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轿车能开多少年?会强制报废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在小汽车多少年强制报废了 家用轿车能开多少年?会强制报废吗?

家用轿车能开多少年?会强制报废吗?

2024-02-03 1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虽然说现在买车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大家都知道车子的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随着国六排放的实施也让大家心里不禁有了一个担忧,那就是自己的汽车究竟能开多久,“私家车”最多还可以开多少年?汽车报废时该怎么做?我们还是详细从这个报废的规定里找找答案吧,首先新报废规定取消了之前的那个15年强制报废的规定,改成了汽车行驶到60万公里就要报废,这样看的确比之前合理多了,只要汽车品质给力,也许我们也能开到20年或者30年也都有可能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看到这样的规定很多的车友都感觉很高兴,但是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的车友来说,这项规定的改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如今汽车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一般的自主车型几万块就能够拿下,因此很多人都可以轻松的换车,就算有些人的汽车能够开很长时间,可是一旦我们的汽车使用超过15年的话,就会有非常严格的检查,首先一条就是一年需要两次检查,来确定汽车的各项指标都是合格的,尾气排放是没有问题的,一旦有哪点不合格就会被强制报废,不会让你一直开下去。

随着车辆“年龄”的增大,车检的间断时间也在缩减,可见国家对私家车管理的严格程度,如果我们的车到了15年还是里程还没有够60万公里,车子当然是可以继续开的,按照规定去做就可以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对车的保养,不仅仅是要到4s店去保养,自己平时在开车的时候也要注意车子有没有故障,比如说轮胎老化,或者发动机噪声太大,车身抖动的现象,一旦我们觉得车开起来跟平时的感觉不一样,最好就不要再继续开车了,应该找一个专业的修车店检查。

在跟大家说下报废流程,在处理完违章、事故等事务后,车主领取《机动车变更、过户、改装、停驶、报废审批申请表》填写盖章。拿到汽车报废通知书后交给专门的回收拆解企业进行处理并拍照,车主持回收证明、申请表等按程序到交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其中也包含补贴申请,还有报废补偿,有强制报废期限的车辆需至少提前一年进行报废才能享受政府补助。报废1.35升及以上排量轿车,每辆补贴18000元;在1升至1.35升范围内排量的轿车,每辆补贴10000元;1升及以下排量轿车,每辆补贴6000元。绝大部分车的补贴都在6000元至18000元之间。

展开全部

家用轿车能开多少年?会强制报废吗?根据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在2013年1月联合发布《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小型私家车无使用年限限制,在行驶60万公里后将引导报废,但不强制报废。

也就是说,普通的家用轿车,没有报废年限了,只要你愿意,可以一直用下去,用一辈子都可以。

那么我们的轿车真的可以用一辈子吗?从技术上来说,是可以的。汽车只要维修保养到位,真的可以一直用下去。一般的汽车使用几十年,行驶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里,都是没问题的。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欧美国家举办的老爷车大赛,有些汽车已经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车龄了,但是还可以正常行驶,说明汽车还是非常皮实耐用的。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这些上了年龄的汽车,还是有诸多不便的,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汽车的安全检测以及尾气检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年检和尾气。根据规定,年检不合格的车辆禁止上路行驶,连续三次年检不合格的车辆将强制报废。而几十年车龄的老爷车,是很难通过汽车年检的,所以在中国是没有老爷车文化的,政策就把它扼杀了。

此外,汽车使用时间过长,在经济方面也是不合算的。一方面,汽车的故障率随着汽车使用年限与行驶里程的延长而增加,维修保养成本也会随之增高;另一方面,汽车的持有成本也在增加,十五年以上的车一年两次检车,二十年以上的车一年四次检车,还有尾气不达标的车限制行驶区域,等等,直到最后让你的车寸步难行。所以,汽车最经济的使用时间是在12~15年,超过这个年限,还是主动把它报废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