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黔剧及其代表剧目的产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献礼剧是什么剧目 贵州文化老人丨黔剧及其代表剧目的产生

贵州文化老人丨黔剧及其代表剧目的产生

2024-07-05 2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贵州黔剧,作为新剧种在祖国戏曲百花苑中绽开,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五十年代初,贵州省各剧演出团体相继筹建和成立。除了京、川、评、越、豫等外省剧剧团外,1953年,黔西县一些爱好文琴的老艺人,借用别省大剧种的表演形式,率先将文琴搬上舞台,称之为“文琴戏”,并在1956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的“文琴戏团”。“文琴”源于“贵州弹词”,也叫“扬琴”,是曲艺的一种。它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长期流行于贵阳、遵义、安顺和黔西一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深受贵州各民族的欢迎。继黔西成立文琴戏团后,贵阳、遵义、安顺等地也开始成立了文琴剧团。1959年,全省文琴调演,省委及宣传部同意将“文琴戏”统称为“黔剧”。同时,抽调县、市文琴戏团的部分专业人才,组成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黔剧开始向较完善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唱腔以贵阳和黔西方言为主,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乐器伴奏还是以原来的扬琴为主,兼用二胡、月琴、琵琶、笛子、碰铃等。为了增强其表现能力,改进后的黔剧有时也加入了苏锣、马锣、笙、萧、唢呐以及大、小提琴等。演唱曲调除了保持文琴传统的“清板”“二板”“三板”“扬调”“二簧”“二流”“苦禀”七个主调外,有时,还运用了大调“寄生”“荡韵”“背工”“滩黄”,小调“满江红”“半边月”“浪淘沙”“平板”和过门曲牌“大八谱”等。同时,还选择了一些花灯、贵州梆子、侗歌、彝族山歌等民歌的优美典调融汇于黔剧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演唱风格。服饰、化妆及布景,更是别开生面:苗族的银妆及百褶裙,彝族的长披毡与头巾,侗族的开衫以及侗乡的鼓楼、榕树等等,都给黔剧增加了迷人的色彩,优美和谐、情趣盎然。

从黔剧表演内容来看,初期主要是改编和移植一些传统历史戏剧和一些匆匆创作的新戏和折子戏,都未能达到一定水平。黔剧能否走向全国,能否创作出好的戏剧作品来,是当时贵州黔剧面临的新课题。

1958年,贵州省将“侗戏调查组”初步整编的侗戏《珠郎娘美》作为民族戏代表,在云南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上献演,受到各方代表和专家的赞扬和肯定。回省后,有关领导指示,把该剧改编成汉族戏曲,并组成了较大规模的黔剧演员队伍和剧本改编创作小组,定名为《秦娘美》(下简称《秦》)。剧情根据原来的侗戏进行改编和创作,全剧以描写侗族姑娘娘美同青年农民朱郎为了争取爱情自由,不畏封建恶势及地主老财的迫害为主题。为了具有民族特色,创作人员多次深入榕江、从江等侗族生活地区,收集素材和体验民情风俗,终于完成了《秦》剧改编的创作任务。1959年国庆,黔剧《秦》开始在贵阳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同时也收到了很多好的建议。1960年,《秦》剧到京汇报演出,得到了叶剑英、罗瑞卿等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鼓励。《秦》剧以“三新”(新剧种、新剧目、新演员)的内容在京演出,一时名声大噪,很多艺术戏剧权威如田汉、郭沫若、梅兰芳、红线女、俞振飞、马少波、周信芳、盖叫天等纷纷祝贺赞扬贵州黔剧的演出成功。这无疑是对贵州黔剧事业最大的鞭策和鼓舞。

即后,黔剧演出团又巡回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演出。在上海演出时,与原上海海燕制片厂的孙瑜导演再次谈到请他帮助将《秦》剧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并由他担任该片导演,孙导欣然同意。同年9月,孙导亲到贵阳,与贵州专家一同将电影文学脚本完成。10月,黔剧电影《秦娘美》开机分镜头试拍。第二年二月,拍摄完毕。这样,第一部代表贵州的戏曲艺术影片终于诞生了,也让更多人了解黔剧、了解贵州。

《秦》剧的演出成功,标志着黔剧的成熟。为了让黔剧进一步发扬光大,继续深挖民间、民族素材,再创新的剧目。1962年,在一次戏曲工作会议上,决定将《历史剧拟目》书中的贵州故事《奢香》列为重点选题进行研究,并收集有关资料。《明史》记载:明洪武十七年,“霭翠死,妻奢香代袭。都督马烨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诸罗果怒,欲反。刘叔贞(同知)闻止之,为走诉京师。帝即召问,命淑贞归,招香,赐以绮纱。未几,奢香率所属来朝,诉马烨激变状,且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帝悦,赐香锦绮、珠翠、如意冠、金环、袭衣。而召烨还。罪之,香遂开偏桥,水车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

为了弄清这段史实及有关民族政策问题,曾参加过《秦》剧改编的剧作家俞百巍到彝族地区收集民间素材,并于11月去北京,向史学界王静如教授请教明朝初年的民族历史问题。

到京后,有关部门和专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并肯定了奢香的历史功绩。他们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这使作家俞百巍在京很快写出了初稿。为了尽快完成创作任务,增派了朱云鹏协助创作并担任导演。1963年上半年,第三稿终于完成。9月,开始了定名为《奢香夫人》黔剧的试排,王静如教授也从北京赶来协助排演。12月28日,黔剧《奢香夫人》正式在贵阳公演,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场场座无虚席。至此,黔剧已以她那独有的艺术魅力,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9年,中国唱片社将《秦娘美》录制成立体声磁带向全国和海内外发行;同年,黔剧《奢香夫人》在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黔剧,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艺术的天空中闪烁着光芒。

作者介绍:

俞菲,1952年生,原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史丛刊》《黔风》诗刊常务编辑,贵州省诗词协会理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