浙人民衣着所需。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五》中还记录了染料的制作方法:每年霜防后刈菁,“浸巨桶中,再越宿乃出其枝梗,纳灰疾搅之,泡涌微白,久而渐青。泡尽靛花与灰俱降,乃澄(清)蓄之,而泻出其水,则靛可滤而染(布、衣)”。潮州俗语也用“大圣爷跋(跌)落靛缸——猴猴青”来比喻人神情慌张。大家都知道染坊的大靛缸中的菁料都是畲胞种植的。

  最后还要谈到饮食,潮州菜作为闻名天下的饮食文化,其源流也应该是从凤凰山畲胞而来的,因为韩愈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到潮州时写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一诗,这应该是一千多年前的潮州菜菜单: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

  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

  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

  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

  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从诗中可知韩愈当年吃到的潮州菜有鲎、蚝(海蛎)、蒲鱼(潮州人称为“悍鱼”)、青蛙、章鱼、干贝和蛇等数十种他在京城当礼部侍郎时从没见过的食物,当时不但注意调节咸味和酸味,还有辣椒汁和橙汁可作蘸料,这也把潮州菜的历史推到一千多年前。从韩愈吃得满头大汗的神态来看,可知当时潮州菜(南食)已有趁热吃的特点。从他把蛇放走,可知当时也是现杀现吃,具有“鲜”的特点。从诗中提及的干贝、青蛙和蛇等清汤的原料,可知当时的潮州菜已注重“清”。从椒和橙是蘸而非放进菜里,也可知当时的潮州菜注意菜的“淡”味,具备了现代潮州菜“热、鲜、清、淡”的所有特点。这是当时全国独有的。当时潮州的汉族居民并不多,韩愈所吃的南食也应来源于畲胞烹饪。

  据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编的《皇清职贡图·卷三》记载:“福州府属罗源县畲民力作采薪捕鱼,以供食用。”后来,食生鱼的习惯传至倭国(日本)。由此可知现在日本被称为饮食国粹的生鱼片也是继承畲胞的。而在潮州,明代已有食生鱼片的记载,加上韩愈的南食诗,可见食“鱼生”也是继承凤凰山畲族的饮食方式。此外还有“做粿”,潮州年糕的制作是先捣米为粉,再冲水混合,揉成粿皮,接着用各种香料饭或豆沙为馅,做成粿桃。由于这种独有的年糕制作方式有别于中原地区和福建莆田,所以也应该是畲胞所发明的,现在凤凰山的畲胞还做这样的粿.以上史实和民俗,生动地佐证了这样一个结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引自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

  五、结论

  畲族发源于闽粤赣边区,早已成为定论,但发源于潮州凤凰山,尚未见之专论。这主要是因为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之后,在福建、台湾、浙江一带名气很大,而昔时潮州人又责怪他把漳浦等五县从潮州版图上割出以置漳州,以致宋代以后,潮州没有为他立庙。所以,《畲族简史》便把他作为反面人物加以描述,认为畲族的祖山在漳州的漳浦和云霄一带,是陈元光把畲胞赶至四省的,如今那一带已经没有畲族了。本文通过以上研究证明:畲胞的祖山是潮州的凤凰山,而不是漳浦的将军山、梁岳山,诏安的大帽山,平和的东屏山等。在陈元光管治漳州的六百多年后,潮州的凤凰山和附近地区还有畲族英雄陈吊王“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是元末时“朝廷命重臣,征发四省兵讨之,历四载,经百余战”,才把畲民赶出潮州的。所以,我们必须把以上的历史情况弄清楚,而不应以现在潮州境内畲族的人数少就断定潮州不能成为畲族的发源地,我们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求实的精神去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还原畲族“同源异流”的本来历史面目,并通过理性思考和史料论证,求得共识,从而作出“潮州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的历史结论。

 

  作者系广东省潮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来源: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省社科联联合征编出版的《岭南风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