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服饰里的冕服 究竟是什么服饰?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冕是哪代人的后裔 汉文化服饰里的冕服 究竟是什么服饰?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历史

汉文化服饰里的冕服 究竟是什么服饰?在中国有着怎样的历史

2024-06-10 2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咳咳,还是那句话;满清孝子,讨厌汉服的人。不想看可以不看,别在评论骂人歪曲历史。也不欢迎某些“懂哥”,既然比我了解可以不用看我的。别在评论逞能。就这样

这次来说说,汉文化服饰里的一件重要服饰。冕服。该服饰在中国汉家王朝那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服饰,甚至影响到了朝鲜。

所以本次将会说说两国的冕服发展历史。可能会很长,请耐心看完。

先说中国

冕服,最早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在《礼记·杂记上》记载:“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升服。”

周朝的冕服一共分有六套。这六套冕服的规格不同,对场合的穿着要求也不同。而冕服的等级高低是以旒的数量以及章的数量来确定的。同时冕服除了上述的各种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在冕服上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同时也有些不同的意义。这些图案被称为“章”,而绣“章”的行为就被称为“章纹”。

规格最高,最为隆重的冕服称为“大裘冕”,是周王用来祭祀“昊天上帝”,祭天时所穿着的冕服。其冕冠采用十二旒制,身着大裘。同时冕服都是玄衣纁裳,即上身黑色上衣,下身红色裳。大裘冕上衣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古书中所载的一种五色虫)六章纹,下裳绣以藻、火、粉米(即大米)、宗彝(祭祀用的酒器)、黻(黑、青两色相间的花纹)、黼(斧状花纹)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大裘冕是天子专用,诸侯不得被赏赐十二章服,也不得使用十二章服。 后代的冕服虽然与周代有不同之处,但在最高规格的冕服上还是与大裘冕形制相似。

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灭去礼学。因此在秦朝是没有冕服的,某些网上的那些秦朝吹,懂哥就要来骂我不懂历史,还什么《大秦帝国》不是出现了冕服吗?怎么到我嘴里就没有了。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中国秦朝以前,华夏君主是不能活人称帝的,只称王,死后入土,谥号才能叫“帝”。

为什么呢?秦朝以前华夏君主是认为,君权授命于天。昊天上帝等众神,是赐予了我权力。我是昊天上帝的臣子,所以商周时期中国君主一概不称帝,只称王。

关于这个比较复杂,本文只说服饰。有兴趣了解的。我推荐UP主幕阳TV的视频,哪儿就有解释中国上古时期的人文信仰,以及为什么商周时期中国君主不称帝的原因。

刘邦推翻秦朝统治,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恢复了冕服制度,

汉朝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成语“允耳不闻”,就是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汉朝冕服

到了唐朝,冕服制度有些继承隋朝(不全是)。

据记载: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裘,里,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纩充耳。大裘,缯表,黑羔表为缘,里,黑领、衤票、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皂领、青衤票、、裾、朱袜,赤舄。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黑组大双绶,黑质,黑、黄、赤、白、缥、绿为纯,以备天地四方之色。广一尺,长二丈四尺,五百首。纷广二寸四分,长六尺四寸,色如绶。又有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如大绶,而首半之,施三玉环。革带,以白皮为之。以属、绶、印章。ひ囊,亦曰革带,博三寸半,加金镂玉钩<角>。大带,以素为之,以朱为里,在腰及垂皆有裨、上以朱锦,贵正色也,下以绿锦,贱色也,博四寸。纽约,贵贱皆用青组,博三寸。黻以缯为之,随裳色。上广一尺,以象天数,下广二尺,以象地数,长三尺,朱质,画龙、火、山三章,以象三才,其颈五寸,两角有肩,广二寸,以属革带。朝服谓之华,冕服谓之。

唐朝皇帝的衮冕

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纷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自山、龙以下,每章一行为等,每行十二。衣、衤票、领,画以升龙,白纱中单,黻领、青衤票、、裾,绣龙、山、火三章,舄加金饰。

