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行书书法?《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之《千字文》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羲之圣教序硬笔临摹 怎样学习行书书法?《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之《千字文》篇

怎样学习行书书法?《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之《千字文》篇

2024-06-19 2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章背景,《集字圣教序》乃历代学习书法之精品。

众书家无不为之叹服,怀仁历尽几十年心血,广集书圣王羲之范字,完成皇家宣扬佛教之宏愿!

怀仁不畏艰辛,呕心沥血,实在令我辈敬佩!

怀仁的集字精神,亦是我辈之楷模!

1.最近在整理“行书千字文”,工作量还蛮大的。先说“行气”吧,行书,就是讲究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我们理解的所谓“行气”

有没有看到一些字,最后一笔是为了,下一个字的开始而收笔的。

也许大家,欣赏不来哦。这不是王羲之、不是王献之,而是一个书法奇才,文征明的《傍市柴门》七律诗。

为什么提及文征明呢,因为在整理千字文的过程中,发现他的行书非常有特点,一直在想突破前人,创造自己的风格!所以,我集字,用了很多他的字,活学多变,是我们学习书法的追求。

能看到,我都标注了每个字的作者,文征明似乎能一直出现,因为他很特别!

虽然,我集字都是王羲之的为多数。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我发现市面上的字帖,是真的找不到精品集字的。看了太多,还是要自己亲历亲为!

集字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确实需要很用心。

简单的一张字帖页,也是经过反复推敲,才放上去的。

只有呈现最佳的效果,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因为开始,我想的很简单,以为把几个字放一起就是集字了。

2.集字过程,需要禁得起推敲。好的作品,都是需要慢慢打磨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集字过程:

大家可能看不太懂,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讲究。

首先,字必须精美,优中选优!然后布局也要配得上,字才行啊!

贴几张,最初想法的图吧。

简单的分栏,咔嚓一下,字就糊上了!

我想,我还是把集字想得太简单了。

试着用前面几页,做电子字帖练习,总是感觉少了很多灵气。

因为,我明明有那么多漂亮的字,可以选择,为什么就只能一张“糙图”解决呢?

于是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字。

也优化了,集字的布局!

不埋没每个优秀书家,精美的字体。毕竟都是百年或千年传承下来的。

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定不会太差。

也算是,给后来人一个集字范本吧。虽然我没有那么伟大。

但是,想到古人都集字,几十年如一日。这点辛苦又算什么呢?

然,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布局!

当然,首选字,肯定是二王。其实,我主要选的是王羲之,毕竟是书圣。

因为,我看完王羲之后,王献之的字,实在是不对感觉。

(不是贬低王献之的字哦,毕竟书圣家学登峰造极,王献之能与其父,并称“二王”不无道理)

主要是这爷俩的字,放到一起,并不能保证整体效果。

所以,只好从历代书家中,找出大量范字,来补充这一缺憾。

如果“二王体系”实在没有合适的字,才换其他书家的。这样也不算失其本心吧!

3.怎样学习行书呢?临帖,是学习的不二法门!集字创作,是学习的再度提升。

行书的范本有很多,《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绝代范本,无处其二!

明代王世贞说,“《圣教》书法,为百代楷模”… “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清蒋衡云 :“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

与《兰亭》並驱,为千古字学之祖。”

所以,先临帖;初步掌握法门后,要及时集字创作!

多年前有部电视剧《宝莲灯》,沉香为救其母,打上九重天。

孙悟空传沉香武义法术,顺道还吞了太上老君的所有仙丹。

沉香,以为法术已成。没成想,最后干不过亲舅舅二郎神!

硬是败下阵来!

此刻,沉香回头丧气,想来,学成武义也是无用。还是救不了母亲?

悟空,现身忙来点画化,“不知徒儿仙丹吸收的如何了”?

沉香,此刻恍然大悟。自己只顾练习招数,自己体内吃下的仙丹,半点没有激发。

顿悟后的沉香,法力大增,似曾开挂!天庭无力抵抗。。。

我们练字,是同样的道理!临摹后,还要及时学会吸收,自己独立创作。

真正的应用上了,才是“学书有成”!

集字还有另一个目的,这个很关键,也很重要!

那就是,我在集成一部“既能练习软笔,又能练习硬笔的行书字帖”。

在这之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绝佳范本!

软笔+硬笔,皆可选用!只要你是有心人。

初学行书,可以帮忙推荐一本行书字帖吗?有什么好的楷书字帖推荐吗?

希望能帮到,正在看文章的你吧!

耐心看完挺不容易的,我看你骨骼惊奇,是个练字的奇才。

想来是很愿意,帮我点个“赞”吧!

悄悄赞一下就行。。他日练好字了,记得来还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