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深度解读:没懂的来看这篇解析,真相全藏在细节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影秘籍看不了 《河边的错误》深度解读:没懂的来看这篇解析,真相全藏在细节里

《河边的错误》深度解读:没懂的来看这篇解析,真相全藏在细节里

2024-01-28 16: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叶秋臣

《河边的错误》这篇影评,我写了大概一周的时间。

反复删改内容,多次重组结构。

最后成了下面这个版本。

起初,我是冲着原著作者余华去看的。

他的书读起来总是特别苦,并非是那种猛击的剧痛,而是密密麻麻的疼,后劲儿非常足。

《河边的错误》这部片子,做到了同余华文字相似的感觉,留白做得相当优秀,可延展去解读的空间也很大。

看之前觉得100分钟真短啊,看完却觉得怎么才只有100分钟啊,很多东西没有讲完哪。

建议不看任何剧透来观影,你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有许多的可能性,每一个可能性只要分析合理逻辑闭环都可成立,但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如果事先就看了一些解读文章,反倒会限制了你理解的维度和广度,缺少了在某些留白之中思考的乐趣。

观影后我本来打了四颗星,但事后回想觉得越是咂摸就越有味道,于是又改成了五颗星。

诚然,这部作品不够完美,但极为难得。

能够坐在电影院里看完,并且尽可能将所思所想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导演几乎做到了极致。

因为再往深多说一句,也许大家就无缘看到了。

就像录音带里那些关键内容,都被火车的声音给挡住了。

钱玲说,我们永远看不见月亮的背面。

正面太亮了,背面太暗了。

我感觉自己应该是看懂了,所以把认为是正确的深度解读和全面解析分享给大家。

没看懂的可以参考下叶秋臣下面这篇文章,那些真相其实都藏在细节里。

如有不同的意见,欢迎沟通讨论。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请未观影者慎入。

1.关于凶手

《河边的错误》的核心重点并非是这场凶案,而是通过调查过程来展现所有河边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涉及的那些特别的人。

这不是一部悬疑电影,所以无需在结局揭晓答案。

片方早早就把“没有答案”写在了海报剧照和预告里,就怕大家执着于寻找而走不出来。

因为在看完电影后,真的有很多人都在纠结凶手是谁。

坐在那里不肯走,等着官方给出正确答案。

是疯子?是许亮?是王宏?

到底谁S了幺四婆婆?

答案可能真的很简单,就是疯子。

只是马哲不肯相信,顺藤摸瓜找到了很多“嫌疑人”,牵出了越来越多的秘密,将案件弄得扑朔迷离。

还记得发现S体的目击者小男孩吗?

他也很执着,很迫切想看到凶手的样子。

马哲是那个小男孩,观众是那个小男孩,所有人都成了那个小男孩。

小男孩拿着玩具枪在抓坏人,坏人就是那个凶手,凶手代表着真相。

他的眼前,有很多个看不见的凶手,很多个等待揭开的真相。

然而当每扇门打开后,却都没找到想要的答案,于是他便继续打开了更多的门。

结果,最后开门时发现此处不过只是一栋空楼。

但门已经都打开了,秘密全跑了出来,再也塞不回去了。

那些不能见光的种种,被某个看不见的手杀S了。

电影开篇引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贝尔·加缪在作品《卡利古拉》(Caligula)中的一句话。

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

我换上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

所以,《河边的错误》讲的是人与命运的故事,核心是探讨人性,而不是凶手和被害人之间的故事。

该拍的,电影都拍出来了。

那些看不见的,不能讲的,也许就是“诸神”吧。

2.关于疯子

我们要感谢“疯子”的设定,因为通过疯这个状态,真的可以掩盖许多敏感的内容。

你以为电影中只有疯子自己是疯的吗?

为什么要讲这些河边的人,他们是怎样与疯子案件联系在一起的?

马哲那个有基因病的孩子,与上面这些人放在一起讨论,意义何在呢?

