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 Kubebuilder:让编写 CRD 变得更简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货交易工作怎么样 深入解析 Kubebuilder:让编写 CRD 变得更简单

深入解析 Kubebuilder:让编写 CRD 变得更简单

2023-09-23 0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 | 刘洋(炎寻) 阿里云高级开发工程师

导读:自定义资源 CRD(Custom Resource Definition)可以扩展 Kubernetes API,掌握 CRD 是成为 Kubernetes 高级玩家的必备技能,本文将介绍 CRD 和 Controller 的概念,并对 CRD 编写框架 Kubebuilder 进行深入分析,让您真正理解并能快速开发 CRD。

概览

控制器模式与声明式 API

在正式介绍 Kubebuidler 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 K8s 底层实现大量使用的控制器模式,以及让用户大呼过瘾的声明式 API,这是介绍 CRDs 和 Kubebuidler 的基础。

控制器模式

K8s 作为一个“容器编排”平台,其核心的功能是编排,Pod 作为 K8s 调度的最小单位,具备很多属性和字段,K8s 的编排正是通过一个个控制器根据被控制对象的属性和字段来实现。

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test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test replicas: 2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test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7.9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K8s 集群在部署时包含了 Controllers 组件,里面对于每个 build-in 的资源类型(比如 Deployments, Statefulset, CronJob, ...)都有对应的 Controller,基本是 1:1 的关系。上面的例子中,Deployment 资源创建之后,对应的 Deployment Controller 编排动作很简单,确保携带了 app=test 的 Pod 个数永远等于 2,Pod 由 template 部分定义,具体来说,K8s 里面是 kube-controller-manager 这个组件在做这件事,可以看下 K8s 项目的 pkg/controller 目录,里面包含了所有控制器,都以独有的方式负责某种编排功能,但是它们都遵循一个通用编排模式,即:调谐循环(Reconcile loop),其伪代码逻辑为:

for { actualState := GetResourceActualState(rsvc) expectState := GetResourceExpectState(rsvc) if actualState == expectState { // do nothing } else { Reconcile(rsvc) } }

就是一个无限循环(实际是事件驱动+定时同步来实现,不是无脑循环)不断地对比期望状态和实际状态,如果有出入则进行 Reconcile(调谐)逻辑将实际状态调整为期望状态。期望状态就是我们的对象定义(通常是 YAML 文件),实际状态是集群里面当前的运行状态(通常来自于 K8s 集群内外相关资源的状态汇总),控制器的编排逻辑主要是第三步做的,这个操作被称为调谐(Reconcile),整个控制器调谐的过程称为“Reconcile Loop”,调谐的最终结果一般是对被控制对象的某种写操作,比如增/删/改 Pod。

在控制器中定义被控制对象是通过“模板”完成的,比如 Deployment 里面的 template 字段里的内容跟一个标准的 Pod 对象的 API 定义一样,所有被这个 Deployment 管理的 Pod 实例,都是根据这个 template 字段的创建的,这就是 PodTemplate,一个控制对象的定义一般是由上半部分的控制定义(期望状态),加上下半部分的被控制对象的模板组成。

声明式 API

所谓声明式就是“告诉 K8s 你要什么,而不是告诉它怎么做的命令”,一个很熟悉的例子就是 SQL,你“告诉 DB 根据条件和各类算子返回数据,而不是告诉它怎么遍历,过滤,聚合”。在 K8s 里面,声明式的体现就是 kubectl apply 命令,在对象创建和后续更新中一直使用相同的 apply 命令,告诉 K8s 对象的终态即可,底层是通过执行了一个对原有 API 对象的 PATCH 操作来实现的,可以一次性处理多个写操作,具备 Merge 能力 diff 出最终的 PATCH,而命令式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写请求。 声明式 API 让 K8s 的“容器编排”世界看起来温柔美好,而控制器(以及容器运行时,存储,网络模型等)才是这太平盛世的幕后英雄。说到这里,就会有人希望也能像 build-in 资源一样构建自己的自定义资源(CRD-Customize Resource Definition),然后为自定义资源写一个对应的控制器,推出自己的声明式 API。K8s 提供了 CRD 的扩展方式来满足用户这一需求,而且由于这种扩展方式十分灵活,在最新的 1.15 版本对 CRD 做了相当大的增强。对于用户来说,实现 CRD 扩展主要做两件事:

1.编写 CRD 并将其部署到 K8s 集群里;

这一步的作用就是让 K8s 知道有这个资源及其结构属性,在用户提交该自定义资源的定义时(通常是 YAML 文件定义),K8s 能够成功校验该资源并创建出对应的 Go struct 进行持久化,同时触发控制器的调谐逻辑。

2.编写 Controller 并将其部署到 K8s 集群里。

这一步的作用就是实现调谐逻辑。

Kubebuilder 就是帮我们简化这两件事的工具,现在我们开始介绍主角。

Kubebuilder 是什么?

