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这回香港电影的「神译名」让人刮目相看,绝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男生文艺英文名字大全 士别三日,这回香港电影的「神译名」让人刮目相看,绝了

士别三日,这回香港电影的「神译名」让人刮目相看,绝了

2024-01-26 1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往每个周末有十数部电影上映,力竭声嘶地叫卖、乱中求胜,似乎显得有效,但到了当下,与其如此,不若每一部电影都能精准打动目标受众。

最近的港产译名,不能说击节叫好,但居然都十分地「贴切」又接地气。

以往我们对这十年来的港产神译名颇有争议,一个是太「套路化」,不客气地说,近乎偷懒了。

你觉得哪个译名更高?

一个《夺宝奇兵》《职业特工队》成为经典,后面有无数的「奇兵」、「救兵」、「反击战」;

一搜香港的电影译名,有这么多的「奇兵」

国外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在香港叫《作死不离3兄弟》,后面就有无数的「xxxx3兄弟」;

一套《作死不离3兄弟》红了,各种的「不离」「三兄弟」都蹭上来了,烦死你为止

一个是「本地化」滥用。

这不是不好,毕竟,这些电影是要在香港本地的电影院里上映的,观众预设便是操粤语的本地观众,贴近地气自然是必然的。

但因为lost in translation,文化差异,香港以外的观众往往很难理解个中妙处,反倒是造成了哑然失笑,港产「神译名」的名声自是不胫而走。

譬如Lady Bird=《伯德小姐》,在香港摇身一变,变成了——《不得鸟小姐》。

大家都说这是故意用「家禽」打动作擦边球,博关注。

如果你略懂粤语和懂香港社交网络的思维,这译名其实很妙:

一来谐音梗:bird跟「不得」音近,又是「鸟」的意思;

二来,「不得了」也没有偏离剧情:伯德小姐的确「了不得」啊,道破她中二少女年少轻狂;

三来,片中也确有女孩一直「不得鸟(屌)」的桥段。

妙固然是妙,香港网民抖这个机灵,我是服气的。

但对于不懂这个煞费苦心的梗、中间还横亘着语言、文化差异的人来说,自然是满头男子问号。

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交网络那么便捷,内地的、香港的、台的,文化沟壑渐渐抹平,尤其是一些网络热词迅速流传,要创造出一个三地网民都能容易理解并get梗、又保留本地特色的译名,相当不易。

老实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最近内地和香港都陆续上映的新片,《波斯语课》。

《波斯语课》去年在北影节有限范围上映时,并没引起太大的波澜,大致可能也是跟这个平平无奇的译名有关。

《波斯语课》内地公映版海报之一

谁能想到,这个毫无情节暗示、也没有故作大新闻的译名,包含着这么一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离奇故事呢?

直到今年年初,《波斯语课》被微博达人挖掘出来,转发过万,简直可以说是瞬间引爆了全网。

二战后期,一个犹太人为了保命,谎称自己是伊朗人,懂得波斯语。

好死不死,集中营里刚好有一位纳粹军官有此需要,他想找一个伊朗人学习地道波斯语。

为了活命,为了圆谎,这位假的伊朗人,不得不自创了一整个完整体系的「波斯语」。

那些伪造的波斯语,是落难的犹太人死守的秘密,而秘密背后,还是一个个应该被铭记的犹太受难者的名字。

《波斯语课》剧照,图源自网络

《波斯语课》前日在香港公映,译名叫《波斯密语》。

《波斯密语》香港版海报

这个译名简直太妙了!

「密语」,充满了暗示性,前缀「波斯」,也让这场秘密,有了异国的奇幻感和戏剧感;

而「密语」本身,用粤语念的话,是「物语」,一个关于波斯的故事,也扣了题。

谢谢香港的字幕组同行,没有起用「波斯语杀人事件」或「波斯杀机」这种烂俗标题。

相比之下,「波斯语课」就显得太普通了,稍有点走神,很容易跟去年另外一部在国外电影节上映的《德语课》混淆,那也是一部杰作,我们也曾介绍过。

2022年还有一堂《德语课》等着你签收

说白了,电影译名也是电影营销的一部分,如何能抓住电影精髓,又能让本土观众能迅速领会,这是一门功课。

这也许不怪片方,因为一部外国电影来到中国,第一时间被定名,是这么一个流程——

首先,这部电影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映,在国内的电影采购者买到这部电影之前,它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官方译名」,通常是由豆瓣用户贡献的。

从购买到最终国内上映,中间隔了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而豆瓣用户贡献的译名,已经先入为主了。

我举个例子,譬如2008年是枝裕和的《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英文名叫Still Walking,吾友、影评人木卫二先生第一时间,在豆瓣为它贡献了沿用至今的译名——

《步履不停》

当年,木卫二先生手急眼快抢先命名「步履不停」,后来港台的「横山家之味」已经流行不起来

这个豆瓣译名影响深重到什么地步呢,当后来港台都翻译作《横山家之味》,这部在内地没有公映过的电影,至今都以《步履不停》这个名字而闻名,已经成为最终定本。

所以啊,奉劝到欧洲三大买片的朋友,一定要迅速占领豆瓣的片名「命名权」。

这个重要的啥地步呢。

2018年夏天,在戛纳拿下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的《迦百农》(Capernaum),这个译名来自于那年在戛纳最先看到这部电影的朋友,这是一个直译的名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圣经故事,极其严肃的电影。

国内片商买了这部来自黎巴美、讲的又是苦大仇深题材的小片,在豆瓣更名为《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内地版电影海报

从圣经色彩的《迦百农》,变成一部讲小男孩为生活而战的成长电影,准确地打动了中国万千的家长们。

结果,隔了差不多一年,在2022年5月份内地上映时,创造了近4亿票房的神话。

是啊,为什么呢?

