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大秦赋中齐国不战而降的结局百年前便已注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什么意思呀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大秦赋中齐国不战而降的结局百年前便已注定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大秦赋中齐国不战而降的结局百年前便已注定

2024-07-13 1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齐国的这个不战而降结局,早就在其开国之初就注定了。

因为在战国七雄中齐国是开国最容易的,他算是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权臣篡国,可谓是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齐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诸侯国,开国之君是姜尚(又称姜太公、姜子牙),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便是他的后代,我们称之为姜齐。

不过,自桓公病死后,齐国便丢失霸主地位,最终在前391年被权臣田和篡位,史称田氏代齐,齐国由此进入到“田氏齐国”时代(前391-前221年)。

而本文所说的齐国正是田氏齐国,当初田氏的老祖宗本是从小国陈国流亡到齐国的王子,他本叫陈完,是春秋时期陈国厉公的儿子。

当初因为陈国内乱,陈完逃到齐国,这时正是齐桓公四年,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完是有名的君子,便要任命其为相。

陈完推辞说,我是逃难在外的人,哪能占据这样高的位置呢 ?齐桓公就让他当了工正 (管理工商业的官吏)。并改叫田完。

经历过管仲改革的齐国,和其他的国家不一样,不仅没有重农抑商,反而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且齐国的商业之繁荣也是当时世界第一。

所以田完这个职位可谓是十足十的肥缺,尤其是在春秋时代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也就是说在齐国,工正这个职位从齐桓公开始就被田氏所把持了。

而且这个职位不像相位那样显眼,但却帮助田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按理说,作为流亡的王子的后代,齐国好心好意的收留你的祖先,要不然那里有你们的存在,你们更应该效忠国君才对。

但是,恰恰相反,这个流亡的贵族后代们,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便有了谋朝篡位的野心。

尤其是但到了田完的曾孙田须无时,田须无侍奉齐庄公,深受齐庄公的赏识和宠爱,当上了齐国的大夫。

在田须无之前,当时的田氏家族根基尚浅,势力过小,所以在齐国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奉行概不介人的策略,低调的壮大自己财力。

而当田须无当上大夫后,开始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中,当时齐国权臣崔抒轼庄公,与另一权臣庆封拥立景公。

田须无见事不妙,立即逃亡他国。两年后,庆封干掉了崔氏独掌大权,但是庆封大权独揽引起了公愤,田氏立即联合栾、高、鲍三家大夫,四家联合起来一举铲除了权臣庆封。

就当其他家都在分割庆封的家当时,田须无却立马保护齐景公进入内宫,由此获得了齐景公的宠信。

从这个时候开始,田氏家族开始成为齐国举足轻重的家族。田须无去世后,他的儿子田无宇继爵,并借着父亲的恩宠,步入政坛。

为了使齐国政权归于田氏,田无宇开始注意利用家族雄厚的资本来广结善缘,收拾民心。

通过不断的经营,到了田无宇的儿子田乞时,将齐国的国相职位收入囊中。

而且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田乞征收百姓的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贷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贷出。

因此田氏家族深得齐国民心,宗族势力日益强大。名臣晏婴屡次劝谏齐景公应该抑止田氏的行为,但齐景公没有听从。

一次,齐景公与晏婴同游登上观景台。齐景公环视着齐国的大好河山,不胜感慨地对晏婴说,这样壮丽的山河,不知在我死后,将落入谁人之手。

而晏婴毫不掩饰地回答:现在的姜姓齐国不久就会被田氏所取代,因为田氏家族虽无大德,但却懂得收拢人心。

其征收百姓的赋税时用小斗收进,贷给百姓粮食时用大斗贷出,利用公权为自己谋私利,百姓们自然会对田氏感恩戴德。

虽然晏婴说得如此直白,但是齐景公却并未听从其建议处置田氏。

除了利用大斗出小斗入的方式收敛国内民心,田氏还利用自己当政的权力,笼络国外的诸侯,他出卖齐国的利益获取其他诸侯对田氏的支持。

于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田氏最终成功上位,取代姜氏齐国,建立田氏齐国。

但是田氏的这样的做法使得齐国的人才再无出头之日,因为田氏可谓是为其他人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旦齐国再出现一个贤明在外的好臣子,其他人会怎么看?当政的田氏会怎么看?

他们不仅不会重用这个人才,反而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怀有不轨之心,是不是也想学他们的田氏祖先来个谋朝篡位?

所以,出于这种心理,田氏只会重用自己的田氏子弟和外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刚刚上位,田氏的子弟表现还可以,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田氏子弟也开始腐化。

而且,田氏之所以能田氏代齐,并非因为他们曾为国立下什么大功,而是利用损公肥私的手段,用利益来收买人心,而且齐国人本来就重商,重视利益。

所以,也就能想象齐人对田氏能有多少忠诚度了,若是齐国强盛百姓得利还行,若是一旦齐国衰落不堪,出现新的能给齐人带来利益的集团时,齐人自然重复之前的手段,再次更换门庭。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末代齐王时,堂堂齐国竟然不战而降,竟然没有出个忠臣为国死战!正所谓,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田氏代齐的的操作就注定了田氏齐国最后的结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