摘要

Kubebuilder 是一个使用 CRDs 构建 K8s API 的 SDK,主要是:

提供脚手架工具初始化 CRDs 工程,自动生成 boilerplate 代码和配置; 提供代码库封装底层的 K8s go-client;

方便用户从零开始开发 CRDs,Controllers 和 Admission Webhooks 来扩展 K8s。

核心概念

GVKs&GVRs

GVK = GroupVersionKind,GVR = GroupVersionResource。

API Group & Versions(GV)

API Group 是相关 API 功能的集合,每个 Group 拥有一或多个 Versions,用于接口的演进。

Kinds & Resources

每个 GV 都包含多个 API 类型,称为 Kinds,在不同的 Versions 之间同一个 Kind 定义可能不同, Resource 是 Kind 的对象标识(resource type),一般来说 Kinds 和 Resources 是 1:1 的,比如 pods Resource 对应 Pod Kind,但是有时候相同的 Kind 可能对应多个 Resources,比如 Scale Kind 可能对应很多 Resources:deployments/scale,replicasets/scale,对于 CRD 来说,只会是 1:1 的关系。 每一个 GVK 都关联着一个 package 中给定的 root Go type,比如 apps/v1/Deployment 就关联着 K8s 源码里面 k8s.io/api/apps/v1 package 中的 Deployment struct,我们提交的各类资源定义 YAML 文件都需要写:

apiVersion:这个就是 GV 。 kind:这个就是 K。

根据 GVK K8s 就能找到你到底要创建什么类型的资源,根据你定义的 Spec 创建好资源之后就成为了 Resource,也就是 GVR。GVK/GVR 就是 K8s 资源的坐标,是我们创建/删除/修改/读取资源的基础。

Scheme

每一组 Controllers 都需要一个 Scheme,提供了 Kinds 与对应 Go types 的映射,也就是说给定 Go type 就知道他的 GVK,给定 GVK 就知道他的 Go type,比如说我们给定一个 Scheme: "tutotial.kubebuilder.io/api/v1".CronJob{} 这个 Go type 映射到 batch.tutotial.kubebuilder.io/v1 的 CronJob GVK,那么从 Api Server 获取到下面的 JSON:

{    "kind": "CronJob",    "apiVersion": "batch.tutorial.kubebuilder.io/v1",    ...}

就能构造出对应的 Go type了,通过这个 Go type 也能正确地获取 GVR 的一些信息,控制器可以通过该 Go type 获取到期望状态以及其他辅助信息进行调谐逻辑。

Manager

Kubebuilder 的核心组件,具有 3 个职责:

负责运行所有的 Controllers; 初始化共享 caches,包含 listAndWatch 功能; 初始化 clients 用于与 Api Server 通信。

Cache

Kubebuilder 的核心组件,负责在 Controller 进程里面根据 Scheme 同步 Api Server 中所有该 Controller 关心 GVKs 的 GVRs,其核心是 GVK -> Informer 的映射,Informer 会负责监听对应 GVK 的 GVRs 的创建/删除/更新操作,以触发 Controller 的 Reconcile 逻辑。

Controller

Kubebuidler 为我们生成的脚手架文件,我们只需要实现 Reconcile 方法即可。

Clients

在实现 Controller 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某些资源类型进行创建/删除/更新,就是通过该 Clients 实现的,其中查询功能实际查询是本地的 Cache,写操作直接访问 Api Server。

Index

由于 Controller 经常要对 Cache 进行查询,Kubebuilder 提供 Index utility 给 Cache 加索引提升查询效率。

Finalizer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资源被删除之后,我们虽然能够被触发删除事件,但是这个时候从 Cache 里面无法读取任何被删除对象的信息,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垃圾清理工作因为信息不足无法进行,K8s 的 Finalizer 字段用于处理这种情况。在 K8s 中,只要对象 ObjectMeta 里面的 Finalizers 不为空,对该对象的 delete 操作就会转变为 update 操作,具体说就是 update  deletionTimestamp 字段,其意义就是告诉 K8s 的 GC“在deletionTimestamp 这个时刻之后,只要 Finalizers 为空,就立马删除掉该对象”。