也许你都没去过黎巴美,是你此生第一部看的黎巴美电影,但不碍它感动了数以千万的中国家长。

由此可见,一部电影的译名对于票房的影响之大。

《从译名试论内地港台译名文化大不同》

香港的同行们有60多年的引进片经验,自然经验丰富。

说到底,「译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电影营销的。

如何透彻地理解、并为当地观众服务,才是电影营销学的重要命题。

另一个我觉得近期译得最妙的港产译名,是Minari。

豆瓣的译名根据音译,叫《米纳里》;而5月底在香港上映时,叫《农情家园》。

港版电影海报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来自国外的移民,一家四口加上姥姥,在阿肯色州为了梦想,建立一个农庄梦想的励志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按照电影中的情节,Minari其实是「水芹菜」,是一种来自国外的,土生土长的蔬菜,在片中,它寓意着国外人无论搬迁到何处何地,都能迅速适用生长,百折不回。

Minari生长之地。剧照来自豆瓣相册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当看到这个最早被占领豆瓣的译名「米纳里」,是一个不贴切,又让人丈八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怪译名。

然而「米纳里」现如今早已被先入为主了。

大概率,即便(好像)已经被国内的发行商买下版权择日上映了,到时可能译名也是这个「米纳里」。

可以说,这个译名毫无亮点。

香港译作「农情家园」,反倒让我有点刮目相看的意思。

老老实实、普普通通的四个字。

但背后,其实还是小小地玩了一把梗。

这是一个从加州到偏僻乡下重建家园的故事,而素来在上世纪90年代TVB的乡土剧里,有过《情浓大地》《万里长情》《茶是故乡浓》这样的乡土剧命名法,张学友在1993年还有名曲《情浓半生》。

自然让港人望题知义,在粤语里,「农情」与「浓情」同音,这是一套讲述乡下庄园的故事。

不夸张,不玩梗过度。感谢香港的同行们没有把它译成《烧山离奇事件簿》(这个名字里也埋了两个梗,你能get到吗?)

相比于豆瓣的《米纳里》莫名其妙,台译《梦想之地》直白,《农情家园》确实能在不动声色之间,打动它要打动的观众了。

另一个觉得港译神来之笔的,是《醉美的一课》。

它击败了《少年的你》《贩肤走卒》《艾达怎么了》,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得主。

这部由丹麦、荷兰、瑞典三国合拍的喜剧剧情片,由Dogme 95老将托马斯·温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执导,讲述了几个失意的中年人,最终因为酒精而激发人生潜在的「酒神精神」的故事。

在豆瓣,它译为《酒精计划》,不过不失,算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译名;

而在香港,它译名为《醉美的一课》,则顿时让电影生动了不少。

《酒精计划》像个规规矩矩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中年人;而《醉美的一课》,则奔放得多了,也许只有喜欢喝酒的人,才能领略这其中况味。

人生,永远需要多一点点疯狂,多一点点酒神精神

香港最近还有一个精彩的译名,叫《恶与他们的距离》,刚刚在5月底上映,这是一部国内不可能上映的电影,我们此前介绍过很多次。

港版电影海报

《恶与他们的距离》最早在豆瓣,叫《无邪》,英文名是「There Is No Evil」。

去年柏林电影节时,这部来自伊朗的「特制电影」,拿了最高大奖,最佳电影金熊奖。

其实在入围柏林主竞赛之前,这部片在豆瓣已经被锁定叫《无邪》。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抢先一步在豆瓣抢注译名的朋友,大多数是根据电影的英文名结合故事简介起的。

这就造成,也许当大家能看到这部电影时,电影译名的内涵也许和故事的内涵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当然「无邪」二字大体上也没有啥大差错,除了让人看起来觉得这更像是一部起点小说中文网的网络小说。

实际上,这是一部相当悲观、相当严肃的政治电影。

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Mohammad Rasoulof)为了拍摄这部事前已经知道绝对百分百会被伊朗当局禁止的电影,花费了许多功夫,偷偷摸摸之余,像是从事间谍活动一样。

为了分散风险,它不得不分成了四个故事、四段短片,围绕着伊朗当下,关于「死刑」和「ZZ犯」的故事。

若「There Is No Evil」直译为「此处无邪恶」或「无邪」,大体也是妥帖的;

《恶与他们的距离》,则替电影先行点了题。

明显是借用了2022年大热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梗,在这部电影里,却显得颇为贴切。

四个故事,都是围绕着各种的「恶」,有人性的,也有制度性的。

四个不同身份的人,与恶的距离各自不同。

这个片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反问句了:我们离「恶」有多远?

老祖宗教导我们,「文似看山不喜平」,以这个标准,港台的译名那实在是「看似太不平」了。

处处有机锋。

当然,话说回来,电影译名的艺术,应当是结合「营销作用」与「电影艺术内涵之道」的,要既能一眼吸引观众,也不能离题太远。

这个平衡,就可以称之为电影翻译或电影译名的艺术。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