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慎行名人故事」谨言慎行的名人素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代名人自律的素材有哪些 「谨言慎行名人故事」谨言慎行的名人素材

「谨言慎行名人故事」谨言慎行的名人素材

2024-07-06 0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谨言慎行名人故事,以及谨言慎行的名人素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谨言慎行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2、求关于自律的名人故事 3、谨言慎行的例子 4、历史上有关谨言慎行的故事? 5、名人因为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少说多看而成功的事例 6、名人讲礼貌的事例 谨言慎行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长孙皇后与其兄长孙无忌,帮助唐太守李世民完成大业,建立大功。太宗欲封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闻讯后,出面力阻。她对唐太宗说:“臣妾感谢圣恩,臣妾已位尊至皇后,长孙家不能再封赏了。汉朝的教训太深了,当年吕后受皇上宠幸,满朝都是吕家的人,结果图谋造反,遭灭之灾,祸国殃民。长孙无忌不能为相,请求皇上另找人选。”李世民拒不采纳皇后的请求,仍封长孙无忌为相。

长孙皇后向皇上请求遭拒绝,于是就将其兄长孙无忌找去,向他讲清利害,要他远避裙带,切不可贪图眼前荣华富贵而酿成大祸。无忌最后被皇后说服,向皇上力辞宰相之职。

 春秋末,范蠡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忠心效命,勤苦效力,为越王谋画20年,帮助勾践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国势日盛,公元前482年,乘吴王夫差在黄池大会诸候之机,他建议勾践发兵攻吴,获大胜,俘吴太子友,数年之后灭吴,迫使夫差自杀,雪洗越国当年被吴灭亡的耻辱。继而又助勾践北征,直副齐鲁,称霸中原。

此时范蠡觉得危险就在眼前,功高震主,君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兔死狗烹”,历史上的例子多了。于是他收拾细软,带上家属悄悄远去,改名陶朱公,归隐经商。与其同时辅佐越王的文种,不听劝告,留恋富贵,结果被勾践所杀。

求关于自律的名人故事

1、中国-思想家-许衡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2、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

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3、明代-大学士-徐溥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4、汉朝-儒学大师-孙敬

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5、战国--政治家--苏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扩展资料:

关于自律的名言:

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

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德国·歌德

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4、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

5、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

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7、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齐白石

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1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1、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1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3、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14、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王安石

谨言慎行的例子

1、孔子谨言慎行

孔子到东周观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祠宇右边阶级之前,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铭文说:

“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后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说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要影响深长。

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要继续扩大;不要说上天听不到,天神正在观察着你呢。火刚冒烟的时候,你不去扑灭它,到了火势很大的时候,又怎么办呢?水还是细流的时候,不去堵塞它,那么最后就要扩大成为长江大河的;细微的线缕,如果不去撅断它,有的就可能被织成大的网罗。

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将来就非用斧头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致祸的门径。横暴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终,好胜的人一定遇到强敌,盗贼憎恨主人,百姓埋怨上级,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所以要谦下一些。

深知不可老是跑在前头,所以退居后面。”“温厚恭谨,戒慎仁德,会使人仰慕;坚持柔道,谦虚下人,人们永远超越不了它。大家都拥向那里,只有我坚守此道;大家都到别的地方去,只有我不迁徙。把我的智慧藏在内心深处,在别人面前不显露自己的技能。

即使处于尊贵的地位,别人也不会伤害我的。江海虽然是低姿态,但却能为百川之长,正是因为它处在卑下的地位啊!上天不论亲疏,却只扶助那些能居人下的人,要警戒呀!”

2、不要快人快语,容易得罪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

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让太后明白,如果太子不经受磨炼,将来继位的时候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

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3、不要轻易承诺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

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因此招致两位将军的不满。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所谓“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要做出承诺,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万不要轻易向人许愿,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4、祸从口出,不要多言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

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5、把握好说话时机

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实践证明,言之有物,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历史上有关谨言慎行的故事?