所以一般的使用姿势就是在创建对象时把 Finalizers 设置好(任意 string),然后处理 DeletionTimestamp 不为空的 update 操作(实际是 delete),根据 Finalizers 的值执行完所有的 pre-delete hook(此时可以在 Cache 里面读取到被删除对象的任何信息)之后将 Finalizers 置为空即可。

OwnerReference

K8s GC 在删除一个对象时,任何 ownerReference 是该对象的对象都会被清除,与此同时,Kubebuidler 支持所有对象的变更都会触发 Owner 对象 controller 的 Reconcile 方法。

所有概念集合在一起如图 1 所示:

b1

图 1-Kubebuilder 核心概念 

Kubebuilder 怎么用?

1. 创建脚手架工程 kubebuilder init --domain edas.io

这一步创建了一个 Go module 工程,引入了必要的依赖,创建了一些模板文件。

2. 创建 API  kubebuilder create api --group apps --version v1alpha1 --kind Application

这一步创建了对应的 CRD 和 Controller 模板文件,经过 1、2 两步,现有的工程结构如图 2 所示:

b2

图 2-Kubebuilder 生成的工程结构说明

3. 定义 CRD

在图 2 中对应的文件定义 Spec 和 Status。

4. 编写 Controller 逻辑

在图 3 中对应的文件实现 Reconcile 逻辑。

5. 测试发布

本地测试完之后使用 Kubebuilder 的 Makefile 构建镜像,部署我们的 CRDs 和 Controller 即可。

Kubebuilder 出现的意义?

让扩展 K8s 变得更简单,K8s 扩展的方式很多,Kubebuilder 目前专注于 CRD 扩展方式。 

深入

在使用 Kubebuilder 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困扰着我:

如何同步自定义资源以及 K8s build-in 资源? Controller 的 Reconcile 方法是如何被触发的? Cache 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看看源码 :D。

源码阅读

从 main.go 开始

Kubebuilder 创建的 main.go 是整个项目的入口,逻辑十分简单:

var ( scheme = runtime.NewScheme() setupLog = ctrl.Log.WithName("setup") ) func init() { appsv1alpha1.AddToScheme(scheme) // +kubebuilder:scaffold:scheme } func main() { ... // 1、init Manager mgr, err := ctrl.NewManager(ctrl.GetConfigOrDie(), ctrl.Options{Scheme: scheme, MetricsBindAddress: metricsAddr}) if err != nil { setupLog.Error(err, "unable to start manager") os.Exit(1) } // 2、init Reconciler(Controller) err = (&controllers.ApplicationReconciler{ Client: mgr.GetClient(), Log: ctrl.Log.WithName("controllers").WithName("Application"), Scheme: mgr.GetScheme(), }).SetupWithManager(mgr) if err != nil { setupLog.Error(err, "unable to create controller", "controller", "EDASApplication") os.Exit(1) } // +kubebuilder:scaffold:builder setupLog.Info("starting manager") // 3、start Manager if err := mgr.Start(ctrl.SetupSignalHandler()); err != nil { setupLog.Error(err, "problem running manager") os.Exit(1) }

可以看到在 init 方法里面我们将 appsv1alpha1 注册到 Scheme 里面去了,这样一来 Cache 就知道 watch 谁了,main 方法里面的逻辑基本都是 Manager 的:

初始化了一个 Manager; 将 Manager 的 Client 传给 Controller,并且调用 SetupWithManager 方法传入 Manager 进行 Controller 的初始化; 启动 Manager。

我们的核心就是看这 3 个流程。

Manager 初始化

Manager 初始化代码如下:

// New returns a new Manager for creating Controllers. func New(config *rest.Config, options Options) (Manager, error) { ... // Create the cache for the cached read client and registering informers cache, err := options.NewCache(config, cache.Options{Scheme: options.Scheme, Mapper: mapper, Resync: options.SyncPeriod, Namespace: options.Namespace})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apiReader, err := client.New(config, client.Options{Scheme: options.Scheme, Mapper: mapper})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writeObj, err := options.NewClient(cache, config, client.Options{Scheme: options.Scheme, Mapper: mapper})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return &controllerManager{ config: config, scheme: options.Scheme, errChan: make(chan error), cache: cache, fieldIndexes: cache, client: writeObj, apiReader: apiReader, recorderProvider: recorderProvider, resourceLock: resourceLock, mapper: mapper, metricsListener: metricsListener, internalStop: stop, internalStopper: stop, port: options.Port, host: options.Host, leaseDuration: *options.LeaseDuration, renewDeadline: *options.RenewDeadline, retryPeriod: *options.RetryPeriod, }, nil }

