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用绘画向劳动人民致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画五一假期海报 五一节,用绘画向劳动人民致敬!

五一节,用绘画向劳动人民致敬!

2024-07-15 08: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

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高尔基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从古至今,

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者为题材,

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

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

时值“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聚焦古今中外艺术史中表现劳动人民的经典画作,体味东西方各个时代劳动人民的风采!

中国绘画中的劳动人民

古时候虽然没有劳动节,但为劝课农桑、鼓励耕织,统治者也会命人绘制耕织图以宣传推广,鼓励劳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耕织图将古代劳动者自然淳朴,勤于耕作与蚕织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从这些画作中也能深刻感受到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劳动喜悦之情。

元 程棨 摹楼璹《耕织图》局部

元 程棨 摹楼璹《耕织图》局部

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康熙版《耕织图》

在耕织图中,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耕织图》最为精美独特。画册用笔精工,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山水之间,绿树成荫,村舍阡陌,鸡犬相闻;成人紧张劳动忙碌,孩童放牧送饭,或绕膝嬉戏,牵衣相看,使观者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劳动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宛如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园风情画卷。

雍正版《耕织图》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不仅命人绘制《耕织图》,并且将《耕织图》中的美景用实际山水复原出来,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镶嵌在清漪园绚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纸本设色 横幅 150×250cm 1951年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1951年创作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通过三位农民的劳作描绘了劳动生活中平淡无奇、千篇一律的一面,让人在普通生活中体味其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

《巴人汲水图》

1937年,徐悲鸿随中央大学入蜀,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他疾笔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图》。这幅画描绘的是当时蜀地人民汲水的场景。当时百姓的生活用水都要从江中汲取,背着沉重的木桶,再装上满满的水,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走回家去,有时甚至要往返多次。这样一个生活细节触动了徐悲鸿的心灵。整个画面突出物像的神韵,技法上用西洋画法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在挑夫身上适当加强了筋肉体积感。

徐悲鸿,《愚公移山》,布面油画,213cmx462cm,1940,徐悲鸿纪念馆藏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客居印度创作的代表作,画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画稿中有位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拉甲枯马尔啼亚。徐悲鸿每次请他做模特,他都很高兴,并且随叫随到。

徐悲鸿,《愚公移山》,中国画,规格:144×421cm,1940

有人问徐悲鸿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愚公移山》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传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蒋兆和《九兰打夯》(国画)

画家在作品中热情讴歌了劳动者所独有的健康之美、力量之美与朴素之美。这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娘子军,既代表了劳动人民,也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风貌,展现了团结的力量,钢铁的毅志和火红的热情。

《洪荒风雪》黄胄 1984

《洪荒风雪》的构思得之于画家在青藏公路行程中的切身感受,当时他和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一个星期,不见人烟,突然,远处传来驼铃声,使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这个意外惊喜令人永生难忘,从而有了画作的基调。很多年后他依然时常回忆起这个瞬间:“我敢于画画,主要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如画《洪荒风雪》,是在格尔木看见上百个地质勘查队员,在那样广阔的大地上艰苦劳动,我激动得不得了。”

王文彬《夯歌》(油画)

《夯歌》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这幅作品是王文彬的毕业创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创作《夯歌》王文彬可谓几经周折,煞费苦心。在沂蒙山区写生的时候,他深深被朴实的劳动姑娘音容笑貌所打动,决定创作此画。为了脱离生活速写的感觉,王文彬深入农村知识青年中间,去黄河水利工地加深对生活的感受。经过多年尝试,多次色彩表现形式和构图的修改,最终成就了这幅饱含激情的《夯歌》。农民打夯时,一边打一边唱,唱得铿锵有力,令人难以忘怀。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版画)

完成于1963年的《初踏黄金路》,反映的是西藏民主改革主题。“农奴们得到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劳动起来也非常兴奋。秋收的时候,他们傍晚把粮食收回来堆到院子里,晚上就不停地唱歌跳舞,高兴得不想睡觉。当时我到西藏写生,半夜时经常被他们的歌声唤醒。”画面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与其作对比的黑、白、红三色突出了欢乐自信的藏族妇女。画面线条饱满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心情。

