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笔记 | 第14期 外建史:欧洲中世纪时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瑙姆堡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吗 建筑史笔记 | 第14期 外建史:欧洲中世纪时期

建筑史笔记 | 第14期 外建史:欧洲中世纪时期

2023-06-10 0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欧洲中世纪时期

巴黎圣母院内部空间

一、背景及发展

     公元395年,古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意大利和它的以西为西罗马,建都罗马城。以东为东罗马,建都君士坦丁堡,后发展为拜占庭帝国。479年,西罗马被一些落后的民族灭亡,西欧混乱一团,形成封建制度,分裂为许多小国。东罗马从4世纪开始封建化,5、6世纪是鼎盛时期。7世纪开始衰落,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在此期间,古罗马光辉的文化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战火焚劫之余,大多被遗忘。从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以后到文艺复兴(14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这将近一千年的欧洲封建时期称为中世纪。

二、思想与文化

     欧洲封建制度主要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基督教,古罗马帝国晚期(4世纪左右)就已经盛行。在中世纪分为两大宗,西欧是天主教,东欧是东正教。它们分别建立集中统一的教会,天主教首都在罗马,东正教在君士坦丁堡。宗教世界观统治一切,《圣经》成了最高的权威。教会劝导人们听天由命,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的、人欲是万恶之源。它压制科学和理性思维,用宗教迷信愚弄人民,仇视希腊和罗马的饱含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有意识地销毁古代的著作和艺术品。

     不过,拜占庭帝国一直保存着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余绪,不断反馈到西欧,特别是意大利。西欧和东欧中世纪的历史不同。它们的代表性建筑物,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在形制、结构和艺术上也都不一样,分别为两个建筑体系。古罗马晚期早期的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仿照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形制建造教堂,这时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在建筑史上被称为“早期基督教堂”,流行到罗马帝国全境,影响巨大。后期,东欧东正教堂吸收小亚细亚当地的建筑经验,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相应的集中形制西欧的天主教堂则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筒形拱顶结构并继续发展巴西利卡形制。10世纪后,城市经济恢复人民意识逐渐觉醒,世俗文化重新发展起来。古罗马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从叙利亚到西班牙,从高卢到北非,风格都一致,而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却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风格。

        中世纪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拜占庭艺术、罗马风艺术、哥特式艺术。这几种艺术都是表现了基督教思想的宗教艺术,不论是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等,都用来装饰在教学建筑上。中世纪艺术的风格倾向与希腊、罗马艺术大不相同,趋于装饰性、象征性、概念化的表现,远离现实生活;不注重写实性的技法,如透视、比例、质感、量感等原则。

3.1拜占庭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

1.背景及发展

     这个时期,皇权强大,东正教教会是皇帝的奴仆。拜占庭文化适应着皇室、贵族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的要求,世俗性很强。因此,大量的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被保存下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同时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等地的文化成就。它的建筑在罗马遗产和东方丰厚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这个时期,君士坦丁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大力建设君士坦丁堡新城培养了好几批建筑师。6世纪中叶拜占庭的查士丁尼大帝占领了意大利,几乎统一了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这个极盛时期,帝国各地建造了一批庞大的纪念性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和罗马帝国盛期一致。7世纪以后,分裂导致拜占庭瓦解,日渐没落,知道被灭亡。帝国的衰败,建筑也渐渐式微,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却趋向统一,在波斯和西亚的结构技术基础上,形成了拜占庭建筑的基本特色。拜占庭汲取这些地区的建筑成就,反过来又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建筑,影响到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建筑。10 世纪后,拜占庭和西欧文化交流重新频繁密切,15 世纪拜占庭灭亡时,西欧正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热心向古典文化学习拜占庭对这一批人文学者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帆拱

2.建筑特征

      拜占庭建筑直接继承了古罗马的丰厚建筑文化遗产,并汲取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主要建筑成就和特征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此外,小料后缝的砌筑方法使他们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1)集中式平面的形成

①西方仍沿用巴西利卡,而东方则有一种更复杂型制的建筑在生成,这尤其体现在将方形穹隆开间结合长方形巴西利卡平面的集中结构上。

②部分受东方祈祷仪式的影响,强调做弥撒时牧师的行进过程。这种新型的集中结构设计将焦点集中于中厅,那里是牧师行进的地方,教徒们则分别在侧廊、展廊和前厅处观看。

③更有利于表达对强盛帝国的纪念意义。

(2)帆拱与穹顶

①帆拱: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穹顶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这种新结构类型称之为帆拱。