1、孔子谨言慎行

孔子到东周观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祠宇右边阶级之前,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铭文说:

“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后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说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要影响深长。

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要继续扩大;不要说上天听不到,天神正在观察着你呢。火刚冒烟的时候,你不去扑灭它,到了火势很大的时候,又怎么办呢?水还是细流的时候,不去堵塞它,那么最后就要扩大成为长江大河的;细微的线缕,如果不去撅断它,有的就可能被织成大的网罗。

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将来就非用斧头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致祸的门径。横暴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终,好胜的人一定遇到强敌,盗贼憎恨主人,百姓埋怨上级,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所以要谦下一些。

深知不可老是跑在前头,所以退居后面。”“温厚恭谨,戒慎仁德,会使人仰慕;坚持柔道,谦虚下人,人们永远超越不了它。大家都拥向那里,只有我坚守此道;大家都到别的地方去,只有我不迁徙。把我的智慧藏在内心深处,在别人面前不显露自己的技能。

即使处于尊贵的地位,别人也不会伤害我的。江海虽然是低姿态,但却能为百川之长,正是因为它处在卑下的地位啊!上天不论亲疏,却只扶助那些能居人下的人,要警戒呀!”

2、不要快人快语,容易得罪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

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让太后明白,如果太子不经受磨炼,将来继位的时候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

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3、不要轻易承诺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国诸侯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在葵邱那个偏远的地方戍守。

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你的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因此招致两位将军的不满。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暗示齐王能履行诺言,谁料齐王根本就没招回他们的打算。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推举了新的国君。

所谓“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要做出承诺,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万不要轻易向人许愿,不然就会招致祸患。

4、祸从口出,不要多言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

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5、把握好说话时机

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实践证明,言之有物,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名人因为能够管住自己的嘴,少说多看而成功的事例

成功的人一般很忌讳谈以前的事情,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后来当了王以后,很忌讳几个老哥们谈以前地位低微种田的事情。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陈胜的对错,我们想要说的是,即便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都知道在自己出名以后,不谈论以前的一些事情。那么,一些龌龊的事情,就更不要去谈了,得了便宜一定要低调。

万事有好有坏,名声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都想追求名气,后浪也是一样。后浪追求名气的潜意识是什么呢?实际上和动物的潜意识是一样的,都是有社交需求,都是有认识异性的需求,想出名,潜意识是想引起异性的关注。既然名气有好有坏,那我们在接受一样东西优点的同时,就必须要接受它的缺点。名气的优点很明显,就是金钱,利益,权势,异性缘,前呼后拥的成就感等等。但名气的缺点后浪们也要清楚,比如没有隐私,行为被狗仔队跟踪等等。一般不出名的人想要出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已经出名的人的缺点,或者靠讽刺嫁祸前面的名人,从而让自己出名。所以说,如果你出名了,你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他人就会深扒你的资料,关注你的一言一行。因此一旦出名,你要小心行事,谨言慎行,以免被他人找到你的把柄,导致被攻击。

《论语》中有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少说多做。俗语也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乱说话在古代甚至会让你丢失性命。项羽当年攻克咸阳后,他的谋士韩生给他建议,以关中为首,可以雄霸天下。但项羽不乐意,说如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富贵了以后不回家乡,那就好比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在晚上行走,没有人知道你的富贵。如果这时韩生知进退,知道老板此时不愿意在关中建都,那就委婉的给自己找个台阶,结束对话,下次有机会时再给老板提建议。但韩生管不住自己的嘴,直接回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一听气坏了,就直接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劝人的时候,既然老板都听不进去,那就换一个时间,换一个机会再来劝,而不能意气用事,乱说话,把老板气坏了,放在现代是丢掉工作,放在古代那就是丢掉性命。

