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置笔记本电源管理软件延长笔记本电池寿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源分级管理 通过设置笔记本电源管理软件延长笔记本电池寿命

通过设置笔记本电源管理软件延长笔记本电池寿命

2023-08-25 0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笔记本使用的时候是插电对电池好还是不插电对电池好?最近群友又在问我这样的问题。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写过文章阐述过笔记本电池寿命论:【图吧小白教程】笔记本存放要不要插电源?  

笔记本现在都是锂电池,只要别过充过放过度消耗循环寿命长时间满电存放其实真没那么容易出事,遗憾的是大多数笔记本的设计都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以上情况,那就没办法了只能说电池是消耗品,用就完了

简单来说就是电池这种东西能不动就尽量别动,不要让它有电量的变化就能有效避免消耗寿命,然而锂电池有充满之后慢慢掉寿命的特性所以需要你通过技巧来避电池寿命下降,同时还能尽可能享受插电时笔记本的性能加成

笔记本在用电池的时候会尽可能降低CPU频率,这样可以降低功耗和发热延长续航,同时当然性能也在打折,好处是可能在轻载的时候确实发热小了不少,但是这并不是什么优势。各位买笔记本有的可能真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性能下同时方便移动吧,总之动机先不说,无论是办公用的商务本,还是影音娱乐用的娱乐本,或者是游戏本,甚至是上网本(WINDOWS平板),你可能都会想要无论在家还是出门的时候都在条件允许的时候给笔记本插上电,笔记本插电确实是好事能避免电池进行循环消耗寿命延长电池寿命,但是锂电池过充或者说长时间保持在高电量确实会降低寿命,这是一种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就是通过设定来避免电池在插电的时候充满电,这是唯二的解决方案(还有一种方法是笔记本在家使用的时候拔电池,半电存放,但是使用的时候不带电池显然也不是笔记本想要的状态,虽然图吧垃圾佬大多数捡垃圾二手来的笔记本都可能是电池不管用或者不带电池这种情况,但是真正当主力使用的时候肯定还是要配电池的)。这种方法其实理论上各种终端设备都可以实行,但是手机需要ROOT所以先不提,笔记本电脑至少EC要有配套的电源管理软件来执行插电不充满的设定。

扩展阅读:笔记本电源管理芯片(EC)作用的介绍

EC(Emb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是一个16位单片机,这是笔记本电脑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正是因为EC的使用,体现出了笔记本电脑与普通台式电脑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台式电脑中,键盘和鼠标是独立与系统主机的,其一般标准的PS/2或USB端口与主机系统连接。而在笔记本电脑中,为了实现便携的目的。必然要使用内置键盘(矩阵译码型键盘)和内置鼠标(如触摸板、指点杆都属于内置鼠标设备)。为此我们需要专门的键盘控制器,笔记本的专用EC正是具备了这个功能。

而且,笔记本电脑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使系统更加省电,增加电池的续航能力,既要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又要尽量减少系统的噪音,所以要根据温度,控制CPU风扇的停转。笔记本电脑的一些电源管理,如笔记本进入待机或关机模式,外部电源系统的电力调度。智能电池的电力检测,充放电任务。以及一些实用的快捷按纽。这些重要的功能都是由EC来完成的。

实际上,笔记本的EC是传统的KBC(Keyboard controller,键盘控制器)的延伸,它具备了KBC和嵌入式控制两个部分功能。

EC目前普遍应用在具备智能型节电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设计中,它担负着笔记本内置键盘、触摸板(TOUCHPAD)、笔记本电池智能充放电管理以及温度监控等任务。 EC在笔记本电脑的便携、智能化、个性化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内部本身也有一定容量的Flash来存储EC的代码。EC在系统中的地位绝不次于南北桥,在系统开启的过程中,EC控制着绝大多数重要信号的时序。在笔记本中,EC是一直开着的,无论你是在开机或者是关机状态,除非你把电池和Adapter完全卸除。

在关机状态下,EC一直保持运行,并在等待用户的开机信息。而在开机后,EC更作为键盘控制器,充电指示灯以及风扇等设备的控制,它甚至控制着系统的待机、休眠等状态。 现在的EC有两种架构,第一种:BIOS的FLASH通过X-BUS接到EC,然后EC通过LPC接到南桥,一般这种情况下EC的代码也是放在FLASH中的,也就是和BIOS共用一个FLASH。第二种:比较新的架构,EC和FLASH共同接到LPC总线上,一般它只使用EC内部的ROM。至于LPC总线,它是INTEL当初为了取代低速落后的X-BUS而推出的总线标准。

EC上一般都含有键盘控制器,所以也称KBC(Keyboard Controller)。(THINK WIKI)

总之,机器是给人服务的,不要过度考虑机器的寿命,电池本来是消耗品,消耗掉了更换就是了,现在电池都便宜,几十块钱一百多都有,中国是锂电池生产大国,18年的时候就在世界上产能占比过半了。所以现在笔记本电池其实是非常便宜的,相比笔记本的售价来说九牛一毛也不为过,二手笔记本和电池成本对半分那基本就已经是笔记本也便宜到底掉了。不过即使这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可以通过技巧来适当延长电池寿命,这属于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笔记本电脑利用电源管理软件提升电池寿命的方法,如刚才所说。首先电脑要有电池和电源管理系统,软件硬件缺一不可。