叶秋臣说说自己的理解。

是疯子,是异类,也是那10%的概率。

不被大环境包容的,不同于普通类型的,主流认可之外的。

是疯子,是异类,但也是那概率偏小的10%。

不存在吗?

存在。

只是少而已。

幺四婆婆是异类,她虽然年纪大了,但通过鞭子等痕迹可以看出,她也有自己在X方面的欲望和癖好。

王宏和钱玲的爱情是异类,虽然电影没有明说为何两人不可以在一起,但通过一闪而过的诗歌课堂镜头,以及官方剧照中钱玲坐在王宏旁边吃果子(暗指JIN果),加上录音中要她要告诉王宏的秘密,猜测王宏是婚内出轨,两人的关系是老师和学生,且钱玲怀孕了。

许亮是异类,喜欢穿戴异性的服装,为了隐藏这件事不惜坐牢7年也不肯说出口。我终于懂了,为什么他希望被马哲抓起来甚至自S,都不肯承认自己就是大波浪,因为他对此羞于启齿。但马哲在办案的过程中,将这个秘密彻底揭开了,将体面撕得粉碎。从此许亮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意义,连自己内心那一点点的隐秘角落都消失了。

来过河边的,都是异类。

包括马哲。

原以为河水可以把秘密都静静地带走,但意外的是没有人真正走出了这条河。

电影中对此的描述非常隐晦,马哲最后去了河边,并且走了进去,他想让河水把自己淹没。

结果岸边的人穿上了自己铺在水面上的外套,那个人是穿着病号服的疯子。

外套上曾经堆了很多的石头,把那层皮压得喘不过气来。

马哲就用那石头打了疯子的脸,将其按倒在水里。

你看,谁也没逃出去。

异类都S了,异类消失了,异类不见了。

但异类真的能彻底不存在吗?

只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才是异类吗?

不。

任何人都有可能。

没出生的孩子也有可能。

马哲的孩子被医生诊断出可能有智力发育问题,即存在基因类的疾病,概率约为10%,已经不算低了。

世界会有许多个新生的孩子。

这些人里,也会有很多异类。

终究,还是所有人都陷进了这条河里。

这条河又是什么呢?

岁月长河。

真相何在?长路漫漫。

马哲成了疯子,成了异类。

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们也是。

3.关于错误

电影的名字叫做《河边的错误》。

到底讲的是河边谁的错误?

看到最后,你会觉得有点乱。

一个命案里的幺四婆婆,被她收养的疯子给S掉了。

一个喜欢用录音带写情书的姑娘,永远失去了爱人。

一个穿着女装戴着假发大波浪的男人,离开了世界。

疯子觉得幺四婆婆的快乐是挨鞭子,误以为受虐的状态就是享受,于是他用镰刀结果了她的性命。

后来疯子在河边遇见了王宏,觉得对方心事重重,于是将他认为幺四婆婆的快乐也带给了王宏。

也有可能,是疯子觉得S人之后就能在某个地方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

总之,他是想偏了,理解错了。

但疯子只是下手的人,真正摧毁精神的是马哲。

若是非论因果,那么马哲是因,疯子是果。

许亮是自S的,他嘴上说着感谢马哲,实际上已经想好了未来的路怎么走。

那枚锦旗,他是卷起来递给马哲的。

把内容折进去了,是一种直白的讽刺。

即便马哲当初在医院签字救了他的命,可他活着还不如S了。

许亮是在用自己的命告诉所有人,他的快乐被彻底夺走了。

这些人的行为,为什么会被称之为“错误”呢?

