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冰斗的成因:王照波讲冰蚀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瑞士地形地貌形成过程 (01)冰斗的成因:王照波讲冰蚀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01)冰斗的成因:王照波讲冰蚀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2024-06-09 18: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天山就是冰蚀作用的结果,在北京就是风化流水的结果?

在冰斗系统的概念建立之前,

没有人能够理解,

这些弧形盆地的形成过程究竟如何?

鉴于过程性分析,笔者将李四光先生的“盲谷”,王曰伦、贾兰坡院士的“弧形盆地”归结为“冰斗系统”,

冰斗系统的概念是在考察豫西甘山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

二、冰斗的形成过程

其形成过程如下

冰川作用发生之后,必然在山体上遗留下作用的痕迹,也即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的显示度,与冰川作用的时间、距现在的时间的长短有关。

以往,一般把冰蚀地貌表述成:冰斗、角峰与刃脊。

这是一种形象性的表述,对其形成过程,没有更多的显示度。

雪线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

会导致冰蚀作用的等高程推进,

形成冰斗,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冰斗湖。

下图: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冻剥离)

冰斗的冰冻剥离的作用下,其四周山体的冰冻剥离,导致自然崩解,是形成漏斗状冰斗的核心力量。

冰斗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下图,为标准的冰斗与冰斗湖:

雪线高程的抬升率(高程与时间比),

是决定冰斗谷底坡度的核心因素。

有学者提出了“雪蚀洼地”的概念,

其实质是抬升速率较高的冰斗系统,

这样,可以根据谷底坡度,

分出冰蚀冰斗系统与雪蚀冰斗系统。

雪线在某一高程稳定,

则在该稳定高程附近形成冰斗湖,

如存在几次抬升与稳定的过程,

则形成台阶式的冰斗湖,

如下图:

三、我国东部的冰斗特征

蒙山情人谷上游的1号冰斗,则有着冰蚀冰斗的完全特征

过量侵蚀特征明显,

冰斗中心到冰斗出口的斗底长高比为3.8,

谷底分布有大量的冰碛。

下图:蒙山1号冰斗,具有典型的漏斗状特征

任何风化作用,

都不会在坚硬的花岗岩岩体上凿出一个漏斗状凹坑

庐山典型的冰斗为大坳冰斗,施雅风认为不是冰斗,而是“雪蚀洼地”。其冰斗斗底长高比为2.6,甚至小于蒙山1号冰斗。

下图:庐山大坳冰斗

根据大坳冰斗内部巨型砾石的展布特征,笔者分析里面存着末次冰期,也即东山冰期(70ka),甚至蒙山冰期(20ka)的冰碛沉积。鉴于拦马冰期(8.2ka)冰碛在蒙山的海拔高程仅400m左右, 不排除大坳冰斗中存在拦马冰期冰碛的可能。

四、中国东部冰川研究展望

瑞士联邦高等工科大学的冰川学家,Ch.Schluchter(1989)教授考察庐山冰川遗迹后,倾向认为是冰川成因。并在论文中表示,用泥石流论来概括庐山的混杂堆积是有问题的。直言其观察到的冰川现象:“在阿尔卑斯山区,这样的碎屑物一定会被认为是由冰层的负荷而造成的压实作用所产生的。”

并坦言:“ 无论如何,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庐山的古冰川作用的论争不会陷人困境,而是向研究人员提出了挑战:再次回到野外去。”

是的,应该再次到庐山区看看。

笔者即将刊出的文章《喜马拉雅山与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冰蚀地貌对比研究》一文中,将详细介绍冰斗的运动过程、控制因素等。欢迎关注。

蒙山之子出品2019119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