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塑造、空间色彩和主题态度解析电影《遗愿清单》的对比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影战栗空间解析 从人物塑造、空间色彩和主题态度解析电影《遗愿清单》的对比艺术

从人物塑造、空间色彩和主题态度解析电影《遗愿清单》的对比艺术

2024-05-09 07: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元人物塑造:不同的两个人,以及一个人的两面性

“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从这方面看来,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伤害的。”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显然,导演罗伯·莱纳就深谙此道,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爱德华和卡特。

这两个人真的是太不同了,他们之间的对立不关乎道德,而是导演试图刻画的两种人生观,是活着的两种状态。

爱德华是健康医疗机构的CEO,资产雄厚,生活中享受各种奢华;而卡特是汽车维修师,工人阶级,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养家;爱德华生性潇洒,有过四段婚姻,一个女儿,家庭生活并不幸福;而卡特与妻子携手一生,儿孙满堂,和谐有爱;爱德华脾气暴躁,目中无人,个性张扬;卡特博学多识,为人友善,内敛低调。

但这种对比,只是导演刻意为之的显性对比,或者说表面化对比。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以爱德华和卡特为主的两种不同的生命观、人生观等,从而让我们看到两个各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从对立走向相交的呢?因为都患有病症,因为无可避免地面对去世。

在此机缘和境遇之下,两个性格迥异的老头相约完成遗愿清单。在完成遗愿清单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生命感悟。

想要为自己而活的卡特

我们似乎更贴近于卡特的生命状态,因为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为了养家糊口而放弃自己的个人愿望,就如同卡特一样,为了养育孩子,不得不放弃读书成为历史教授的梦想,而选择成为一个汽车维修工。看着儿孙满堂,各有出息,内心有喜悦,但也有满满的遗憾和空虚:这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没有为自己活过。于是,在临死之际,卡特内心被压抑的欲望被点燃,想要追求一把为自我而活的自由和释放。

与卡特不同的是,爱德华并没有家庭束缚,他最长的婚姻是事业。这一生,爱德华过得奢华放纵,生意盎然。但当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六个月时,飞扬跋扈的爱德华也陷入了悲伤和思考:我才不要在病房里糟糕度过,我就要追求生命的恣意,我要因为自我而更加自我,我拒绝孤独。

于是,两个不安现状想要有意义地度过余生的人,开启了一段解答生与死的意义的旅程。

其实,在旅程中,很多细节都折射了爱德华和卡特的不同,尤其是在飞机上两人关于信仰的讨论集中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不同选择,将导演的对比艺术推向了高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比并不是凸显是非对错的道德取向,而是为了塑造两个独立的人,两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活法。对比形成了矛盾,但绝不终止于矛盾,而是走向二元并存。它就像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用不同造就了艺术。也像儒家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导演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并通过对比,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说话,其实是为了向我们更深刻地揭示事情的真相:世间存在多种活法,无所谓高贵对错,每一种都充满了快乐,也都充满了遗憾。

拒绝自己是普通人的爱德华

视觉语言:不同空间的转换,与不同色彩的呈现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所以空间环境在一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还能够通过构建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电影的主旨。

而《遗愿清单》中的对比艺术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还大量地被运用到了影片的结构布局、空间、色彩上。而这些对比的运用,并没有使电影显得刻意做作,反倒是很自然地把导演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流露了出来。

在《遗愿清单》中,导演就很巧妙地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推动电影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导演的电影诉求。

《遗愿清单》的前半部分,故事主要聚焦在一间逼仄的病房里。病房里的两个病症患者的日常对话和生活轨迹,着重体现了去世主题的沉重性。

病房:狭窄的空间与黑暗的光线

我们来看前半段的故事梗概:共同患病,共同抗病,共同宣布失败。

两个人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同为天涯成人”。两个人都被宣布了“死刑”。在这种背景下,由卡特所写的遗愿清单引出电影的主题:如何面对去世。如果去世只是消失,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因此,在前半段故事中,电影集中在病房这个空间里,固定而狭窄。与之相对应的色彩则是黯淡无光的,给人阴冷之感。同时,导演故意截取了病症患者夜晚的场景,再一次深化了去世的恐惧感。

综合而言,病房这一空间,为我们交代了故事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对去世的恐惧和悲伤之感,凸显了去世的沉重和黑暗。

随着两位病人践行遗愿清单的开始,导演将空间转向了病房外,从而扩大到了全世界。

随着对生的追求,逐渐明朗的光线

我们再看后半段的故事梗概:共同旅行,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完成自我救赎。

所以,在后半段的故事中,电影的空间变得广阔而动态,无论是天空、赛车道、金字塔、泰姬陵、长城、喜马拉雅山,还是非洲大草原,镜头都是非常开阔的,就像鲜活的生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唯美的画面,用华丽的色彩,表达了对去世的坦然。

两个人在完成遗愿清单的过程中,谈论了生和死的意义,并且直面内心,完成了自我救赎,人生因去世而走向了圆满。虽然电影空间最后又回到了病房,但这次的闭合空间,体现的是导演的圆满主题,完成了主人公的出发——寻找——回归的精神之旅。

