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结构多发残损的特征及防控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犀牛木头材质特征图片 古建筑木结构多发残损的特征及防控分析

古建筑木结构多发残损的特征及防控分析

2024-06-18 0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2 木构件的开裂

木材开裂与其含水率及木材本身的生物质材料特性有关,尤其是木材使用前如果未干燥至当地的平衡含水率,或者干燥方法不当使得木材内外存在一定的含水率梯度,使用后随着时间推移水分散失,木材将产生收缩开裂。一般来说,檩的开裂多从端头边缘位置开始;梁和枋经过了机械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应力得以释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开裂发生的概率。在原材料相同情况下,所加工的木构件越小,木材应力释放得越多,内外含水率梯度更容易均衡,开裂概率及程度越低。

从古建筑用木材开裂的树种统计结果(表1)来看,常用木材树种中容易产生开裂的有落叶松等,这是因为落叶松等木材的弦径干缩比较大(弦径干缩比>2.0),更容易产生干缩变形。同理,云杉等木材的弦径干缩比较小,因此相对于落叶松等木材不容易产生干缩变形 [14-15] 。此外,早晚材差异、密度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木材的开裂。

表1 古建筑木结构常用树种的分布及干缩性

2.2 大跨度的梁和枋是否存在断裂迹象应被关注

古建筑木梁和枋承受的荷载方向以竖向为主,当梁、枋界面尺寸较小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木梁、枋在竖向可能会产生过大变形,进而发生断裂,如图3所示。因此,对于大跨度梁、枋构件,若发现变形时,应测定其竖向挠度,并检测其受力点是否有断裂迹象。

图3 木构件的竖向变形及断裂

2.3 埋墙柱为腐朽残损多发区域

古建筑木结构的腐朽大多发生在埋墙柱(包括半露明柱和墙内暗柱),以北京某古建筑群木柱的勘察统计结果为例,中度以上腐朽的木柱中,埋墙柱占比超过了62.29%;重度腐朽的木柱中,埋墙柱占比超过了75.00%。这充分说明,埋墙柱是木结构古建筑中容易发生腐朽的木构件,应作为检测和监测的重点。对于此类位置木构件,因裸露空间较少难以进行木柱内部整体扫描;对具有一定裸露空间的,可以使用阻抗仪等刺入式探测手段,利用有限的裸露空间通过发散探测分析木材腐朽体量,如图4所示。

图4 埋墙柱及探测方法

不具备检测操作条件的埋墙柱,可尝试采取排气孔等开口探针刺探,必须要破开墙体进行勘察。木材腐朽是因为木材本身的生物质材料特性,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会出现材质的下降,其次木材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高分子组成的,这种材料是一些木腐菌和昆虫的营养物质,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危害生物便会加速繁殖,使木材发生腐朽,造成木结构损毁。一般来说,木构件易发生腐朽的位置多为潮湿和通风不良的区域,比如埋墙柱和隐蔽的漏雨区域,这是因为墙体中立柱或漏雨区域构件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形成了危害生物的繁殖条件。

2.4 檩构件隐蔽处易产生不易察觉的腐朽

檩构件隐蔽处指的是檩条与椽子望板交接处,大多数檩构件处于建筑高处,往往因位置关系不易于被勘察。檩构件隐蔽处产生腐朽是瓦面或者该位置结构松动等原因,导致雨水从屋顶渗入后首先进入椽子望板,然后接触到脊檩、金檩或正心檩等构件,长期交替的潮湿致使残损。如图5所示,腐朽的檩条上有漏雨痕迹。

图5 木构件的腐朽

判定檩构件隐蔽处是否存在腐朽:1)认真刺探每一根檩的隐蔽部位,确定其表面是否存在腐朽;2)观察是否存在雨水痕迹,当某处构件上存在雨水痕迹,该处区域内的构件均应详细刺探,以确定是否存在腐朽和其他残损。