可以看到主要是创建 Cache 与 Clients:

创建 Cache

Cache 初始化代码如下:

// New initializes and returns a new Cache. func New(config *rest.Config, opts Options) (Cache, error) { opts, err := defaultOpts(config, opts)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im := internal.NewInformersMap(config, opts.Scheme, opts.Mapper, *opts.Resync, opts.Namespace) return &informerCache{InformersMap: im}, nil } // newSpecificInformersMap returns a new specificInformersMap (like // the generical InformersMap, except that it doesn't implement WaitForCacheSync). func newSpecificInformersMap(...) *specificInformersMap { ip := &specificInformersMap{ Scheme: scheme, mapper: mapper, informersByGVK: make(map[schema.GroupVersionKind]*MapEntry), codecs: serializer.NewCodecFactory(scheme), resync: resync, createListWatcher: createListWatcher, namespace: namespace, } return ip } // MapEntry contains the cached data for an Informer type MapEntry struct { // Informer is the cached informer Informer cache.SharedIndexInformer // CacheReader wraps Informer and implements the CacheReader interface for a single type Reader CacheReader } func createUnstructuredListWatch(gvk schema.GroupVersionKind, ip *specificInformersMap) (*cache.ListWatch, error) { ... // Create a new ListWatch for the obj return &cache.ListWatch{ ListFunc: func(opts metav1.ListOptions) (runtime.Object, error) { if ip.namespace != "" && mapping.Scope.Name() != meta.RESTScopeNameRoot { return dynamicClient.Resource(mapping.Resource).Namespace(ip.namespace).List(opts) } return dynamicClient.Resource(mapping.Resource).List(opts) }, // Setup the watch function WatchFunc: func(opts metav1.ListOptions) (watch.Interface, error) { // Watch needs to be set to true separately opts.Watch = true if ip.namespace != "" && mapping.Scope.Name() != meta.RESTScopeNameRoot { return dynamicClient.Resource(mapping.Resource).Namespace(ip.namespace).Watch(opts) } return dynamicClient.Resource(mapping.Resource).Watch(opts) }, }, nil }

可以看到 Cache 主要就是创建了 InformersMap,Scheme 里面的每个 GVK 都创建了对应的 Informer,通过 informersByGVK 这个 map 做 GVK 到 Informer 的映射,每个 Informer 会根据 ListWatch 函数对对应的 GVK 进行 List 和 Watch。

创建 Clients

创建 Clients 很简单:

// defaultNewClient creates the default caching client func defaultNewClient(cache cache.Cache, config *rest.Config, options client.Options) (client.Client, error) { // Create the Client for Write operations. c, err := client.New(config, options)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return &client.DelegatingClient{ Reader: &client.DelegatingReader{ CacheReader: cache, ClientReader: c, }, Writer: c, StatusClient: c, }, nil }

读操作使用上面创建的 Cache,写操作使用 K8s go-client 直连。

Controller 初始化

下面看看 Controller 的启动:

func (r *EDASApplicationReconciler) SetupWithManager(mgr ctrl.Manager) error { err := ctrl.NewControllerManagedBy(mgr). For(&appsv1alpha1.EDASApplication{}). Complete(r) return err }

使用的是 Builder 模式,NewControllerManagerBy 和 For 方法都是给 Builder 传参,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方法 Complete,其逻辑是:

func (blder *Builder) Build(r reconcile.Reconciler) (manager.Manager, error) { ... // Set the Manager if err := blder.doManager();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Set the ControllerManagedBy if err := blder.doController(r);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Set the Watch if err := blder.doWatch();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 return blder.mgr, nil }

主要是看看 doController 和 doWatch 方法:

doController 方法 func New(name string, mgr manager.Manager, options Options) (Controller, error) { if options.Reconciler == nil { return nil, fmt.Errorf("must specify Reconciler") } if len(name) == 0 { return nil, fmt.Errorf("must specify Name for Controller") } if options.MaxConcurrentReconciles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