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安石书法家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2023-03-24 1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心只想搞事业的「愣头青」。

王安石就这么个人设,不攀附、不享乐,还低情商!

他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就是「王安石变法」。

一、官僚 or 政治家?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的作者 Stavrianos,对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评价:

古代中国,从来不是由商人和政治家管理的国家,而是由地主和官僚管理的国家。

有人要问了:

官僚和政治家,难道不是一回事?

还真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官僚做事,是为了做更大的官;

政治家做官,是为了做更大的事。

举个例子,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中的赵贞吉,就是典型的官僚。

他虽然不是严嵩那样的贪官,但为了入阁拜相,就去刻意逢迎嘉靖,动不动「苦一苦百姓」,像这样的人,心里是没有苍生的,只有权位,所以是官僚。

政治家则不同,他们掌握权力,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社会。

「那要这样讲的话,历史上的确是官僚、地主占主流,政治家少有啊?」

少有不是没有,在我心中,王安石,就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

首先是他从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谱,即使做了宰相,权倾朝野,但连轿子都不坐,只骑马。

他说人不能让人抬着。

后来隐退了,皇帝依然很照顾他,许他不少特权,但他却连马都不骑了,出行就是一仆、一驴、一袋饼,与普通村民老汉无异。

要搁现在,这就是首相挤地铁、大使坐经济舱的大新闻了。

而且他天天如此。

其次,他从不逢迎攀附。

王安石还在基层的时候,有过一个很有名的上司,叫包拯。

有一天,包大人攒局,同事们一起吃吃喝喝,交流工作,联络感情。

按理说,这种场合是小年轻献殷勤巴结领导的好机会,可偏偏有两个人不识趣,一个是王安石,另一个就是他后来的死对头——司马光。

「全场这么多人,就你俩不喝,是不是想说不会喝、没喝过、喝了过敏?」

司马光一看领导黑脸了,赶紧一饮而尽。

王安石依然不识相,就不喝,不给面子你能咋地?

这货刚中进士的时候,他的老乡晏殊,没错,就是那个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时任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

老乡见老乡嘛,晏部长就热情地请小王同学吃饭:「小王啊,我很看好你哦,将来你的官说不定做得比我还大……」

当时的晏殊,可谓是地位超然,他的大腿一般人根本抱不上,更别说王安石一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了,换别人早就跪在地上叫爸爸了。

他倒好,竟然说:「嘁,浅薄,升官发财算什么,我有那么俗吗?」

这样的人,你要说他贪图名利、恋栈权位,打死你我也不信。

但凡讲王安石,照例都要讲一讲他不拘衣食、不好女色的八卦。

我们小学的课文中,讲过一个小朋友因为读书太入迷,把墨汁当糖蘸着吃的故事:

王安石也是这个调性。

有一次皇帝带大臣钓鱼,他不钓,坐在一边发呆,呆着呆着太投入,一不小心就把整盘鱼饵给吃光了。

那玩意儿能好吃吗?

还有一次,他请人吃饭,堂堂宰相,总理着当时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的几乎全部事务,就算不搞国宴不开茅台,总得整几个像样的菜吧?

他就不,他请人吃大饼。

但对方也是个官啊,骄奢淫逸那是老本行,大饼实在吃不下,但又不好驳了宰相大人的面子,只好做做样子,把饼中间的馅儿给吃了。

接着,让人尬到滴汗的一幕来了,王大人竟然当着对方的面,把人吃剩下的面皮拿起来吃掉了,整个过程丝滑自然,毫不做作。

前几天,新闻上看到马斯克的女友吐槽他活得像个乞丐,很多人还不信,觉得那么大的富豪,不养尊处优、酒池肉林像话吗?

其实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心只想做事,对吃什么穿什么还真不在意。

比如我们办公室的陈思炜老师,他明明是个二代+上海土著,工作做得也很好,还既高又帅,以他的条件,不灯红酒绿、鲜衣怒马,简直是不务正业,但他在第一本书里写,「可以一整年都只吃鸡腿饭」、「同一套衣服,每样买五件」……

有人说,这怕不是越有钱越抠门吧?

在王安石的眼里,恐怕都没有钱这个概念。

有一次他老婆给他买了个小妾,被他拒收了——不光把小妾送了回去,还再贴人家一大笔钱,嘱咐那位少妇回去好好过日子。

你见过把钱往外抠的抠门吗?

王安石就这么个人设,不攀附、不享乐,还低情商!

他终其一生,始终能够做到不拘衣食、不好女色,除了能用品性高洁可以解释外,再就是他的心思,从来没放在世俗享乐上——他一心只想搞事业。

王安石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变法。

二、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之所以要变法,是因为大宋病了,不变不行。

但这个病,表面上又不太能看出来。

从普通人的视角看,仁宗到神宗时期的大宋,简直是「厉害了,我的宋」。

首先,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沈括……这些光耀万世的名字,都在这个时期登台。

其次,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化繁荣、科技繁茂、城市繁华,不光产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还孕育了四大发明中的三样——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也远超之前的任何时期。

这是最好的时代,君臣共治的文明成果被层层打开,是后世无数「风雅人士」,最向往的时代。

你就是让我穿越一百回,我还是选择穿越到宋朝。——高晓松

但也正是这个时代,被历史教材盖戳「积贫积弱」,被后世戏称为「大怂」,甚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才谢幕不久,就发生了耻辱的「靖康之变」。

困惑啊,这样繁盛的文明,何以如此脆弱?仿佛一个精美瓷器,看着富丽堂皇,结果一碰就碎。

意难平,所以我时常幻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和大宋精英们一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夏之将倾。

我们由于处在上帝视角,知道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而三冗的根源,在于宋朝的制度设计是「守内虚外」。

赵宋官家得国不正,于是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加强君主集权上。

既要不停讨好掌握舆论的文人士大夫,不光给权给钱,还分房分地;

又要不断削弱地方,防止出现权臣或军阀,再搞一次黄袍加身。

但直接削,又担心给人逼反了,于是就通过增设办事环节、增加官员职位,搞分权。

分权的结果,就是行政机构越来越臃肿,办事的效率也越来越低,相当于养了一大堆废物。

其实还不如废物,因为这些人会勾心斗角、互相掣肘,还会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扰乱民生。

分权的思路贯彻到军队,结果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指挥混乱。

宋廷为了维稳,又把军队发展成了流民的收容系统,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他们还动不动就把流氓土匪刺字发配,拿去充军,这样的军队没有荣誉感,打顺风仗还行,拼命?没门!

