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昌龄写的出塞的诗句是什么 王昌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2024-04-10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昌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盛唐诗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万象争辉。然而在这其中,有资格被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却只有凤毛麟角的几首诗,而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谓是诗中的诗、七绝中的七绝了。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与明代"七绝压卷"之争

王昌龄,字少伯,时人谓之王江宁,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等美誉。高棅在《唐诗品汇》中称赞他的绝句说:"盛唐绝句, 太白高于诸人, 王少伯次之。"胡应麟《诗薮》中也说:"七言绝以太白、江宁为主。"

首次将王昌龄《出塞(其一)》推上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位子的,是明代后七子领袖的李攀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 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于麟"即李攀龙。明代"七绝压卷"之争也由此引发。后七子另一位领袖王世贞也赞成此说,"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 余始不信, 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 若落意解, 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 不免此诗第一耳。"《唐诗绝句类选》将这首诗推得更高了:"'秦时明月'一首为唐诗第一。"不仅是七绝第一,甚至是唐诗第一了。

但也有不少评论家不同意这种观点。明代胡震亨《》就提出了不同意见:"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批评此诗起调虽高后劲不足。认为《出塞(其一)》不足以列为七绝压卷的评论家们意见集中在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上。明孙鑛《唐诗品》更加具体地指出了这首诗的不足之处,"'但使''不教'四字, 既露且率, 无高致, 而著力唤应, 愈觉趣短, 以压万首可乎?"直指三四句发议论过于直白浅露,大失含蓄之旨,缺乏咀嚼的余味。当然也有反对者,《唐诗摘抄》就反对这种观点,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 此诗亦涉议论, 而未尝不佳。"绝句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因此贵在含蓄,贵在婉转回环,贵在余音不绝,而忌浅露直白地大发议论。因此,这种批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除了《出塞(其一)》之外,被提名为唐七绝压卷的还有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数首诗,就唐人七绝而言是为数极少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大致勾勒出了七绝压卷之争来龙去脉:

李于鳞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 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 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 绝句 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愚谓李益之"回乐峰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杜牧之"烟笼寒水"、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虽殊, 亦堪接武。

不过,要想了解为什么这首诗能够被评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还是必须回归到诗歌本身来。

横空盘硬语的盛唐气象

虽然对于七绝压卷究竟是哪一首诗歌,明清人的意见莫衷一是,但是综合看来,所遴选出来的诗歌多为边塞诗,气势如虹,音调铿锵,代表了盛唐诗歌的典型风貌。王昌龄《出塞(其一)》也是如此,气韵飞动,意态雄健,正因如此,它才成为了明代七子心中的七绝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发端惊挺,振起全篇,直是盛唐气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粗笔勾勒出一幅苍凉雄浑的画面:一轮明月照耀着秦汉时候的关塞。此处运用了互文手法,不是秦朝的明月、汉代的关口,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关塞乃是以实体的形态绵延存在的,明月则更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暗示永恒的存在。以"秦""汉"二字修饰"明月"和"关",赋予明月和关隘以时间的深邃感与厚重感。"万里长征人未还",意绪转悲,一种深沉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在阔大的时空背景中升腾而起,隐隐透出征人未能还乡的哀怨。这哀怨既是唐时戍边征人的哀怨,也是秦汉时戍边征人的哀怨,是千千万万背井离乡抵死未归的戍卒凝成的血泪。但这哀怨又不是仰天大叫般的直露无遗,而是引而不发的,读者只能从那"万里长征"中想象自秦汉以来源源不断踏上去往边疆的道路再无归途的戍卒们内心的幽怨。这种苍茫中隐有幽怨、但幽怨后又归于苍茫的总基调正是盛唐边塞诗有别于中晚唐边塞诗的地方。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也作卢城。王昌龄是一位深谙转折艺术的高手,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王昌龄绝句的转折艺术说:"王龙标七绝, 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 自此而定, 是为唐体, 后人无不宗之。"三四句笔锋急转,由写客观物色倏然转向了议论:如果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的话,匈奴绝没有机会跨过阴山来。语气与情绪突然之间产生了一个变化,由"万里长征人未还"句隐隐然的哀怨后又卓然奋起,大开大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良将的向往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同时暗讽了朝廷的用人不当和边将的腐败无能。虽有直露之讥,但也不失豪迈俊逸。

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风骨凛然,不愧是边塞诗中的神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