每一个出走的人,归来时都已不是曾经的自己。就像爱德华和卡特,再次回归到他们早已不是曾经的自己,卡特从妻子身上重新找到了家的意义、爱情的样子和自己付出与收获的内心平衡;而爱德华从女儿和外孙女身上终于找到了对抗孤独的力量,无论身价几何,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是亲情。

因此,从视觉语言角度来说,导演的对比艺术是为了体现展现对去世的不同态度,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圆满和救赎。

温暖的光线

开阔的空间

绝美的构图与象征了生命力的树

主题态度:沉重的主题与幽默的语言

《遗愿清单》的电影标签是喜剧剧情片,是的,你没看错,是喜剧片。一个探讨去世的电影,也能成为喜剧?这就有赖于导演的对比艺术了。

虽然影片主题讨论的是如何面对去世,但面对如此沉重的话题,导演并没有让观众沉浸在悲痛和沮丧之中,相反,他采用了两个临死之人的冒险之旅,用充满激情、刺激、幽默和温情的基调,给观众带来了亦悲亦喜的双重体验,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在电影的前半段,即在病房中的镜头,虽然重点描述了两人生病时的沮丧心境和难以忍耐的化疗的痛苦。可即便如此,导演还是让爱德华这个暴躁的老头带来了狂野的语言幽默,缓解了病房里的紧张气氛。

在电影后半段,无论是跳伞、赛车、纹身,还是去非洲大草原,明丽的色彩,欢快的音乐,刺激开阔的场面,都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这是两个身患病症的人,反之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激情和狂欢,并没有沉痛之感。

导演对严肃主题的把握重点提醒在飞机上关于信仰的对话,以及在金字塔边两人关于去世的讨论:你是否快乐过?你是否让别人快乐过?

但导演的艺术在于,每当我们要陷于严肃沉重的主题时,导演会以戏谑的方式及时拉回观众的思维,让每一段沉重轻而易举被幽默诙谐来收尾。

比如在埃及金字塔,爱德华谈到与女儿的紧张关系,充满心痛和遗憾时,这段对话以“我们怎么爬下去啊”来结尾,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怎么爬下去呀

再比如在泰姬陵时,两人在关于选墓地这样的主题时,都是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来进行讨论:

爱德华:我对安排葬礼的概念不大清楚,就简单直说是埋了还是火葬好了,我倾向于埋,我知道这话说了多余,但我确实有幽闭恐惧症,万一我睡醒了,没人能听到我喊救命怎么办?现在还时兴用那种带着铃铛的棺材吗?

卡特:嗯,不时兴了。

爱德华:火化的话,骨灰要怎么处理呢?是埋了,撒了,还是把骨灰盒放在架子上呢,或者是放在摆满鲜花好的筏子上顺流漂流呢?万一我能感受到火焰烧身的疼痛怎么办?

卡特:我绝对选择火化。骨灰放在罐子里,罐子摆在精致好的地方。

爱德华:罐子吗

卡特:对,我不喜欢骨灰罐这个词

……

卡特:坚果罐子对我来说就足够

悲伤的话题喜剧化,喜剧的场景悲剧化。

比如归来后的卡特病情急速恶化,死前再一次和爱德华见面时,卡特讲起了爱德华最爱的咖啡原来是猫屎咖啡,于是卡特和爱德华开怀大笑,喜极而泣。当我们沉浸在他们的大笑中时,卡特用笔轻轻地划掉了遗愿清单上的“喜极而泣”的遗愿。

每完成一个遗愿,去世也更近一步。

临死前喜极而泣的卡特

就是这样,导演很好地把握了戏谑与庄重的分寸,在严肃沉重的主题中又不失幽默诙谐和温情,在戏谑欢乐之中又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你快乐吗?你让别人快乐过吗?

关于如何活着,电影中曾提到了两句关键的话:你快乐吗?你让别人快乐过吗?

这两句对立而又融合的话,恰恰反映的是两种人生,也是爱德华和卡特的人生投射。

卡特始终觉得自己为家庭所累,为了养活妻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说他的一生做到了让别人快乐,但却没有让自己快乐。

反观爱德华,他身价不菲,活得非常自我,追求极致的自我快乐。他的一生很好地做到了自己快乐,但却没有做到让别人快乐。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矛盾体在经历了遗愿清单和生死碰撞之后,终于在彼此的帮助下,完成了自我救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卡特在最终发现,家庭作为自己的负累,在生命最后却是自己最温暖的归宿,原来让别人快乐就是让自己快乐;而爱德华在生命的最后,终于能够承认自己是个普通的人,需要普通的亲情,需要爱和陪伴。最极致的快乐不是让自己一个人快乐,而是让别人快乐。

懂得让别人快乐,自己也更快乐的爱德华

从家庭中找到快乐的卡特

就如同卡特在信中所说:

维吉妮亚说,我离开前像个陌生人,回来后又变回了她的丈夫。这都该归功于你。对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我无以回报。既然如此,我也不客气了。我想要你再为我做点事——找到你生命中的乐趣。你说过你不是普通人,这话不假——你当然不是普通人。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互通的。

也如同爱德华在卡特葬礼上的讲话:

他拯救了我。他比我更早知道了我的生命意义。他认为结识我没有浪费他的时间,对此我深感自豪。最后,我想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给彼此的生命带来了乐趣。

是呀,我们都是普通人,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活着呢?——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