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眼中的“北京形象”是什么样的?这项研究通过大数据告诉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甘肃的旅游形象是什么 大家眼中的“北京形象”是什么样的?这项研究通过大数据告诉你

大家眼中的“北京形象”是什么样的?这项研究通过大数据告诉你

2024-06-27 0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春英: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在北京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流媒体呈现的北京是端正的、严肃的首都形象。社交媒体上呈现出来的北京是充满市井情趣和喜怒哀乐的、作为大都会的北京形象。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参与塑造的北京形象是多元的,除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之外,意见领袖对城市建设与交通、文化与艺术、法律与公益等议题都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城市”的北京的真实面貌。但当下北京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意见领袖的关注不足。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受访者供图

谈研究背景:北京形象关乎其未来发展

新京报:为何要开展北京形象研究?

文春英:北京既是我国首都,也是中国超大中心城市,还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城市格局重塑,打造新首都形象也是下一阶段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考虑“如何建设北京”,就需要先了解“现在的北京是什么”。北京形象集城市功能、首都功能和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功能于一身。在不同层次上,北京形象均有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去客观、真实地评价北京在国内外,在区域竞争中、在全球格局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的形象是什么,这关系到北京的国际形象传播,也关系到北京的未来发展。

新京报:城市形象研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以往是否有关于北京形象方面的研究?

文春英: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从文学建构、城市规划、媒介形象的角度去分析城市形象由来已久。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研究多从个体经验出发,主观认知的解读和个人感悟的总结居多,严谨的论证少,科学性和专业性方面尚有不足。

而在城市品牌视角下,社会科学领域的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大数据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案例分析也日趋专业化,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学界和业界才开始较为系统地关注北京形象的问题。北京形象研究从一开始的大事件导向慢慢向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导向过渡。这些研究,一方面强调媒体形象呈现,围绕中西方媒体对北京的报道,阐述人们对于媒体所建构的北京形象的认知;另一方面强调北京作为首都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作用。

谈用大数据:4个平台上获得21万条有效数据

新京报:为何要采取大数据研究的方式?

文春英:大数据采集和文本挖掘,是在没有明确预设的前提下去搜集大量的信息,并使用科学的算法和系统的文本分析框架挖掘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实质。

我们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呈现北京形象是什么,还能对呈现的原因进行归纳与解释。因此,我们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寻求在国内与国外两个面向,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呈现北京形象并集成关键信息,将北京形象具象化,加深对北京形象的阐述与理解。

新京报:研究通过哪些渠道收集了数据?数据量大概有多少?

文春英: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主要借助WiseSearch和GDELT两大数据库研究国内外主流媒体中的北京形象,并通过新浪微博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媒体上的动态数据研究社交平台上所呈现出来的北京形象。我们在4个平台上采用统一的关键词,爬取了2016年至2018年的所有新闻和平台信息,最后获得21万多条有效数据。

谈建议:传播北京形象,要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新京报:在北京形象传播和塑造上,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文春英: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形象建设在理念和工具上都还较为落后。

首先,北京形象既不亲切也无趣味。无论是对作为首都的北京还是对作为城市的北京,有关北京的报道居高临下的宏观叙事多,对北京文化和百姓日常的微观反映偏少,而占比不多的社会民生类话题又多为负面,容易造成北京形象的负面认知。

其次,首都形象和城市形象,两者如何协调平衡?这是北京的城市形象建设面临的独特问题。一方面,首都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北京的城市生活,侵蚀了实实在在的城市的真实感和烟火气;另一方面,北京的“城市性”又是“首都”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城感”已然是北京的城市认同的核心要素。而北京的城市形象建设在理念层面还没能提出清晰的思路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当下的北京形象传播尚未形成整合性的传播矩阵。主流媒体仍然是目前北京形象传播与推广的主力。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意见领袖已然不可或缺。

新京报:对于如何提升北京形象?参与项目的专家有何建议?

文春英:首先,要将北京形象提升到同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度,知道城市形象的内涵和本质是什么,才能做好城市形象提升的顶层设计。

其次,北京形象建设需要依靠城市的多元力量。鼓励和吸纳城市利益相关者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作用,培育全民提升城市形象建构的能力。

在能力建设层面,一方面,应注重城市形象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鼓励和吸纳更多专业的力量进行北京形象提升的研究。另一方面,要遵循城市治理的理念,从城市规划、城市定位、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和创新提升北京形象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在融媒体时代,城市传播也要适应新环境。首先,要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让意见领袖影响和带动粉丝参与,成为北京形象主动形塑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了解国际媒体环境,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心理,一国一策、有效回应,不自说自话;最后,要转换传播思维,采用国外受众认可和接受的方式生产和传播与北京相关的内容,让北京既大气雍容又亲切有趣。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