冕者,有事远主之服也。八旒,七章:华虫、火、宗彝三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

毳冕者,祭海岳之服也。七旒,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冕者,祭社稷飨先农之服也。六旒,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元冕者,蜡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也。五旒,裳刺黼一章。自衮冕以下,其制一也。簪导、剑、绶皆同。

大衮冕

宋朝时冕服发生了变化

衮冕:广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二纩,并贯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凤衔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亦谓之平天冠。

衮龙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以云朵,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红罗襦裙,綉五章,青褾、襈、裾。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素大带,朱里。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结。(绶带饰并同衮服)白罗中单。青罗袜带,红罗勒帛,鹿卢玉具剑,玉标首。镂白玉双佩,金饰,贯真珠。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舃,金钑花四神玉鼻。祭天地、宗庙,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则服之。

宋朝前期的冕服

这段记载是宋朝前期的冕服制度,宋仁宗赵祯在位时重新改了冕服制度

衮冕(亦谓之平天冠):天版阔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珠旒,珠旒外翠旒十二,碧凤衔之。天版顶上,织成龙鳞锦为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紫云白鹤锦为里。上面犀瓶、琥珀瓶各二十四个。天版四面缀金丝结网子,别有金丝结龙八条,钿以真珠、杂宝玉,花坠子、素坠子,下加紫云白鹤锦里。冠身并四天柱,织成龙鳞锦,红绫里。四柱饰以金轮等七宝,真玉碾成。分旒玉钩二枚。

天河、组带、款慢带以织造。纳言以玉制造。金稜上面稜道。二黈纩,并贯真珠。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衮服(衮龙服):青罗衣,八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青色),红罗襈绣造,云子、钿窠、真珠装缀。

宋朝仁宗时期的冕服复原图(来自微博扬眉剑舞)

红罗裙,绣出藻、粉米、黼、黻,周回花样绣出。红罗蔽膝,绣升龙二条。周回花样,云子绣造,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白罗中单,皁白制造。红罗襦裙,綉五章,青褾、襈、裾。配件: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素大带,朱里。金龙凤革带,带头金叶饰,梁带。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结。青罗袜带,红罗勒帛。鹿卢玉具剑,玉标首。镂白玉双佩,金饰,贯真珠。红袜,赤舃,金钑花四神玉鼻。祭天地、宗庙,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则服之。

蒙元时期蒙古大汗为了方便统治汉人,就假惺惺的没有废除冕服制度。虽说冕服等汉服在蒙元没有断代,但蒙古人的出发点是为了统治汉人,并不是热爱汉文化。还是不值得赞扬

朱元璋驱逐鞑虏,建立明朝后。重新制定冕服制度,明朝时期冕服制度基本遵从唐宋。

据记载:洪武元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钟山之阳大祀天地,于郊坛前方东侧放置金椅,金椅前又设冕服案,群臣跪请朱元璋即皇帝位,“扶拥至金椅上坐”,丞相李善长等人取冕服“加于圣躬”,然後排班行礼。

回到宫中,朱元璋仍穿冕服御奉天殿升座,百官再行礼称贺,又遣官册立皇后、皇太子,诏告天下,算是完成了古代的“开国大典”。朱元璋即位所穿冕服的具体形制没有留下记载,到十一月,朱元璋下诏“定乘舆(皇帝)以下冠服之制”,大明朝第一套正式的皇帝冕服由此诞生。

洪武时期的冕服服饰结构如下:【冕】冕版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玄表朱里,前後各十二旒,每旒五采玉珠十二,黈纩充耳,玉簪导,朱缨。【圭】长一尺二寸。【玄衣】六章,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纁裳(cháng)】六章,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蔽膝】红罗制作,绣龙、火、山三章。【腰带】革带,悬挂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大绶】六采,用黄、白、赤、玄、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袜舄】朱袜,赤舄。