至于仝卓,为什么会乱说话呢?实际上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可能的是耐不住寂寞。人一旦出名以后,就高处不胜寒,以前的朋友因为你出名了,就不太愿意再和你密切的接触了,没有知心朋友交流,就耐不住寂寞,嘴巴就喜欢乱说。另外出了名也喜欢显摆,所以说的话也多。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是很麻烦的,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会不会引起他人的攻击,或者触碰到相关利益方的底线,这些问题在开口前一定要思考清楚,否则一定会出问题。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许攸,从小和曹操就是好兄弟,一起长大的。三国乱世,许攸先去了袁绍阵营。后来许攸因为各种原因得罪了袁绍,转而投奔曹操。因为小时候的关系特别好,加上许攸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所以曹操也非常欢迎许攸回到自己的阵营,也因此诞生了一个典故,叫跣足相迎,说的是许攸来的时候曹操刚好在军营中准备洗漱休息,但一听到许攸要来投奔自己,着急的连袜子都没穿,赤脚就去外面迎接许攸。曹操能成大事,很大程度在于对人才的尊重与重用!

许攸来了之后,给曹操献了两个计策,一个是偷袭乌巢,这一策略促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另外一个是绝漳河之水,从而占据了袁绍集团的根据地冀州,给予袁绍集团的最后的致命一击。所以说曹操能够打败袁绍,许攸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功劳。许攸属于智商非常高的人,但许攸在出名以后,犯了和仝卓同样的错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实际上曹操给了许攸各种优越的待遇,有利益有权势,这个时候只需要小心慎言,低调行事,就可以安然的度过这一生。

但是许攸就是管不住自己嘴,在一个聚会上自夸傲慢地对曹操说:阿蛮,你如果没有我,哪里能得到袁绍的冀州。阿蛮是曹操年少时的小名,但是曹操这时已经不是许攸儿时的玩伴了,而是处在皇帝的位置的帝王了。许攸这时过于居高自大,得意忘形,竟在正式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这就是不懂君臣之礼,这是不给曹操面子。曹操毕竟是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当着大家的面说:你说的没有错。

其实明白人这个时候已经听出来曹操话中有话了,但许攸可能是情商较低,没有听出话里的意思,也没有听出大笑当中的杀机。其实,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对许攸起了杀心,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情,给了曹操更多的借口,最终借机把许攸给杀了。虽然许攸智商很高,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和曹操关系很好,是一起长大的儿时玩伴,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最后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与之相对的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张申府,大家可能都没有听过这个人。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一样,都是中共的创始人,甚至还是主席在北大时的直接领导。他在建国以后,一直沉默是金,谨言慎行,最终安然活到了八十年代,甚至在文革中也没有遭受什么过多的攻击。如果他不守口如瓶,相信很难活那么长的时间。

所以这些前人的为人处世之道非常值得后浪们学习,大家应该在提高自己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情商、德行和为人处世之道,并多看一些历史上的典故和书籍,比如增广贤文,老子的道德经等等。

如果不会为人处世,不会管住自己的嘴,就会像仝卓,韩生或者许攸那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让你几十年的心血前功尽弃,甚至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因此后浪想要赶前浪,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

最后送给后浪们一句话,能做的事情有时不能说,而能说的事情往往也是不能做的!

名人讲礼貌的事例

1、投桃报李

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康叔於卫,遂立卫国。康叔之八世孙姬和,以殄灭西戎有功,获周平王赐爵为卫武公。武公治国开明,广听众议,多纳雅言,以为施政参考,深得百姓称颂与爱戴。故政通人和,卫国大治,遂为春秋初期之大国也。

武公在诗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为举止,既善且良。谨言慎行,不失礼仪,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则众人皆以君作则矣。人以桃馈我,我以李报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则欺人矣。”

2、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

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3、礼贤下士

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渴望见他一面,与他交谈一番。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就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是个布衣百姓,一天中您来了三次,既然未见他,也就算了吧。”

齐桓公却颇有耐心他说:“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能轻视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霸主也就会轻视贤士。纵有贤土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霸主呢?”这一天,齐桓公接连五次前去拜见,才得以见到小臣稷。

4、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5、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关于谨言慎行名人故事和谨言慎行的名人素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