詹建俊《潮》

布画油画 177×196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潮》是中国油画家詹建俊于1984年创作的油画,画家以夸张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充满信心的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形象,这幅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的作品,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也象征着新时期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激荡的心潮。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图》(国画)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歌颂了中国农民勤俭节约的美德与新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那双粗糙的大手是劳动者的手,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身后的马车满载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劳动的报偿,是真正属于平凡劳动者的美好生活。画中的老农是中国亿万农民中极普通的一员,然而,在他身上却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质朴、善良,有如家乡父兄那般质朴、亲切。

杜键《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在激流中前进》创作始于1962年,完成于1963年,历时两年。是画家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画家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宋家川等处于险急河段的黄河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那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夸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刘文西《幸福渠》

227×208cm 1974年

《幸福渠》创作于1974年,是由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完成、刘文西主要执笔的绘画作品,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场景。另外,作为1974全国美展封面代表之作,《连环画报》、《延安画报》等众多杂志都将其作为封面大量刊登。

《祖孙四代》(国画) 刘文西

该画采用三角形构图。“爷爷”头上扎着白手巾,黝黑的面庞,微微露出质朴的笑容,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红色的腰带系在腰间,与素色的衣服形成对比,黑灰色的工作服反披在肩上,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撑着铁铲叠在胸前,显得老当益壮、干劲十足。一个经历过旧社会,此时又在体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老农形象就这样生动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朱乃正《金色的季节》

木板油画 160x168cm 1962年至1963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金色的季节》是画家朱乃正创作于1962年至1963年的作品,也是他在青海生活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中表现了两个藏族妇女扬青稞的场景,因画面的视角点取得极低,使得这两个藏族妇女的身影呈“顶天立地”之势,更显得坚实、高大、壮美。

王霞《海岛姑娘》

布面油画 175×87cm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创作于1961年的《海岛姑娘》是王霞在中央美院董希文油画工作室学习期间完成的毕业创作,画面描绘的是一位渔家姑娘,身着工作服,体格健壮、扛着铁锹,在落日的余晖中充满了劳动的自信,这样的形象完全依据当时流行的对女性的审美模式而创作的。

《钢水·汗水》广廷渤 1981

作者从创意、体验生活、写生到完成作品经过了大约三年的时间。他摆脱了此前直接描写炉前工紧张劳动的套式,而通过对四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痛饮等情境的细致描写,间接传达了他要表达的主题:优质的钢铁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此作在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中,时常与《父亲》相邻,亦相映成趣,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体现着主流美术形态的新趋向。

周思聪 卢沉《矿工图之二王道乐土》

镜心纸本 177×236cm 1982年3月

《矿工图》组画是周思聪、卢沉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创作的水墨画,主要描绘了农民背井离乡、逃荒求生、到煤矿挖煤、与厂主搏斗、直至斗争胜利当家作主的整个解放历程。原计划的9幅作品由于周思聪的健康原因,最终只完成了《矿工图》组画中的《王道乐土》、《人间地狱》、《同胞、汉奸和狗》、《遗孤》四幅作品。对于周思聪而言,“我爱平凡的人”是其终身追求的艺术语言,这也是她对劳动人民苦难的理解,对历史的反思,对艺术的追求。

吴山明《沧桑》(国画)

《沧桑》以洗练简赅的笔墨,富有节奏感的处理,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捕捉到最平常又最具代表性的瞬间景象,摄取造化,突出精神气质形象,细腻传神,骨力皆出,人物内心世界拓见,触之恸恻,艺术地映现出中国老百姓在几千年封建专制改朝换代、血腥弹压下所历受的苦难。他们的样子是那么的苍老、沉默、疲倦,然而,生命之态却又是那么的平实与顽强。

陈逸飞、魏景山《开路先锋》 1973

《开路先锋》创作于1972年,当时恰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即将举办。于是,魏景山和陈逸飞前往南京梅山铁矿工程采风写生,回来后就画了这幅画。在这幅长达4.5米的油画上,一群筑路工人抬着钢轨在风雨中前进,表现出工人阶级豪迈的气概。

罗中立《父亲》

216x152cm 布面油画 1980年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父亲》是中国著名油画家罗中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作品。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这幅作品所创造的农民形象“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代大权《挖掘机组》(版画)