②特点:它一方面解决了穹顶与方形平面的交接过渡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拋弃了过渡的承重墙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此外,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多边形平面,从而使得穹顶的适应性大大增加。而罗马人只能在圆形区域上使用穹顶,而且始终未摆脱承重墙结构体系;即使使用十字拱摆脱了承重墙,但内部和外部都得不到完整的集中式构图。

③技术:建造穹顶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砖块的建造使用,砖块要薄,且要被放置在厚厚的砂浆层中,采用混凝土和石头建造的拱跨度不能过大;而使用砖块建造而成的拱既轻薄,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所需的支撑物更少,使其更纤细。

④发展完善:在一个券的顶点做水平切口,其上依次砌鼓座、半圆形穹顶,这样可以使得穹顶的形象更为突出,完全起到了构图中心的作用。

(3)彩色云石玻瑰砖和彩色面砖装饰建筑

①由于它们大多不表现空间,没有立体层次,人物动态很小,比较适合建筑的特色,从而保持了建筑空间的明确性和结构逻辑。

②另外,在玻璃砖后面铺一层彩色底子,可以保持大面积画面色调的统一。

圣索菲亚教堂

3.重点建筑

(1)圣索菲亚教堂(St Sophia, 532—537年)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①建筑性质:拜占庭帝国的宫廷教堂。

②选址:在一座同名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废墟上建造的。

③型制:集中式布局,属于以穹顶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即双框架结构的穹顶教堂和穹顶巴西利卡两种风格的融合)。

④格局:东西向纵深展开,以三个大穹顶覆盖;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两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⑤外部造型:体量对比,四角高高的尖塔与中央集中式的建筑体量形成一种形体对比;以周围小体量的建筑烘托中央的穹顶。

⑥内部空间: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顶之下,墙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以中厅为核心,与东西两侧统一,与南北两侧则明确分开,造成丰富的层次和向心性,加强了空间的纵深感,比较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只是缺少罗马万神庙所具有的单纯肃静的庄严感。

⑦穹顶:

    结构:中央穹隆突出,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整套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产生了既统一又多变的空间效果。

    采光:与罗马万神庙穹顶顶部采光不同的是,圣索菲亚教堂通过在拱角底部连续开设40个窗洞,引导光线从这些窗洞和后圆殿及侧厅上部的拱廊进入教堂形成幻影,光线和空间相互交混渗透,使大穹顶显得轻巧凌空。

    材料:各式各样的穹顶和四分之一穹顶并不被覆以木屋顶,而是披有铅层,这样,从室外看它们的结构一清二楚,人们的视线随着建筑物上移,可以看到中央穹顶的顶点。巨大的室外部分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块,未加装饰而显得简朴。

⑧艺术处理:圣索菲亚教堂对拜占庭的装饰手法和色彩特点有着很好的体现。连券廊:建筑形成了一种三、五、七的韵律,底层中厅的连券廊有5个开间,展廊有7个开间,高侧窗有7扇;在两端半开敞式建筑或者又叫半圆龛的地方,底层有3个开间,上面的展廊有7个开间立方形          

    柱头:主连券廊上的柱头是立方形的,由一个立方体和一个半球互相穿插所组成的柱头,带有爱奥尼亚式风格的小涡旋形角饰,以及雕刻极深的程式化叶形装饰。

    彩色马赛克:弯顶和拱顶全部使用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

    斑驳的色彩:墩座和墙体使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柱子大多是深绿色的,少数深红色;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着金箔;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界线都包金的铜箍。

(2)东欧小教堂的建筑特点

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俄罗斯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斯巴斯-涅列基扎教堂;南斯拉夫的格拉查尼茨教堂。

圣马可教堂

(3)圣马可教堂

①建筑布局:作为圣马可广场主要界面及核心建筑,与周围总督府、市政大楼及图书馆等建筑共同围合组成了圣马可广场。

②平面形式:圣马可教堂起初是一座巴西利卡式教堂,后来增添了十字形耳堂而形成十字形建筑平面,中央开间和十字臂的上方还各加覆以穹隆。西臂的前厅也被扩展成U形。

③外部造型:双层拱券及顶部五个穹顶的集中式构图,穹隆由柱墩通过帆拱支撑。为了使穹隆的外形高耸,在原结构上面加建了一层鼓身较高的木结构穹隆。

④内部空间:以中央穹隆下部为中心,穹隆之间用筒形拱连接,相互穿插,融为一体。

⑤艺术处理:教堂内装饰华丽,大理石和马赛克铺满了各建筑部分的表面。

(4)拓展:以古罗马万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的穹顶为例说明穹窿的发展历史:

