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秀山庄为啥这么“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环秀山庄平面图 环秀山庄为啥这么“秀”?

环秀山庄为啥这么“秀”?

2024-01-08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苏州古典园林里面,环秀山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论名气,论历史,论布局,论面积,它根本比不过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这些大咖。但提到造园艺术和造园技术的时候,专业人士绝对不敢把它忽略。

没办法,它的叠山水平实在是太优秀了。

△环秀山庄鸟瞰图

被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的陈从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

“环秀山庄之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什么意思呢?

从事园林设计的人,如果没有欣赏过环秀山庄的假山,就像学写诗的人没有欣赏过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清代叠山名家戈裕良创作的环秀山庄假山。

整个环秀山庄占地面积约为两千多平方米,而假山占地只有三百多平方米。

但就在这么小的空间内,戈裕良愣是玩了一出“小中见大”:溪涧、悬崖、绝壁、峡谷、石梁、幽径、山洞一应俱全,山上甚至还有亭子。

△环秀山庄假山平面图

如果单纯看平面图,很多人会感觉:假山上的亭子体积明显过大了。

但站在假山前面仰望山顶,大家才会发现:山上的亭子被山石遮挡,只能露出一部分,体积方面的违和感竟然消失了。

△环秀山庄假山

另外,如果站在南边的建筑内,通过狭窄的门框向北望去,会感觉假山高过屋顶,显得高大逼仄。

△环秀山庄假 山框景

而走到屋外的平台后,很多人不禁有些失望:咦?这座山怎么没有刚才在屋里想象得那样巍峨高耸啊?

其实,以前平台上还有一处长廊,可惜后来被毁掉了,不然整座假山绝不会一览无余呈现在游人面前。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前后对比反差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继续迈步向前,一探究竟。

△环秀山庄假 山经典视角

整座假山分成了主次两部分,主山位于水池以东,可以沿着折桥进入。

进山之后,大家很容易忘记这是一座假山。

比如从这个角度眺望石板桥,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真的站在大自然的悬崖峭壁之间。

而山中的石室和石洞,采用拱券式洞门,洞壁和洞顶衔接流畅,浑然天成。

明明是假山,却弄得跟一座真山似的。

据清代学者钱泳《履园丛话》记载,戈裕良曾经跟他吐槽过:“你瞧瞧狮子林假山的石洞,都是用条石盖在那里封顶。这也太没水平了。”

钱泳反问:“如果不用条石,万一塌了怎么办?”

没想到戈裕良自信满满地回答:“只要用我独创的‘钩带法’,把大小石块连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跟真的山洞一样,而且保证千年不坏!”

环秀山庄假山,正是戈裕良“钩带法”的具体呈现。

除此之外,戈裕良利用太湖石的质感,成功模拟了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

比如,利用大块竖石表现“大斧劈皴”,利用横纹石表现“卷云皴”,利用小湖石表现“鬼面皴”……

△大斧劈皴(左一)、卷云皴(左二)、鬼面皴(右一)

换句话说,他用石头在别人家院子里画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环秀山庄假山诞生后,成功让人体验到了什么叫“如画观山”“如游真山”。

△画家笔下的环秀山庄假 山

在《履园丛话》里,钱泳记载了清朝初期到中期的多位叠山师。戈裕良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他这种级别的大师。

因此有人说,戈裕良推开了一扇艺术的大门,自己进去之后,紧接着把门关上了。

而环秀山庄假山,是戈裕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供我们揣摩这位叠山大师的艺术成就。

△环秀山庄匾额

环秀山庄凭借这座精妙的假山,成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因此,那些研究造园艺术和造园技术的人,从来不敢小看这座小小的园林。

除了环秀山庄假山,你还知道哪些园林里有令人啧啧称奇的假山呢?欢迎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

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环秀山庄为啥这么“秀”

今天您 「 在看 」 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