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检测标准解读 常见电缆检测项目、认证及国家标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线电缆的代号及名称的标准 电缆检测标准解读 常见电缆检测项目、认证及国家标准

电缆检测标准解读 常见电缆检测项目、认证及国家标准

2024-07-13 0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另外软电缆由于不是固定敷设,使用中存在反复拖拉、弯曲等情况,所以对于软电缆标准又另外规定了在其成品电缆上加做动态曲挠试验、弯曲试验、荷重断芯试验、绝缘线芯撕裂试验、静态曲挠试验等,以保证这种线缆在实际使用中满足要求。如动态曲挠试验主要考核软电缆在受到外界的机械拉伸和弯曲等应力时,软导体的绞合线丝是否断裂而降低电的传输性能,或者刺破绝缘而降低绝缘电气性能;绝缘在受到应力作用是是否变形或开裂而影响电缆的电气绝缘性能的一种试验方法。

电缆检测标准:绝缘和护套材料性能检测

包括热失重、热冲击、高温压力、低温弯曲、低温拉伸、低温冲击、阻燃性能等等,这些都是考查绝缘和护套的塑料材料的性能好坏。

如热失重试验是检测经过7天80℃的高温老化后材料降解、挥发的程度;热冲击检测在150℃高温1h后经特殊卷绕的绝缘表面是否有开裂;高温压力检测绝缘材料在经过高温再冷却后其弹性的保持程度;所有的低温试验一般指在-15℃条件下其机械性能的变化,都是检测线缆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是否变脆、易开裂或易拉断等。

另外电缆的阻燃性能很重要,考查该项性能的试验为不延燃试验,即对按标准安装的成品电缆用专门的火焰点燃一定的时间,待其火焰自行熄灭后检查线缆被烧的情况,当然被烧掉的部分越少越好,说明其燃烧性差,阻燃性好,越安全。

电缆检测标准:标志检查

标准要求电缆包装上应附有表示产品型号、规格、标准号、厂名和产地的标签或标志。

规格包括额定电压、芯数和导体标称截面等;电缆表面应印有制造厂名、产品型号和额定电压的连续标志,标志间距要求≤200mm(绝缘表面)或≤500mm(护套表面),标志内容应齐全、清晰、耐擦,这个要求是方便使用者了解电缆的型号规格及电压等级,以防敷设错误。

另外,电线绝缘线芯应优先选用标准推荐的颜色,特别要提的是黄/绿双色线芯,这种线一般用在电器产品的电源线中,这条特殊双色线专用于接地,对于黄/绿搭配标准也有以下规定:即对每一段长15mm的绝缘线芯,其中一种颜色应至少覆盖绝缘线芯表面的30%,且不大于70%,而另一种颜色则覆盖绝缘线芯的其余部分,即黄/绿双色应基本均衡搭配。

电缆检测标准:结构尺寸检测

包括绝缘和护套的厚度、最薄厚度、外形尺寸等。

绝缘和护套的厚度大小对于电缆能够耐受多大强度的电压,以及其机械性能好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不同规格的电缆,标准对厚度都有严格规定,要求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值。电缆绝缘厚度太薄会严重影响电缆的使用安全,会带来电缆击穿、导体裸露引起漏电等安全隐患,当然也不是越厚越好,应不影响安装,故标准又设了一个外形尺寸要求对此进行限制。

顺便说下,哪里可以买到符合电缆检测标准的电缆呢?可以去电缆宝看看,电缆宝(www.dianlanbao.com)保产品品质、保钱货安全、保交易公平。下面附上电缆检测常见认证及电线电缆国家标准文件。

电缆检测常见认证

1、CCC认证

强制性认证,是进入国内市场的通行证。

2、CB认证

有利于产品出口用于家庭、办公室、车间和类似场所的直接涉及人身安全的电工产品,这类产品在一部分国家中实行强制性认证,即取得该国的认证合格证书后,才允许出口到该国,并在该国市场上销售。即使在未实行强制性认证的国家中,消费者为了自身的安全,都愿意购买经过认正而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

3、CE认证

是产品进入欧盟及欧洲贸易自由区国家市场的通行证。获得认证并贴有CE标志的产品将降低在欧洲市场上销售的风险:

1)被海关扣留和查处的风险;

2)被市场监督机构查处的风险;

3)同行出于竞争目的的指控风险。

4、UL认证

在美国市场,消费者及购买单位更愿意选购有UL认证标志的产品。

电缆检测国家标准

标准编号:GBl250—19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标准编号:GB/T2951—2008《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实验方法》

标准编号:GB501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

标准编号:GB502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标准编号: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

标准编号:GB 8170-1987 《数据修约规则》

标准编号:GB/T304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电缆宝(www.dianlanbao.com)提供每日最新电线电缆价格行情及电线电缆资讯的实时报道;电缆宝只为您关注您所关注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