    万神庙采用砖和火山灰混泥土材料,砖砌穹顶,穹顶为一半球形,上薄下厚。顶端开口,采光并减轻重量,内壁有5圈凹槽,每圈28个,减轻重量。圆形的墙墩很厚,且没有窗洞,将一部分穹顶包住,穹顶在外观上不明显,内部为穹顶笼罩的集中式单一空间。

    圣索菲亚大教堂采用帆拱结构,把穹顶高高举起,穹顶实为40个券肋组成,券肋底部开窗采光。穹顶的推力传给帆拱的,再由东西两个半圆拱抵住,最后各自传到两个斜向的小拱柱墩上,南北两侧的筒拱抵住推力。这样一套以帆拱为媒介,多重穹顶、拱券支撑中央大穹顶的结构体系,使得穹顶在外观上突出,在内部既形成了穹顶笼罩的大空间,又摆脱的厚实的承重墙,从而解放了空间,形成了穹顶笼罩下的集中式复合空间。这一套做法不仅影响了伊斯兰的建筑,发展出后来的“洋葱头”穹顶,更影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穹顶,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以及圣彼得大教堂穹顶。

 3.2西欧中世纪建筑(罗马风)

比萨教堂

     

     此段时期,从西罗马灭亡到公元10世纪,称为早期基督教时期,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庭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此后以12世纪为分界线,10至12世纪为罗曼时期,也就是所谓的罗马风时期。12世纪之后称为哥特时期。

1.背景及发展

    公元9世纪左右,一度统一后的西欧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国家,并正式进人封建社会。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来。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糖,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2.建筑特征

     早期罗马风教堂的形体比较简单、厚重、粗糖,后期则向精细、轻巧的方向发展。

(1)平面型制:主要流行巴西利卡式、拉丁十字式和集中式三种形式,以前两种为主;  由西向东行进的轴线明确的矩形空间。

    ①巴西利卡式:这是古罗马时期司法和行政建筑的一种型制,后来成为基督教教堂的一般模式,其特点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被纵向的几排柱子分为长条形的髙而宽的中厅和窄而低的侧廊空间;中厅两侧用髙窗采光;大门设在西端,圣坛呈半圆形,设在大厅东端。

    ②拉丁十字式:因人数增多,在祭坛前增建起一道横向的空间(大一些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宽均与侧廊相等),形成一个竖长横短的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式。

(2)外部造型:教堂人口的西立面是造型设计的重点。立面上不强调竖向构图,门窗采用半圆形拱券,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砲筑很粗糙,沉重封闭。

(3)建筑性格:敦实、朴素,反对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

(4)建筑结构: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5)后期变化: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 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步、砌工精致多了。

3.重要建筑

(1)比萨教堂(Pisa Cathedral,11〜13世纪)

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主要代表,杰出的建筑群。

①组成:由教堂、洗礼堂(TheBaptistery)和钟塔(TheCampanile)组成。

a.教堂:属于巴西利卡式。平面十字交叉处有一椭圆形的穹顶;

b.洗礼堂:位于教堂前面,与教堂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平面呈圆形,上半部在13世纪时被加上哥特式的三角形山花与尖形装饰;

c.钟塔:即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在教堂的东南侧,其形状与洗礼堂不同,但体量与之平衡。钟塔因地基的关系倾斜得厉害,但是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

②艺术处理

三座建筑虽形体各不相同,但由于其构图手法一致,如外墙都是財白色与红色相间的云 石砌成,都饰有同样的层叠的半圆形连列券,所以风格和谐而统一。

 

威尼斯总督府

       

(2)威尼斯总督府(The Doge’s  Palace)

总督府是威尼斯打败劲敌热那亚和土耳其的重大胜利的纪念之物。始建于9世纪,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

①立面艺术处理

总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分为四层,虚实渐变。下面两层白色 云石尖券敞廊,圆柱粗壮有力;上面两层的高度约占整个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貼成斜方格的席纹图集,没有砌筑感,从而消除了重量感。这一处理方式,是受到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②意义

整个立面构图极富独创性,集端庄、凝重与快活、轻巧于一身,世界建筑史中几乎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

3.3西欧中世纪建筑(哥特式)

哥特建筑

1.背景及发展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它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的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飞扶壁

      

2.建筑特征

(1)建筑格局

①入口选择:以圣地西侧作为入口,向东行进。

②型制:拉丁十字式。

(2)内部空间

①中厅一般窄而长、瘦而高;而两侧厅高度较低,近乎中厅的一半,且支柱间距不大,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很强。  .