代大权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强烈生动,以朴素至极的黑与白去构想繁华绚丽的五彩世界。版画《挖掘机组》将人的积极向上、倾力而为的精神品质突出呈现,肯定了社会需要每个人的人格尊严被保护与尊重。

宣传画《劳动模范游园大会》 作者:李可染 创作年代:1952

选种 作者:常勇 创作年代:1982 规格:109×80cm

粉笔生涯 作者:曹新林 创作年代:1984 规格:90×182cm

开犁 作者:戴泽 创作年代:1964年-1982年 规格:73.5x93.5cm

洁白的屏障 作者:杜国浩 创作年代:2004 规格:150×116cm

织梦 作者:黄大来 创作年代:1983 规格:80×80cm

织访故乡留梦中 作者:张立柱 创作年代:2004 规格:178×96cm

除了中国,西方也有一些以劳动人民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西方绘画中的劳动人民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

布面油画 83.5cm×111cm 1857年

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拾穗者》是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木鞋的农妇,正弯腰在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从这三位农妇的动作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隐藏于劳动人民内心的性格——忍耐、谦卑、忠诚。

《牧羊女》1864年 奥赛博物馆藏

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播种者》1850年 现藏美国 麻州波士顿美术馆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嫁接树木的农夫》1855年,现藏:卢浮宫

画面中农夫、妻子与婴儿的人物关系、色彩关系、油画技法,都显得自然质朴,平实亲切,传达出一种亲和的家庭气氛。

《种苹果树的夫妇》1861~1862 年,82.5x101.3cm

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

木板油画 117×162cm 1565年

维也纳艺术博物馆收藏

《雪中猎人》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于1565年创造的杰作,描绘了比利时的冬季风光。画面近景是几位猎人正带着一群猎犬从山岗上下来;中景有两个结了冰的池塘,有人在那里滑冰、捕鱼;远景是毫无人烟的雪山。出身农民家庭的勃鲁盖尔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他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笔下的农民都是活力充沛、精明强干、勤劳勇敢的人。

委拉斯贵支《纺织女工》

布面油画 220×289cm 1657年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纺织女工》是十七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师委拉斯贵支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绘的是马德里皇家织毯厂工作间纺纱女工的劳动场景。画面前景部分是五个贫困女工正在纺纱的情景,与纺纱女工相对的成品间内,一群宫廷贵妇正在悠闲自得地欣赏织造好的壁毯。委拉斯贵支是西班牙的巴洛克式画家,也是西班牙具有贵族威严的绘画巨匠。作为一位宫廷画家,委拉斯贵支在为统治阶级创作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约翰内斯•维米尔《花边女工》

油彩 24cm×21cm 1669-1670年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花边女工》是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以诗意化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编织蕾丝的女工正用手指不断地穿针引线的情景。作为17世纪荷兰绘画的代表画家,维米尔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描绘家庭生活的宁静、和谐。

古斯塔夫•库尔贝《采石工》

布面油画 160x 259cm 1849年

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新大师美术馆

《采石工》是库尔贝1849年在他的家乡创作的大型作品,也是库尔贝一生最关键的一幅转折性作品,画面以三米的巨大尺寸描绘了一老一少两位采石工人正在劳动的情景。画中人物大小几乎与真人等大,这种写实主义风格预示了库尔贝现实主义创作的形成。这幅作品以朴实的绘画方式和同情的心态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正如库尔贝自己所说:“我同情人民,我必须直接面对人民,向他们学习,并从他们的身上寻找生活的源泉。”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布面油画 131.5×281cm 1870-1873年

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行进着的情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

文森特·梵高《吃土豆的人》

布面油画 82×114cm 1885年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吃土豆的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5年4月的一幅油画,描绘了贫困农家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吃土豆的景象。梵·高自从于1880年学习了米勒的作品后,决心也成为一个“农民画家”,之所以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共鸣。在构思这幅《吃土豆的人》时,他似乎感到自己就与画上这些人物是一家人,他和他们一样贫穷憨厚。《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受到米勒影响的第一幅创作,并在此画上寄予了艺术家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

更多作品欣赏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

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

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

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五一劳动节快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