一般的电源管理软件是随硬件厂家提供的,有的厂家可能支持有的可能不支持,所以笔记本尽可能买大厂的,贵有贵的道理。比如IBM THINKPAD在被联想收购并继承之后就把原来的电源管理系统直接改名就用了,美其名曰联想电源管理软件其实联想同时期自己的笔记本都没用这么好的软件。

至于苹果的本子嘛应该也肯定是有的,这个我们会单独开一坑来讲解,Mac原则上和PC并不是一个阵营,虽然现在也在用X86-64,原则上也是IBM PC兼容机。

戴尔 HP NEC 索尼 东芝 三星 之类的应该也有,台湾省的牌子里面,华硕我不知道,因为怕主板爆炸我自己一直没买过华硕的本子,除了一个勉为其难从同学手里收下的100块钱的本子,ACER宏碁本子虽然早期做工还可以还没偷工减料但是软件支持和奥利给一样,笔记本有EC但是没有配套的软件来调整,非常难受,所以笔记本要么别插电手动放电半电存放别开机,要么插电就一直满电,眼看着内置聚合物电池一点点胀起来没有办法,所以买笔记本还是小白看品牌,垃圾佬看做工。总之,并不是所有笔记本都能适用本期教程,抱歉,有火请找厂家发。

松下的本子我没试过,应该有电源管理吧 至于神舟之类的游戏本应该也能有,具体本子具体分析,本期教程以IBM THINKPAD X200和X200s来举例说明如何操作电源管理软件来设置笔记本插电的电源策略,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笔记本电源管理软件通常可以到官网上下载,这个各个品牌都有各自的官网,我就不具体列出了。总之,安装完了电源管理软件之后,就可以看到在电源选项里面多出了很多很多选项(WINDOWS默认自带只有节能-平衡-高性能),而且还可以直接导到电源管理器 电池信息等选项(购买电池是什么鬼,官方渠道还卖这么老本子的电池?)

右下角也多了电池电量百分比的图形界面,并且可以实时显示电池充电或预计续航时间

并可以通过右键菜单快速关闭显示屏或者配置电池延时

基本都是降低显示器亮度 降低关闭显示器延时 降低颜色质量 从壁纸到静音到后台策略到降低CPU频率倍频拉最低,总之电源管理软件可以提供更激进的电源策略,但是这不是我们现在谈到的功能。

我们打开电源管理器-高级

从风扇策略到显示器刷新率到硬盘休眠延时到睡眠策略到PCIE设备(集显、网卡)电源策略一应俱全

这里还可以提供在插电源状态下一直提供USB电流(关机时充电)的选项,非常适合咱现在X200s加底座挂移动硬盘挂机当私有云兼NAS下载机的情况(并不,挂NAS是24*7开机的,主要取决于系统稳定性,X200s主板做工用料还是可以的,继承了IBM的习惯)

这里还有底座扩展坞出坞要不要待机休眠或者光盘驱动器速度的选项(前提是通过底座挂载光驱),X200系列的底座光驱位是普通SATA 9mm薄光驱,很贵,相比12mm光驱刻录机30多块钱就能买到的价格,六七十的价格就像吃奥利给一样了。

总之作为IBM设计的延续,早期的THINKPAD电源管理软件有很多很强大的功能,但是我们要找的不是上面这些个没用的东西

电池周期计数283……现在还能用就已经很感人了

损耗才39%,还是4芯电池,还是不错的。

我们要找的是电池-电池维护

这里真的可以通过调整充电阈值来改变电池在插电的状态下的充电策略,比如定制,低于多少开始充电,高于多少自动停止充电,这里一般设定为45-65%就可以,锂电池半电存放,甚至可以有20年以上的寿命,我现在最长寿的电池是2000/2001年的IBM T20系列的T23的电池,其中一块电池现在仍然可用,另一块电芯拆下来之后还有一半电芯可用,现在给航模遥控器用来着(迫真笔记本拆下来之后,遥控器还能用)

如果或多或少还需要无可避免的使用电池的情况下,建议是调到80%电量停止充电。

此外下面这个电池标尺重新设置就是传说中的电池校准,这个过程将会给电池完成一次充电后完全放电再重新充电的操作,需要耗费数小时,说实在的,这种方法和我们用航模电池充电器确定充电电池的实际容量是一致的。所以之前力特朗镍氢电池容量测试 之后我很肯定相比倍量的电池,力特朗严重虚标而且据群友报告质量也堪忧(比如正常使用会爆炸、强度问题导致正常使用环境下电池自身形变等问题都存在),这其实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测算电池寿命的一种实验。只不过,最后倍量因为曾经被以容量虚标的罪名处罚过之后老实了不少,至少去年或者说前年测量的时候电池容量都基本达标,现在就不好说了,毕竟写多少数只是改一笔的事。但是至少正常用的情况下还没有出现爆炸之类的严重质量问题,所以现在我买镍电池或者干电池替换用锂电还是会优先用倍量的。总之,电池也要选好,笔记本用锂电池这边我还没见过假的,但是电源有不少是假的,真的自动确认收货就爆炸的,份量都比原厂的轻一半以上,所以电源电池之类的其实还是可以通过测重量来判断质量的,毕竟笔记本电池不是充电宝不会塞水泥块,笔记本电源也很少有假电源塞铁块水泥块配重的,毕竟笔记本电源功率不大,好好用料的成本也不高(台式机ATX电源有塞铁块水泥块配重的而且不少,所以ATX电源认准一线品牌就行了可以捡垃圾老电源基本不会有事)。