②拱顶尖尖,骨架券从柱墩上散射出来,表现一种向上升腾的强烈动势。

(3)结构

尖券、肋拱和飞扶壁是哥特建筑中的必要元素,它们导致了建筑主体的垂直性被增强,墙体被减弱。这些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是结构重量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位于外部扶壁顶上的小尖塔,不只是装饰物,还是抵抗中厅推力的重量平衡构件。此外,整个结构体系条理井然,各个构件分明表现着严谨的荷载传导关系,表现着对客观存在规律的明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性精神。

(4)艺术处理

①窗子几乎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由垂直线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

②雕塑都是线性的、抽象的,是附着于建筑的线脚上的;祭坛上装饰华丽,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工匠们在整个窗子上用彩色玻璃镶嵌一幅幅图画。

(5)外部特征(入口西立面是造型设计的重点)

一对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地分为三部分。山墙檐头上的栏杆、大门洞上一长列安置着犹太和以色列诸王的雕像的龛,把三部分横向联系起来。中央,栏杆和龛之间,是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3座门洞,都有周圈的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羞成串的圣像。塔上有很高的尖顶,不过有些没有造成,有些倒塌了。

    ①对称式布局;

    ②入口双塔模式: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的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向联系起来;

    ③装饰要素:与内部相同,外部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3.英法德意哥特式教堂的比较:

与法国哥特教堂相比较,德国的哥特教堂垂直线条更加密集而突出,故外观更为俊俏清冷,代表作品如科隆大教堂。

此外,英国的哥特教堂相对较为舒缓,水平线条较多,常常没有钟塔,代表作品有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坎特伯雷主教堂。

西班牙哥特教堂大量渗入了伊斯兰建筑的手法,形成一种称为穆达迦的特殊风格,其特点是使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的几何图案或其他花纹,代表作品有伯格斯主教堂和督莱多主教堂。

至于意大利的哥特教堂则受传统影响趋于保守,西立面没有明显的钟塔,垂直感不强,代表作品有米兰大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 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巴黎圣母院

   4.重点建筑

(1)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Paris, 1163〜1250  年)

早期法国哥特教堂的典型代表,位于巴黎城中。

①型制:拉丁十字式平面。

②格局:人口西向,前面有市民的集市与节日活动中心的广场。

③内部空间:中厅很高,是侧廊(高9余米)的两倍半。

④结构:柱子做成束柱式,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以飞扶壁抵抗中厅结构产生的侧推力。

⑤艺术处理:

立面三段式:教堂的西立面是典型的左右、上下三段式划分。正面是一对塔楼,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

立面尖券形窗:正中的玫瑰窗、西侧的尖券形窗,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显示出典型的哥特建筑的特色。

尖塔:当中高达90米的尖塔与前面的一对塔楼,使远近市民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举目可见。

乌尔姆教堂

(2)乌尔姆教堂

立面艺术处理: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墙垣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都是尖的,如券、门上山花、龛上的华盖、扶壁的脊等等;西面的钟塔,集中了整个建筑物的向上动势,统帅了整体建筑形态,形成纪念碑式的视觉构图。

阿尔罕布拉宫

    

(3)西班牙中世纪的建筑特色——阿尔罕布拉宫

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伯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宫殿。阿尔罕伯拉宫位于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宫殿偏于北面,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柘榴院,以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

柘榴院两侧是不高的墙,表面平洁,南北两端有纤细的券廊,北端券廊的后面就是正殿,沉重地耸立在纤细的券廊背后,更突出了券廊的轻快。院子中央一长条水池,晶莹澄澈,使院子更柔和明亮,也更活泼一些。狮子院有一圈柱廊,纤细的柱子或一个、或成双、或三个一组地排列着,挤挤攘攘不很规则。装饰纤丽的、精巧的券廊给狮子院以娇媚的性格。院子的纵横两条轴线上都有水渠,相交处辟圆形水池,池周雕着12头雄狮,院子由此得名。

1、戳我的头像,点击投稿-专栏-【建筑历史笔记大汇总】,就可以看全部啦!

2、公众号【百德设计】后台回复:建筑史笔记,可以获取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