兵虽然招了一大堆,国防支出也占到了财政的六成以上,但就是打不了仗,还需要花钱买和平。

冗官、冗兵、岁币,都是沉重的财政负担,全压在老百姓的头上,宋朝苛捐杂税最多时达到六七十种,而唐朝仅有 15 种左右(《宋代经济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总之,王安石时期的大宋,确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但同时吏治腐败、军队孱弱、财政失衡、贫富分化严重。

对于士大夫和地主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平头老百姓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问题是,北宋的统治精英们知道这些吗?

他们虽然「身在此山中」却未必「不识真面目」。

1043 年,虽然此时的王安石才刚出道(22 岁),但范仲淹等一众庆历名臣们,早已认识到三冗问题的严重性——就算不会立刻动摇北宋的统治根基,也已经进入到温水煮青蛙的局面了。

范仲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裁汰冗员、精兵简政,史称「庆历新政」。

官员们本来躺平得好好的,现在突然要求抓 kpi,上报个人财产,还动不动就派巡视组下来翻案底,这谁经得起翻?

实在受不了,必须想办法把新政搞黄!

什么办法呢?又不能说反腐不好……

哎,就说范仲淹搞「朋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背着领导搞小团体。

这种事吧,一来当事人无法自辩,根本说不清。

二来甭管是不是真的搞朋党,但皇帝最忌讳这个,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仁宗皇帝果然道行浅,被人利用,当了回刀子。

范仲淹也看出了皇帝「因循苟且」的本色——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洪水滔天那是后人的事。

从庆历新政的结局,我们可以得出:

1)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是很危险的事;

2)改革是有滞后性的;即使是人人都知道的问题,但只要洪水没有淹到脖子以上,执政者都会接着苟。

等到宋神宗继位的时候(1067 年),洪水真的淹到了脖颈子了——朝廷已经连给官员发奖金的钱都没有了。

这时要还是不改的话,都不用外敌来打,北宋朝廷自己就会崩溃。

公元 1068 年,坐标汴京。

47 岁的王安石,第一次见到了刚刚即位的宋神宗,开启了一场改变大宋国运的君臣问对。

那位年轻的帝王,把头发梳成了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戎装,踌躇满志。

王安石垂拱而立,目光深邃,大脑飞快运转:

1)神宗长在皇宫外,靠近群众,了解民间疾苦;

2)他二十来岁,血气方刚,天天想着「虽远必诛」;

3)他老爹英宗是过继给宋仁宗的,仁宗到死都想有个自己的儿子,所以英宗这皇帝当得有点别扭。

神宗看到老爹终日提心吊胆的模样,当他继承大位,就想干一番事业,以昭示自己帝位的正统性。

什么样的功劳,最能树立政治威望?

必然是扫荡蛮夷,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于是恢复汉唐旧境,也不是不敢想。

但整军备武需要钱,钱从何来?

不改革财政,一切就无从谈起!

小皇帝也早已听说过王安石,正仔细端详他的简历:

从这份履历中,神宗皇帝和我们都能看出,王安石有丰富的基层治政经验,先后做过幕僚、知县、知州,主管过刑狱,协理过税收和国家财政。

他还记得王安石十年前写给仁宗的《万言书》中有这么几句: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这意思是说,没钱不可怕,只要用对了方法,钱很快就来了。

什么方法?神宗也很想知道,于是开口问道:「我想要天下大治,爱卿认为第一步应该怎么办?」

「选对路线!」

「唐太宗怎么样?」

「辣鸡,要学就学尧舜!」

我觉得,王安石在这里有利用信息不对称忽悠人的嫌疑。

唐太宗哪里差了?尧舜再牛逼,也只是传说,他们具体做了啥,谁也不知道,还不是谁知识面广,谁就拥有解释权?

神宗又问:「爱卿如果执政,先做什么?」

「变风俗,立法度!」

这里的风俗,指的是社会风气,王安石的意思是,先要改变因循苟且、得过且过的社会风气,建立制度约束,提升行政效率。

神宗笑了,他和王安石,一个有心图强,一个志在变法,一个血气方刚,一个锐意革新,他们就像干柴遇到烈火——确认过眼神,就是彼此要找的人!

三、做大蛋糕,还是做好分配?

变法的理由足够充分,变法的设计师也挺靠谱,假如你是宋神宗,你先做什么?

先开会!

「现在国库空虚,官员们的赏赐都发不出,该怎么办呀? 」 皇帝正襟危坐,用锐利眼光扫过众人,想看清他们的表情。

司马光凛然出众,率先发言:「陛下,现在财政困窘,天灾连发,官员的奖金就不发了吧,领导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啊!」

王安石不以为然,抢白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应该是改革财政,增加收入。」

司马光似有所料:「呵呵,改革财政?还不就是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榨干百姓?」

王安石:「非也,完全可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你信不信?」

司马光则说:「不信,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公家既竭,不取诸民,将焉取之?」

听出差别了没有?

王安石的指导思想,是做大蛋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