总之,苹果的本子也好,IBM的本子(早期联想THINKPAD算是IBM的精神续作)也好,都是可以通过强大的电源管理软件来调节电池的充电策略的,这样在不需要经常脱离电源的情况下确实可以通过降低充电阈值的方式来避免电池满电存放的情况,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相比之下联想Y450的电源管理软件就只是用来开蓝牙模块的,功能差了不少

这联想自家的本子电源管理就相当贫弱了,其实也可能是硬件的限制导致的同样的软件无法适用

只有屏幕亮度和CPU模式之类的无关紧要的东西,相比IBM的方案显然就差很多了

暂且没发现有什么能调节电池电量的方法

据说是硬件不支持,所以不是所有机器都有这么好的功能的,这点必须得承认,当年卖4000的机器和卖12800的机器就是有区别,现在都卖一二百不假而且前者貌似性能还好一些,可以换CPU、带独显,换上好U可以大战个GTA5什么的。不是,问题是Y450这个机器是不错,但是也有普通笔记本不插电就掉电的缺陷(具体这个缺陷看品牌,有的有有的就没有,没有的笔记本就可以不插电放置,电池不会放空),而THINKPAD据我所知全系是没有这个问题的,至少IBM出的没有。所以IBM是PC,其他的都是IBM兼容机,IBM是神,剩下的都是凡品。为什么之前我说笔记本放置要插电主要就因为现在的各种笔记本EC设计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放置就掉电(这个就连松下都有这问题),很少有不插电放置能存住电的笔记本了,所以没办法必须插电存放,如果有电池管理软件能调整EC电池充电策略避免笔记本电池长期满电存放那是最好

就像THINKPAD电源管理软件说的一样,如果没有那也没有办法只能硬顶,毕竟长期满电存放只是降低电池寿命加速老化,而如果长期放置笔记本不接电那笔记本电池电量放空过放严重那就直接可以报废换电池了,所以我还是得说,笔记本尽可能插电存放。这很重要。如果你不会换电池,那你可能在换电池上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人工费甚至和电池成本对半甚至人工成本高于电池,那就得不偿失了。其实笔记本换电池很容易,外置电池我不用说,内置的只要会拆机拧螺丝会插排线也都是可以实现的,之前我应该写过教程来着,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学学,真的有用。

还有,如果外置电池可以装扩容电池,优先装扩容电池。X200是支持9芯电池的,P系列CPU的低功耗标压U版本的X200轻易配合9芯电池可以达到5小时以上的续航,相比之下X200s L系列15W低压U的9小时续航但是代价是严重降低CPU性能(CPU低压低频以至于H265视频解码都有困难)相对比较来说就没有竞争力了。笔记本使用大容量电池可以在有限的循环寿命内提供更高的续航因此降低了同样续航下消耗的循环寿命,或者反过来说能在同样的使用环境下降低循环寿命的消耗,有效延长寿命,总之有扩容电池就上扩容电池是好处多多的,当然扩容电池最好是官方支持多芯扩容的笔记本电池或者经过市场检验的改装扩容电池(不建议,设计容量是多少就是多少,顶多靠制程升级电池容量密度来提高同样体积下的电池容量,不建议上什么加厚电池尤其是内置电池),所以咱现在买THINKPAD表面上看着200块钱的THINKPAD X200还没有150块钱的IDEAPAD Y450 性能强,屏幕之类的参数也不好,外设就指点杆键盘和键盘灯还行,网卡现在看来基本都是等同的水平。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不一样的,X200官方就是支持9芯扩容电池的,不用去买什么加厚电池,整个机器设计就已经在考虑扩容电池了,这样相比四芯电池不用多付出太多成本就可以获得高很多的续航,也就不用去求什么改装的可能影响使用体验的加厚扩容电池了。苹果虽然也是内置电池,但是苹果也保持了大容量长续航尽可能用低功耗但不是低压U来增加续航同时延长电池寿命的设计,至少十年前有P系列标压低功耗U的时候苹果是这么设计的,所以虽然用着不顺手(缺USB、EXPRESS接口之类的),单数对于当时的苹果我还是尊重的,设计也好用料也好做工也好系统也好,至少乔布斯还活着的时候苹果的东西用着还行,现在的苹果就完全放飞自我了,什么取消ESC,键盘缩水手感拉跨就不说了,就是过十年我捡垃圾也不会考虑现在的苹果的,真的。咱也只能玩玩过去的老硬件怀念下过去了。

关于MACBOOK调节电源选项改变充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的教程我们以后有空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