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20230718)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要从0刻度开始这句话对吗 一课研究之《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20230718)

一课研究之《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20230718)

#一课研究之《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20230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期内容有哪些

1.听一听:《量感: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

2.读一读:《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3.看一看:数学小故事《大禹和准绳》

01

听一听:轻轻松松听听书

量感: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进度条05:2200:00/05:22

——摘自章勤琼,李俊惠,阳海林2023年1月发表于《小学教学(数学版)》的文章。

02

读一读:坚持阅读8分钟

《长度单位的整理与复习》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知识分布在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包括货币、时间、质量)和图形与几何领域(长度、面积、体积),这些知识思想和内容上存在共性,思想上的共性体现在“定量”,内容上的共性体现在“单位”。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单元,是几何领域学习度量知识的起始内容。而在上完本单元的内容后,我们会发现学生掌握的知识呈零散状,结构化程度低。学生可以记住尺子测量的步骤,但对于度量的本质理解不清,做不到灵活地进行测量,在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之后,学生更加难以选择,遇到估测的问题也往往无从下手,这些都是量感薄弱的表现。因此,在本单元学习之后,上好一节复习课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把分散的数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注意沟通知识间纵横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简单地说,复习课就是要重“联”求“通”。这节课主要围绕着 “布点(罗列知识点)——连线(梳理成知识串)——织网(形成知识网络)——用网(灵活运用知识)”四部曲,让复习课的教学也可以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教学目标】

1.梳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理清单位间的关系。

2.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测量线段,测量物体的方法,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借助习题整理复习,查漏补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熟悉的“身高”入手,唤醒对长度单位的旧知。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请大家来猜一猜吧!

生:我猜老师的身高是1米多。

师:具体是多少呢?(生猜)

提问: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的身高了,我也想知道同学们到底有多高?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

生:我的身高是120厘米。

生:我的身高是1米30厘米。

(学生可能说的不规范,教师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身高进行估测,并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来描述老师和自己的身高,唤醒旧知。

二、逐步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完善长度概念建构。

大任务驱动:测量线段。

1. 理清线段的概念 ,明确线段的特征。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线段。首先来看图上的4个图形,你能快速从中找出最长的一条线段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此时再请学生仔细读一遍题目,注意“线段”两字。

提问:为什么现在不选①号和④号图形?

生:因为①号和④号不是线段。

提问:怎样的图形叫作线段呢?

引出线段的概念: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

【设计意图】巧布点——布点为基,复习课上,直接抛出大问题“找最长的线段”,学生辨认线段,从“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角度忆线段特征,排除①和④,接着聚焦线段②和③的长短比较,引出用尺子量的知识。

2.复习测量方法 和画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提问:到底是②号线段长还是③号线段长?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验证一下?

生:可以用尺子测量。

测量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习单,在学习单上量一量,并把你测量的结果填写好。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②号线段长6厘米,③号线段长7厘米。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展示测量过程,总结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方法:我们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线段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发现哪条线段更长呢?(③号)长多少?(1厘米)同学们这就是1厘米。

教师板贴1厘米的长度。

提问: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想象一下哪些物品的长度可能是1厘米呢?

生:我觉得1厘米很短,大约是一个指甲盖那么宽。

【设计意图】巧连线——理顺串活,从“找线段”到“比长短”,再到“测量”,引出“1厘米”,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各个知识点梳理成知识串。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测量需求,想要精确比较就要借助“度量单位”,有助于学生感悟度量本质,深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提问:刚才我们找到了最长的线段,你能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吗?请画在你的学习单上。

学生作图,并反馈。

小结画法:你说的非常好!画的方法就是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量”与“画”,不分家,量线段是数长度单位的个数,画线段是依次累加长度单位的个数。量完线段后紧接着安排画线段,利于学生强化对“量”、“画”关系的理解,加强知识间的联结。

3.测量生活中的线段,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线段,那么生活中的物体你会测量吗?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测量活动。

学生自主选择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教师组织反馈测量数据。

提问:刚才有一组同学去测量了黑板的长,你们的测量工具是什么?为什么用米尺去测量?

