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龙”:瑞典Saab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瑞典萨博 北欧的“龙”:瑞典Saab

北欧的“龙”:瑞典Saab

#北欧的“龙”:瑞典Saab|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毕竟时局不同了,在苏联凌厉的攻势面前,瑞典人压根没想过能抗住第一波打。一旦机场被毁,这种要求就会显的很有意义。

对于瑞典飞机而言,“上路”是件及其平常的事儿

骨骼精奇的“龙”

不得不说,瑞典空军这更快、更强的指标是相当高。需知那是1949年,就算是两年后美国的F-100和苏联的米格-19,速度标准也未达到1.4马赫。苛刻的要求让飞机设计困难重重,但萨伯公司终究造就了“龙”的传奇。

在Saab-35的设计初期,如何在保证超音速性能的同时,还满足短距起降要求是最大的难点。

当时就算美国、苏联和英国等业界大佬,都没能很好的解决这对矛盾的需求。最终萨伯的工程师以“双三角翼”成功的缓解了这个矛盾。

Saab-35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众不同的外形设计

起初设计团队计划采用的是一种后掠70度的无尾三角翼布局,详细论证后最终改为无尾双三角翼布局。

内段机翼后掠角达到80度,采用了大厚度翼身融合技术;外段机翼后掠角57度,采用薄翼型三角翼。优秀的设计让萨伯-35很好地平衡了高、低速不同飞行状态下对机翼的要求。

依照惯例,萨伯还专门打造了一架验证机“Saab-210”,命名为“小龙”。而“龙”的绰号则留给了Saab-35。

从Saab-210到Saab-35的演变

大力出奇迹

动力系统同样是实现高速飞行的关键。由于瑞典自身实力有限,提供不了合适的航发,所以Saab-35原型机使用的英国发动机——“埃文”200型。

1955年10月25日,Saab-35原型机实现首飞,并在随后的测试中达到了1.4马赫的设计速度。

Saab-35首飞时,苏联已经上马超音速轰炸机项目,即后来的图-22

就在萨伯完成“龙”的同时。美国和苏联已经跨越2倍音速门槛,再加上苏联已经开展的“超音速轰炸机”计划。Saab-35当年定下的1.4马赫已然跟不上时代需求。

那就改一改指标咯...瑞典空军将速度指标进一步提高到1.8马赫。所谓大力出奇迹,瑞典在获得了“埃文”200的生产授权后,改进出RM6B发动机,安装了自行研制的“65型加力燃烧室”推力更大。

RM6B和RM6C,后者用在D型以后Saab-35身上

说来这也是瑞典航空领域的“特色”:从Saab-29开始,萨伯军机使用的航发都是“引进+改进”的方式解决动力问题。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开放的环境和亲英美的态度使得他们有发动机可买。

“龙”的大家族

1958年2月15日,第一架生产型的Saab-35A飞上天空,并在1960年后进入瑞典空军服役。从此直至世纪末的1999年,Saab-35“龙”一共衍生出7种型号。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龙”出口到丹麦、芬兰和奥地利。

特殊涂装的奥地利Saab-35

A型:A型是Saab-35系列第一批生产型,进入服役后就快速取代了Saab-32成为绝对主力。A型的机载武器比较简单,机身上有两门固定式航炮;机翼下有9个外挂点,可以挂载副油箱、空空导弹和火箭弹。

值得注意的是,Saab-35A还能细分为“短款”和“长款”两种。从第66架起,由于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改进,整机长度有所变长,于是龙就变身“长尾龙”。为此不得不安装了可收放式尾轮,防止机尾触地。

B型:外观上与A型差别不大,主要是改进了火控系统,具备了迎面截击能力。但由于Rb-24空空导弹(瑞典版响尾蛇)只能进行尾追攻击,所以真到迎面截击的时候,Saab-35B靠的并不是导弹,而是航炮和无制导火箭弹。

C型:与其它兄弟不同,C型的正式编号是Sk-35C,是Saab-35家族的教练型号。Sk源自瑞典语教练机(SKOL)一词的前两个字母。尽管大致结构与Saab-35A相同,但是它拆掉了雷达和航炮。只能说是“训练有余而作战不足”...

Saab-35C由于拆掉了雷达,所以并不具备“全天候”出击的能力

D型:实现了Saab-35两马赫的跨越。这主要归功于RM6C型发动机将推力从6.8吨提升到7.9吨。为了适应两马赫的高速,D型的进气道还专门向前做了延伸,这也是D型和B型外观上的最大区别。

仔细观察两种Saab-35的进气道部分

E型:是Saab-35家族的专用侦察型,拆掉的航炮换上了相机。全机一共塞进了大大小小7台相机,如果再加上1973年后加挂的“侦察吊舱”。侦察相机的数量能凑到两位数。而且连夜间“偷窥”也不耽误...

甚至由于Saab-35“龙”的飞行速度过快,理论上苏联有一段时间内拿它还没什么办法...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瑞典实在没什么必要去招惹庞大的苏联。

Saab-35E,机头部分装有相机,外形有所变动

F型:是在D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火控系统,而且由于仿制美国AIM-26B的Rb-27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服役,萨伯-35F终于告别了拿“火箭弹”进行迎面截击的尴尬。

J型:一共只在F型基础上改进了66架。主要是升级了火控雷达和敌我识别系统等,只是一种Saab-39出现前的过渡型号。

随着1999年站完最后一班岗,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萨伯-35才终于褪下戎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