洪武十六年七月更定冕服之制,主要修改了一些细节,如将纁裳改为黄裳、红罗蔽膝改为黄蔽膝,玄衣画六章改为织六章等。

洪武二十四年,对冠服制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其中就包括冕服。(看第二章洪武时期的图)那冕服的作用是干嘛的? 后世皇太子即位时,于行礼当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太子身穿孝服亲诣大行皇帝几筵前,祗告受命之後,更换冕服,在奉天殿前设置香案、酒果等物,行告天地礼,再到奉先殿谒告列祖列宗,仍具袞冕诣大行皇帝几筵前,行五拜三叩头礼,再诣母后面前,同样行五拜三叩头礼,这些活动结束後,才御奉天殿即位。永乐时期,朱棣又重新制定冕服制度。

据记载:永樂三年定

冕冠十有二旒。冠以皂紗為之。上覆曰綖。桐板為質衣之以綺。玄表朱裏。前圓後方。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 【 用周長】

前後各十有二旒。每旒各五采繅十有二就。貫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黃、黑相次。以玉衡維冠。玉簪貫紐。紐與冠武、並繫纓處。皆飾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纊充耳。

【 用黃玉】 繫以玄紞。承以白玉瑱、朱紘

玉圭、長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蓋周鎮圭之制。以黃綺約其下。別以袋韜之。金龍文

袞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龍、在肩。星辰、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袖。 【 每袖各三】

皆織成。本色領褾(袪去去改巽)裾。纁裳四章、織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後四幅。前後不相屬。共腰有襞積。本色綼裼

中單、以素紗為之。青領褾(袪去去改巽)裾、領織黻文十三。蔽膝、隨裳色、四章、織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緣有紃施於縫中。其上玉鉤二

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衝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瑑飾雲龍文、描金、自珩而下、繫組五、貫以玉珠、行則衝牙二滴、與璜相觸有聲。其上金鉤二。有二小綬、六采、以副之。六采、黃、白、赤、玄、縹、綠、纁質

大帶、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綠。紐約用素組

大綬、六采、黃、白、赤、玄、縹、綠、纁質。小綬三色同大綬、間施三玉環、龍文、皆織成

襪、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純、以黃飾舄首。

后面的明朝皇帝衣着的冕服都是用永乐时期。

但,兴献王朱厚熜即位后,与群臣展开了一场“大礼议之争”。由于朱厚熜是藩王即位,为了树立权威。朱厚熜找了各种理由更改礼乐制度,首先他就否定了洪武二十四年的冕服方案,又以明初冕服为参考,重新做了设计,成为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

嘉靖时期的冕服朱厚熜他孙子朱翊钧(万历皇帝)即位后,不知什么原因再次重新制定冕服制度。于是到了明末冕服就此定型了。

综上,中国的冕服发展史,从周朝一直延续到明朝。历史可谓悠久,但是汉家朝代里唯独秦朝是因灭去礼学,所以没有冕服。异族殖民时唯独满洲韃子,彻底废除冕服(不止冕服,所有汉服到了满清全部断代)。

以上就是中国冕服发展史的全部了。

说完华夏,下面就是属国朝鲜了。

李氏朝鲜的冕服历史也值得说说,在李氏朝鲜政权建立之前,高丽王氏政权(高丽国王都是姓王)就获得朱元璋的册封并赐冕服,1370年(明洪武三年)5月。明朝对王氏高丽政权进行了冕服颁赐:“太祖高皇帝赐冕服;圭九寸;冕,青珠,九旒;青衣,纁裳,九章;画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在衣, 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白纱中单, 黼领,青缘袖襕;蔽膝, 纁色, 绣火、山二章;革带, 金钩䚢;玉佩.;赤白缥绿四彩绶, 小绶二,间施金环;大带, 表里白罗红绿;白襪,赤履。奉祀朝觐之服也。” 此次赐服基本忠于洪武元年所创诸王衮冕服制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逼迫高丽国王退位,李成桂在寿昌宮即位,李氏政权建立,李成桂派使臣前往明朝希望得到大明皇帝的认可,朱元璋只是给属国赐名朝鲜然后没下文了。李成桂再次派使臣,希望大明皇帝,可以认可他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