小结:是啊,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用米尺。我们还学习过一个长度单位:米。同学们,这就是1米,老师把它请到黑板上。

教师板贴1米的长度。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厘米很短,1米很长。

师: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这是1厘米,这是1米。

提问:1厘米和1米还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实际物品,再次回顾测量物品的方法,并引出另一个长度单位米。通过1厘米和1米的长度对比,深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理清单位间的关系。

4.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测量了线段的长度和实际物品的长度,根据量什么,来决定用什么来量,测量较短的物品,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品,用米做单位,在测量的过程中要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而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巧“织网”——温故知新,在前面“布点”、“连线”的基础上,在此时师生合作完善板书,梳理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思维品质。

布点、连线后的板书

网的雏形

三、以题理知,发展提高度量思维。

习题1(填空)

老师带来了几件东西,你能根据这把直尺知道它们的长度吗?

提问:为什么小刀的右端对准的是刻度16,你们却说他的长度是5厘米呢?

生:因为小刀的左端不是从0开始的。

提问: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呢?

生:可以从11数到16,数出里面有5个1厘米,就是5厘米,也可以用末尾刻度减开始刻度,16-11=5(厘米)

习题2(判断)

提问:为什么电线杆的高度不是8厘米?

生:可以以我自己的身高为标准,我的身高比8厘米长,电线杆的高度比我高得多,一定不是8厘米。

提问:文具盒长约20厘米,对吗?

生1:对,我的尺子就是20厘米长,文具盒的长度和尺子差不多。

生2:刚才的测量活动中我测量过文具盒的长度,大约长20厘米是对的。

提问:小刚比王强高3米,对吗?

生:不对,这样小刚的身高至少有3米多了,世界上没有这么高的人。

提问:篮球架高约3米,对吗?

生1:对,如果是3厘米的话,那就是小蚂蚁投的篮了。

生2:我的身高大概是1米,篮球架大约是3个我那么高,是对的。

小结:当我们遇到无法进行测量的情况时,可以估计物品的长度,估计的时候可以先选取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头脑中1厘米或1米的表象,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习题3(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巧“用网”——做中有思,做题的过程就是“用网”的过程,“用网”也是在进一步“补网”,“织网”和“用网”是双向互动的。

复习课上依据本单元的重点安排了三大题,第一大题考察测量知识,这里出现了两种测量情况(从零刻度开始和从其他任一刻度开始),引导学生整理从尺子上读数的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第二大题检测长度单位表象的建构情况,通过电线杆和篮球架等高度的估测,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大题涉及单位换算,引导学生理清单位间的关系,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是“种子单元”,这一单元的这节复习课很重要,希望帮助学生从知识点的学习走向知识体的建构,建构过程中量感得以进一步提升。面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复习课的处理方式需要差异化,低段学生需要老师“扶着织网”,高段学生可以课前画思维导图、课中小组讨论汇报、全班研讨,当然还有其它更多的方式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03

看一看:数学小故事

《大禹和准绳》

传说在很久以前,大地洪水滔滔,人们被洪水围困毫无办法。大禹带着人们治水,眼看着洪水淹到了半山腰上,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此时大禹想出一个办法,既然水向下流,何不在水旁边找更低的地方,看有没有办法让它朝着更低的地方流走?于是他制作出了一种丈量长度的准绳,在上面用绳结结成了一个个等距离的小节,拿着这个绳子大禹开始测量山川的高度,在他测量过的地方,每次人们开山凿石,仿佛水就变得很听话似的,他让凿哪里,水就流向哪。最终,大禹凭借着数学智慧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人们都钦佩他的才干。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扫描二维码

获取优质学习资源

审核:张爱丽 王敏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