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琵琶的历史起源及简介音乐史作者是谁 6.1 阮

6.1 阮

2024-07-14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6.1 阮 | 这是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民族乐器? 15.1MB 00:0016:29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阮演奏家、教育家徐阳。今天我将在《听吧!国乐》精品课中给大家解读阮的单元。首先,我将带大家认识阮这件乐器,同时我也会给大家讲讲阮的名字的由来。

阮是一件什么样的乐器?

阮,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阮的各部位构造复杂、精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属于自己的名称,下面我就对照文稿中的这幅图给大家讲讲:

▲ 阮的构造图

我们现在从上往下看,琴头、琴轴(负责调节音高)、山口、琴品(阮有二十四个品),阮有有四根弦(四弦、三弦、二弦、一弦),四弦最粗(发低音)、一弦最细(发高音)。顺着琴杆向下看是共鸣箱(由琴框、面板和背板构成),面板上有月牙形音孔(市面上也有圆形音孔)。再往下看是琴马,琴的最底端是缚弦(也叫“弦总”)。

▲ 现代阮

阮的制作过程周期很长、工序复杂,以最便宜的硬杂木为例,从树苗到成材,到砍伐后制成板材,经过自然风干以及特殊工艺处理,这个过程最少需要20年。而更名贵的紫檀木甚至需要100年至几百年时间。

作为一件弹拨乐器,阮的音色是什么样的呢?阮拥有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下面大家可以先听一个片段:(音乐片段),这个片段是我演奏的作品《花下醉》,我也会在本单元后面的课程中详细讲解这首作品。

你可能会觉得,阮的音色与我们现在另一件常见的弹拨乐器——琵琶,有相近之处。其实,在唐朝以前,琵琶是对竖抱类弹拨乐器的总称。“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古时也称为“批”、“把”)

不过,现在我们所说的琵琶,是约公元4世纪时,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传入我国中原,是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圆体直柄的阮最早可能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它是我国人民自己创造的琵琶,是真正中原文化的产物。为了区分,当时的人们就依据两种不同琵琶的外型,称圆体琵琶为直项琵琶,梨形琵琶为曲项琵琶。

阮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关于阮的起源,目前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据汉至魏晋时期的文史资料记载,汉武帝元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当时的乌孙国国土包括今天的新疆西北、哈萨克斯坦东南、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及中部)。为了联合西域的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后世也把刘细君称为“乌孙公主”,她是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

乌孙国地处天山北麓,位于现在的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从长安出发,不知道要经历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抵达乌孙,并且这一走也许就再也没有返回的可能。因此汉武帝怕公主在长途跋涉时思念家乡,就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这件乐器叫“秦琵琶”或者“秦汉子”,我们通常也叫“汉琵琶”,它也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阮。

▲ 乌孙与周边国家(汉代)

不过,魏晋作家傅玄在他所著的《琵琶赋·序》里提供了另一种起源说。他在文中写道:“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杜挚是谁呢?杜挚和傅玄是同时代的人,比傅玄年龄大一些,两个人都是学者,又都精通音律。杜挚认为,秦琵琶是秦始皇修长城时,民工们不能忍受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苦闷,在劳动之余把鼗鼓安上琴弦创制的。民工们用它弹奏家乡的小调,排解内心对亲人的思念。这里说的鼗鼓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拨浪鼓很接近。“秦地”是陕西的代称,而这可能也是“秦琵琶”称呼的起源,因此阮可能在秦末年代就已出现。

这是唯一以人名命名的乐器?

到了魏晋时期,圆体琵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推动人物便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咸曾对“秦琵琶”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他把秦琵琶原来的小腹变为大腹,也就是把小音箱变成了大音箱,这样共鸣箱大了,声音自然洪亮。此外,把短琴杆改为长琴杆,还增加了品位,品位的增加,音域也被拓宽了。不过,最重要的是这件乐器正是以“阮咸”命名的。而阮咸这件乐器,也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唯一一件以人名命名的乐器。

据《新唐书•元行冲传》记载,唐武则天时期,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发现一件铜器,身正圆,似琵琶。当时的太常少卿、音乐家元行冲参照魏晋“竹林七贤”的画像进行考证说:“此阮咸所作器也”, 于是命人按铜器的样子,用木料仿制出来,安上琴弦,弹奏出来的声音果然洪亮。从此以后,人们就正是称之为“阮咸”或者“阮咸琵琶”,后人简称为“阮”。关于这一点,在1960年出土的南京西善桥东晋南朝墓出土的砖印模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上也得到了印证。

▲ “竹林七贤砖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南朝)

南京博物院 藏

既然阮咸是这件乐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那么,阮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还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甚至有人称之为“乱世”。但就文化而言它是个花园,思想自由、文艺勃兴,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等方面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文人从宫廷走向田园山水的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他们纵情山水、亲近自然、思想旷达、风流潇洒,以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位文人雅士组成的“竹林七贤”,正是这一时期的文人代表。

▲ 《晋阮咸》

清宫殿藏画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阮咸是集文学家、演奏家、乐器改革家和乐律学家为一身的人物,他生活狂放、不拘礼法、蔑视陈规。传说因为他妙解音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解”。《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汉、魏之际,宫廷音律典章亡佚殆尽。晋初,晋武帝命令当时的中书监荀勖依照古法调奏律吕,以正雅乐。荀勖主管乐礼,位高权重,对音乐也很精通,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已经是天下无双,于是乐器制成之后请阮咸来欣赏,阮咸认为荀勖所制的乐器声高而悲,不合典制,难以表现音乐里“中和”境界,可能是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以黄钟律的管长为准)与古代的不同。

▲ 玉质黄钟律管(汉)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 出土

荀勖一听,非常恼火,认为阮咸是对他妄加指责、存心捣乱,于是就向晋武帝进谗言,贬去阮咸的官职。后来,有人在掘地时挖出了一把周代玉尺,这种尺子号称“天下正尺”,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尺子,荀勖如获至宝,马上用来校对新律。他这才发现,原来阮咸当初的指责一点儿不错,古尺长于自己所用的尺,所以导致自己制作的新律都比正尺稍微短一点!荀勖羞愧难当,知道是自己错怪了阮咸,深知阮咸的才能是被埋没了。

阮咸的叔叔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们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大小阮”。阮籍是反对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的名士,对司马昭极为蔑视,对那些迎逢权贵的人,不与正眼相看。在司马昭残暴政权的统治下,随时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为了躲避当权者的迫害,他时常佯装醉酒来掩饰自己的心境,用音乐倾吐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阮籍所创造的琴曲《酒狂》,就是对他自己内心的写照。这首乐曲作为古琴曲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根据阮咸和他叔叔的亲密程度,谁能说当时的阮咸没有在阮上演奏过这首乐曲呢?

▲ 位于南京的阮籍衣冠冢

好的,这一小节我们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大家可以在文稿中查看。下一节,我将为大家讲讲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阮。同时,我还会讲述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现代人对阮的长期误读。谢谢。

转发下面的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

分享国乐之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