可朱元璋这次就什么都没说,就好生招待使臣就没了。朱元璋认为李成桂就一个反贼,篡位夺权。谈什么合法,李成桂一生都没有被明朝册封。朱元璋驾崩后孙子朱允炆即位,1402(明建文二年)年明朝方对李氏朝鲜进行了首次赐服。未赐冕服期间,李氏朝鲜“因高丽之旧而用之耳”:《朝鲜实录》说,王氏高丽蒙赐的冠服至迟留存至朝鲜世宗代 ;同时,李氏朝鲜对胜朝所蒙锡远游冠服 “累次改造”的记载,亦可从侧面说明未赐服时,朝鲜因袭旧制,沿用前代衣冠;故而,冕服之制沿用洪武元年定制也应无虞。

朱允炆“惟《春秋》之义,远人能自近于中国则中国之”特赐朝鲜国王九章亲王衮冕;这也是明代对李氏朝鲜政权的首次正式赐服。此时明代冕服制度经过调整,亲、郡王服制进一步细化,以示有差,建文帝锡九章之服于朝鲜,则示恩笼络之意更深,故而敕书才会特意著明“朝鲜本郡王爵, 宜赐以五章或七章服 ”。但由于朱允炆在位时间短暂,又忙于对付藩王朱棣,所以没有册封成功。

1403年燕王朱棣“靖难”即位,改元永乐;同年10月赐朝鲜国王九章冕服。朝鲜《世宗实录·五礼》、《国朝五礼仪》等书皆以图文形式记载了此次赐予的衮冕形制。

到了以后朝鲜开始对冕服等服饰进行“国俗化”改制(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他们朝鲜自己的意愿来修改服饰,只要不僭越明朝才不管)《世宗实录·五礼》、《国朝五礼仪》皆言“永乐元年赐与之制”却与《大明会典》(万历修订本)的亲王冕服“永乐三年定”内容吻合。而《明太宗实录》永乐3年(1405年)10月记载;所谓“永乐三年制”实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所定帝后诸王冠服饰仪仗制度。

永乐时期赐朝鲜的冕服

《世宗实录·五礼》、《国朝五礼仪》所记载赐服,形制并不完全来自明代制度。朝鲜世宗命集贤殿儒臣“悉仿《杜氏通典》,旁采群书,兼用中朝《诸司职掌》洪武礼制,东国 《今古详定礼》等书,参酌损益”编纂“世宗五礼”;由于所依典籍来源较多,此时的冕服制度也并未完全遵从“永乐三年制”,对比可知,“世宗五礼”所述赐服仍以“上绘下绣 ”描述冕服章纹,较之此时明代制度中的“织成”则更为泥古。后因“章条浩繁,前后乖舛”;朝鲜世祖代“依世宗朝所定五礼仪,考古证今”详定礼典,历经三朝,终于成化十年(1474年,此时的朝鲜国王是成宗李娎xie)《国朝五礼仪》成书;此时距永乐元年相去七十年有余。

书中所载冕服章纹仍依“上绘下绣”,服色由青质改为玄色;冕冠“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綖板成“前俛后仰”形态,冕冠前低后高的记载既不见于明代礼制,又与明代冕冠实物不符,而冕冠的这种形态实则来自高丽毅宗代所定冕服服制 ;同时,形制其他部分也能看出受高丽时期冕服制度的诸多影响。因此得出结论,朝鲜的冕服都是沿用明初的。后面明朝册封也是如此(因为明朝皇帝的冕服统统都是用永乐时期的,后面嘉靖年间,明朝的冕服虽说改了,但朝鲜的没变)

朝鲜古画《释迦诞生图》里对朝鲜国王冕服的描绘。如果稍加推测,朝鲜国王的冕服或许就如图所描绘。

1644年甲申年,满洲东胡入关。华夏亡天下,朝鲜与明朝之间的冕服制度就此断代。赐服断代后。朝鲜肃宗李焞于1713年,对御衮冕进行厘正,以求与《大明会典》、《国朝五礼仪》礼制相符。