某种意义上,的确是错了。

所以只能在河边行走。

河边,边缘。

他们是犯错的边缘人。

4.关于真相

《河边的错误》是把现实和幻想穿插拍摄,都混在一起了,不细心观察就会乱。

叶秋臣认真梳理了一下,写出了自己对于某些内容的理解。

先说马哲和三等功。

起初,在所有人穿着警服开会的时候,只有马哲是穿皮夹克的,这代表他不愿意融入主流。

看电影时,我想到了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马德胜也是警察,也是马队长,和马哲一模一样。

但两个马队长的日子过得都不好。

领导们只想着增加业绩尽快结束,于是草草结案。

两个负责的马队,却只能是做他们手下的打工人。

马哲曾经认为自己获得的三等功,其实代表了他心中的正义,他一直以为自己拥有。

有功,意味着过去自己所做之事是对的,是正确的。

但身边的人全都告诉他,证书找不到,事情没发生,这个三等功根本不存在。

那些他追逐的一切都是假的。

于是他只能去追逐一个新的“三等功”,作为新的人生目标。

所以马哲开始执着于立一个新的三等功,通过破获这起命案来完成。

于是,从幺四婆婆和疯子,再到钱玲和王宏,接着是许亮。

每舍掉一条人命,马哲就分裂出一部分人格,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他舍弃了一部分人格。

因此我们看到马哲在梦里重组案情,每经过一幕后他见到的场景就变得愈加荒诞。

他在逐渐变疯。

或者说,逐渐变成和过去不同的样子。

最后的结局,电影已经拍给我们了。

马哲换上了与其他人相同的警服,代表着他已经选择融入主流。

表彰大会上,马哲如愿获得了新的“三等功”,与妻子照相的时候还继续穿着。

妻子叮嘱让他不要换,也是希望马哲选择这条主流的路。

还记得当初马哲的幻想中,他曾经开过四枪。

这四枪,分别代表了四条命。

都是因他而没有的命。

王宏、许亮、疯子和小男孩。

那个小男孩,代表了他过去想看清凶手真面目的自己。

马哲用枪S了自己。

这是在意识里完成的,因此子弹在现实中没有减少。

然后说说那个孩子。

马哲老婆在产检时,其实早就对孩子的病有铺垫,医生说过NT值偏高。

接着明确查出可能患有基因类的疾病,10%的概率。

马哲说“打了吧,可以再生。”

马哲老婆却说“再要100个也不是这个了”,并表示要养这个孩子一辈子。

此处穿插的剧情是疯子,所以马哲的沉默是在想疯子。

他在想如果这孩子是那10%,意味着也像疯子一样是这个社会上的异类。

马哲当时追上了疯子,镜头里有一段黑屏中放下镰刀的背景音,侧面证明了他是两起命案的真凶。

这样的人,会活得好吗?

不仅活不好,还会伤害别人。

一定程度上,如果这个孩子出生,也很可能成为一种“错误”。

扔掉的拼图永远不会完整。

先天的缺陷永远不会完满。

所以,猜测马哲的孩子大概率是被打掉了。

电影对此有一些暗示,比如马哲专门买菜去接老婆下班,然后两个人在家里吃饭。

跳舞的氛围很像醉了之后的情绪发泄。

看似在笑,实则在哭。

孕妇为什么要喝酒?

孩子没了。

加上这个海报上,马哲妻子身上的X迹,以及做饭前摘葱时旁边小孩子跑过去说的“抓不到我”,猜测应该是这个结果。

大家还可以关注下,不同状态的马哲,穿的毛衣颜色不同。

部分是绿,部分是红。

有些清醒,有些疯癫。

最后,讲讲最后那一幕。

一年后,马哲夫妻俩给孩子洗澡,那孩子的行为就像当初疯子在河里摆弄石头。

完全不同的色调,孩子转过来时甚至长得有点像疯子。

说明,这个孩子就是医生口中说的那10%基因类疾病患者。

余华说,这是电影中他最满意的地方。

甚至比他原来写的结局还要好。

5.关于年代感

《河边的错误》中是那种有颗粒感的画面镜头,字幕比画面还清楚,对清晰度有要求的,可能会觉得满眼马赛克。

但只要是看惯了过去影视剧的人,就会觉得很有年代感。

1995年的故事,有很多90年代的味道。

骑着自行车买菜回家做饭,家人下班回来会给在锅里留饭热一热,自己家种点葱蒜什么的炒菜时想用就摘。

领导开会时讲话很随性,“说两句”这个梗也是恰到好处,氛围没现在那么严肃。

医生们的态度往往都很冷漠且说话毫无感情,但人们却热衷于给旁人介绍对象。

用的是胶卷、磁带、座机和BB机。

抹的是雪花膏,车票是通票。

电视和放映机啥的,出故障时敲敲没准就能好。

每天用新闻联播来界定晚上7点的到来,以此作为两种状态的分界点。

查案时方法也不如现在丰富,判断凶器时是用在猪肉上的痕迹来判断。

那时候的警察应该挺郁闷,凡事都得动脑子,不像现在取证后送检等结果。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大概是破案真的很费脑细胞,所以总得用抽烟来缓解焦虑。

