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使用戟的11位大将排名,到底谁的水平更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用画戟的武将 三国演义中,使用戟的11位大将排名,到底谁的水平更强?

三国演义中,使用戟的11位大将排名,到底谁的水平更强?

2023-03-04 15: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系列大将,例如刘备帐下的五虎大将等等。各个大将使用的兵器也完全不同,例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等等。其中,使用戟为兵器的大将也不少。在这里,作者先后统计了11位使用戟为兵器的大将。那么,这11位大将中,到底谁的水平最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作者需要强调,这个排名仅仅按照《三国演义》排名,不加入《三国志》和其他历史文献。毕竟小说和标准历史文献还是有差异的,例如曹操的五子良将和夏侯诸曹等等。我们言归正传,聊聊作者得出的结论。

第一名:吕布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赤兔马的加持下,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战斗力非常强悍。无论是单挑还是群殴,都堪称三国演义中第一位。例如吕布与曹操争夺濮阳的过程中,曹操的大将于禁和乐进,双战吕布不住。最后,许褚、典韦、夏侯敦、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将,杀得布遮拦不住,乃走。也就是说,曹操为了战胜吕布,不得不“六打一。”

第二名:典韦

在《三国演义》中,典韦是曹操阵营的第一猛将,力大无穷,曾经单手扶旗杆,使用两枝八十斤重的铁戟。由于典韦战死的时间比较早,因此,与各个大将单挑的例子并不多。在许褚归顺曹操之前,典韦曾经与许褚大战了几百回合。在曹操与吕布争夺濮阳的过程中,典韦曾经以一敌四击败了郝萌、曹性、成廉、宋宪等四将的夹击。正是由于战死的时间比较早,典韦没有与刘备阵营的大将单挑,因为,出现了排名争议。

第三名:太史慈

太史慈是孙权阵营的头号战将,在投靠孙策之前,太史慈曾经与“小霸王”孙策恶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不过,太史慈的武器装备比较复杂,样样精通。太史慈手持长枪,背上背着两把短戟。此外,太史慈的箭术也非常不错,属于全能型人才。不过,太史慈单挑的情节不多,尤其是没有与曹操阵营的几位猛将单挑。

第四名:甘宁

甘宁也是孙权阵营的大将,战斗力仅次于太史慈。甘宁和太史慈一样,也是全能型人才。首先,甘宁是水军将领,以水战闻名于世。在武器方面,甘宁擅长使用铁链、短弓、短戟,更符合水战的特点。身佩铃铛,衣着华丽,人称锦帆贼。不过,甘宁的单挑内容也比较少,仅仅出现了“百骑劫曹营”的故事。所以说,甘宁与曹操大将们单挑,结果还是未知数。

第五名:曹彰

曹彰作为曹操的儿子,堪称是嫡系中的嫡系,信得过产品。在曹操的各个儿子,各有千秋。其中,曹彰的武力最强悍,能够用手与猛兽格斗,曹操称之为“黄须儿”。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大战中,曹彰三合大败刘封、不数合斩吴兰。由此可见,曹彰的战斗力确实强悍。由于没有与大将们进行单挑,曹彰与太史慈、甘宁的排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第六名:鄂焕

鄂焕的戏份不多,因为其是越嶲太守高定的部将,身长九尺,面目狰狞,一枝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过程中,鄂焕出场后,曾经与蜀汉大将魏延大战不分胜负、后中计,被魏延、王平、张翼联手擒获。能够与魏延恶战,证明鄂焕的战斗力不差。至少与后边的几位相比,鄂焕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因为,后边的几位基本上都是菜鸟水平。

其他几位使用戟的大将分别是:韩琼、成济、钟绅、宋谦和贾华。由于这5个人,缺乏单挑记录,实在无法进行排名。韩琼是西凉大将韩德的儿子之一,使用的是一把方天画戟。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韩家父子五人被赵云刷了副本。成济属于司马昭的亲信将领,在曹髦围攻司马昭的府邸之时,成济持戟刺杀了曹髦。

至于钟绅,武器是一把画戟。在赵云上演长坂坡高光时刻的过程中,钟绅成为了被斩杀的50多员战将之一。宋谦和贾华则是孙权的贴身将领,武器都是方天画戟。不过,在合肥大战中,两人的兵器方天画戟却被乐进砍断,以至于孙权不得不仓皇撤退,留下了“孙十万”的美谈。

关于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排名,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