朝鲜英祖李昑于1743年改定冕服之制,儒臣“考《大明会典》衮衣之制, 长不掩裳”而时御冕服则“隐于玄衣之中”,英祖遂下教曰“更其制,杀其长, 以表上玄下纁之意”。不难发现,朝鲜所援服制为“嘉靖八年定”,嘉靖改制的玄衣“长不掩裳之六章 ”而英祖代的厘正仅“使裳之画黼, 表见于外” 。当然,前文所述朝鲜仁祖代冕服加佩革带及肃宗代的服制厘正都参考了嘉靖改定的冕服制度,但直至肃宗代朝鲜冕服的佩玉、后绶、蔽膝仍附于大带,并未如嘉靖改定的佩绶、蔽膝挂于革带之制;后绶也于1746年“禁纹令”颁行后由红花锦改为赤、青、玄、缥、绿(《尚方定例》记作大红、蓝、鸦青、玉色、深草绿)五色无纹乡织缎,其制已高于“永乐三年制”亲王冕服绶四彩的定例。

同时,1752年成书的《尚方定例》中冕服规例发现,朝鲜英祖代改冕冠玄紞为紫的;改青玉充耳为白玉,改青玉圭为白玉圭,并将玉衡细化为白玉梁(此三者王世子冕服仍以青玉为之);此外,朝鲜英祖代秩比明代郡王服制详定王世孙冕服制度 ,但其五章冕服又与明代郡王服制存在差异:朝鲜王世孙冕服玄色“藻一于衣左右肩”、“ 藻二、宗彝三、粉米三于左右袂端”,明代郡王则为青衣“粉米一在肩,其二并藻、宗彝各三在两袖”。

如果按照《尚方定例》来看的话,英祖李昑对冕服的改制有可能是这样子。这幅被毁坏的御真图不是英祖李昑,是朝鲜文祖李昊。关于被毁坏的原因是五十年代的时候,韩国釜山博物馆突发火灾才导致这样的。

虽说,经过肃宗、英祖两代国王的改制,但是冕服制度依旧沿用明朝的“永乐三年制”。

现存韩国国立博物馆,朝鲜高宗时期的冕服实物,还是沿用明制

可惜的是,1897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占领了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由此,朝鲜彻底论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期间,命令朝鲜王室不准祭拜明朝皇帝(虽说朝鲜是满清的属国,但是朝鲜深受华夷之辩的影响明面上对奴酋笑嘻嘻,但暗地里支持中国国内反清和举办各种祭拜明朝皇帝祭祀典礼。关于这段历史我写了两篇文章可以看看CV7711123、CV10055440),扶持朝鲜高宗李㷩(jiong)为傀儡的“大韩帝国伪政权”。

日本殖民期间,命令高宗重新编写礼仪制度,于是就编出了一部《大韩礼典》:“凡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大韩礼典》将革带、绶、蔽膝、佩玉分而述之,朝鲜经过多年的国俗改制到日占时期,佩玉、后绶及蔽膝仍以金钩的形式挂于大带之上,明显有别于“嘉靖八年定”冕服佩、绶、蔽膝系于革带。

“嘉靖八年定”佩玉佩带因袭自“永乐三年制”之规定,《大韩礼典》佩玉并无佩带,实则援自《三才图会》,但现实中仍以乡织锦衣缎为佩带。

朝鲜纯宗李坧(zhi)所衣着的冕服,注意看脖子上的方心曲领。是在日本的逼迫下胡乱加上的。中国冕服没有这样的。

嘉靖改制后冕冠綎板“长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但由大韩纯宗皇帝旧照可知,实际使用中的冕冠并未遵循的明嘉靖的定例,而是沿用李氏朝鲜自己改的“广八寸,长尺六寸”的冕冠成例;此外,纁裳隐于衣,也并未做到“不掩裳之六章”;冕服加戴方心曲领(戴方心曲领是朝鲜自己乱加的,中国冕服是没有这样的,除了衣着通天冠服才戴方心曲领),以上几点皆是遵循《国朝五礼仪》之定制。

总结:关于朝鲜冕服,虽然朝鲜自己进行“国俗化”改制,但形制方面依旧遵循故国大明“永乐三年制”的形制。可惜的是日本占领后虽然冕服还是遵循“永乐三年制”,但在服饰细节等方面已经脱离了明制。但日本占领前的那十几年朝鲜依旧思念大明,由此可见中国汉文化对这个小小半岛属国的影响有多深。

中国与朝鲜的冕服历史到此结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