他们抽得真快真凶,线索也都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

这电影抽烟镜头是真的多,连吃饭也要就着烟。

6.关于彩蛋

电影放完,人都没走,拿出手机,想找解析。

保洁阿姨走进放映厅,喊了一句“没有彩蛋”。

所有观众就像被领导一语点醒的马哲。

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成了想要寻求真相的马哲。

网上有人说,等彩蛋的你就是彩蛋本身,到处找答案的你就是马哲本人。

马哲不愿意相信最简单的答案,不肯相信疯子就是S幺四婆婆的凶手,于是把更多的人拉下了水,期待找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真相。

过于执着真相,其实就是错误。

当你意识到自己成为了马哲,电影的彩蛋就已经放出来了。

马哲在电影院里办公,你在电影院里看片。

地点都是电影院,细思极恐。

魏书钧导演这个玩法真的很高级。

想想余华,他虽然写的东西苦,可活得真通透。

这个句话说得好,千万别糊弄观众。

你可以选择不看,但既然选择做电影了,就要对得起观众的理解能力。

观众比你们想象的要聪明多了。

另外,电影中还隐藏了许多关于“电影”这个题材本身的彩蛋。

有人吐槽“没人看电影了”,梦里那台拍电影的机器也烧了,警察们搬去电影院上班(作秀),门口牌子上“电影”两个字狠狠砸在地上。

这大概就是为了表示“掷地有声”吧。

许亮整个人从楼上跳了下来,摔在车顶上的那段戏,完全给我吓到了,当时看整个人都在抖。

这大概就是为了表示“振聋发聩”吧。

导演是希望用电影里的语言和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人。

这样细节满满的电影,但票房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上映12天也仅拿下2亿+的成绩。

比起同年上映同样由朱一龙主演的暑期档电影《消失的她》,甚至还不足后面的零头。

由此再想想电影中关于“电影”的彩蛋,似乎真的令人唏嘘。

为啥观众不买账?

叶秋臣简单分析了一下片子的缺点。

首先是故事进入核心剧情的节奏有点慢,配乐也比较催眠,急性子估计看不了。

人物之间的口音比较混,没有展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比较在意这个方面的会出戏。

偶尔存在不严谨的镜头处理,比如王宏的S体躺在那里,但是能观察到轻微呼吸。

还有就是很多人冲着悬疑的题材去,结果一脸懵地从放映厅走出来,预期和实际有落差。

最后就是演员表上知名度高的明星真的不多,除了男主朱一龙之外,其他人都比较脸生。

问了一个观影的朋友,他说除了朱一龙之外,剩下认识的就是侯天来饰演的马哲领导了,因为他演过《人民的名义》,学英语那段又很经典。

朱一龙演得非常棒。

某些造型让我感觉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梁朝伟,部分角度加上光的影响,简直是神似。

《河边的错误》里有场他踢门的戏给我逗笑了,真的难得的一丝愉悦啊。

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中,我都感觉整个人特别冷,很想快点跑到阳光下面去暖一暖自己。

走出影院,猛然发现自己一直去的饭店居然关门了,那种感觉非常恍惚,联想到故事剧情,就好像还没从电影里真正走出来。

一个作品可以做到后劲儿这么足,着实难得。

电影中,每个彻底离开的人,都会在下雨天与这个世界告别。

下雨是个很值得深思的意象。

河里的水,变成了雨。

下雨之时,回到河里。

循环往复,正如人生。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