2.5 木材虫害大多表现为陈旧性蛀孔

木材虫害是木结构古建筑的一大安全隐患,一般在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中很难发现活虫,而是由它们造成的木材危害状,常见的形式为陈旧性蛀孔及残留蛀屑,如图6所示。陈旧性蛀孔是指原有虫蛀,现在已没有活虫危害,这种情况在古建筑木结构中比较多见。蛀孔、蛀屑的存在往往为木材腐朽菌的滋生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木构件的腐朽和虫蛀多是伴生的。

图6 木构件蛀孔及蛀屑

从分类学角度来说,危害古建筑木结构的昆虫主要分为:蛀木甲虫(包括天牛、粉蠹、长蠹、窃蠹等)、白蚁和木蜂。若现场勘察发现活虫,进行虫体鉴定分析,并针对性防治即可。对于现场勘察未发现活虫,但具有明显危害状的构件,可以根据虫孔、虫道、蛀屑以及整体危害状的表现形式进行鉴定,如图7所示。一般来说,小虫孔多为粉蠹类等蠹虫危害所致,数量不多时,对木材使用影响不大。钻蛀大虫孔的蛀虫有天牛和木蜂,木蜂钻蛀直径可达1cm以上,两者的区分除虫孔和整体危害状外,对虫道和残留蛀屑进行显微观察和残体提取,可以更好地鉴别。白蚁是既不同于天牛和木蜂,也不同于蠹虫的另一类重要害虫,白蚁蛀入木材内部,喜好蛀食木材较柔软的部分,故木材被害成沟状、深缝状,严重时整个木材仅残存片状或条状。长期现场勘察发现,木材遭受害虫蛀蚀已严重损坏的,即使反复查勘也很难发现活虫。因此,木构件的危害状及现场木屑,成为鉴定害虫种类的重要依据。

图7 木构件危害状

木材害虫多是在建筑初建或修缮时,由于原木加工处理不当而被带入建筑中的,因使用木材未严格干燥且未进行防虫处理,害虫得以生长和繁殖。此外,古建筑室内布置隔断或布局改造时木质装饰材料使用不当,也可能带入木材害虫,这种情况亦不少见。有些虫害的发生也与建筑周围环境相关,如建筑物周围存在树木花草茂密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木蜂危害,白蚁多发地区易出现白蚁危害。

除常见害虫蛀蚀外,部分木构件上存在蝙蝠粪便、鸟类粪便等,如图8所示。这些残留不会严重影响木结构的安全,但会产生一定的表层腐朽。此外,部分木构件的连接区域也曾发现泥蜂巢,泥蜂不钻蛀木头,对木构件无危害。

图8 蝙蝠及泥蜂危害

3. 建 议

1)古建筑内使用任何木质材料均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干燥。

木材的干燥既可以减少木材开裂的发生,又可以灭杀可能潜藏在木材中的部分木材害虫。木构件的修缮、更换以及木质装修材料使用前,均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干燥,使其达到使用地区的平衡含水率。从材料源头上保证木结构不出现残损隐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古建筑上层构件部分区域设置温湿度监控。

在材料质量符合要求情况下,保证良好使用环境也尤为重要。对于非立柱构件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屋面没有雨水渗入,当难以避免雨水渗入时,应做好重点区域温湿度的监控,以确保及时察觉和处理隐患。监控木构件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及时发现引起环境湿度变化的雨水渗入点,对保护古建筑木结构至关重要。

3)古建筑木柱的处理将是研究的重点。

古建筑木柱的安全始终是建筑安全重中之重。对于露明柱可以采取柱础隔离其与地面的接触,而对于埋墙柱而言,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到墙体,在通风不良和潮湿的条件下,如何从材料、工艺等方式入手,防止或延缓埋墙柱腐朽的发生,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4)古建筑木结构的虫害防治应该防重于治。

古建筑木结构的虫害防治除主动防御外,还应结合区域特征进行预防保护,如出现天牛危害建筑应定期在木料表面进行药剂处理,避免天牛等成虫产卵,建筑物周围存在树木花草茂密的地方应警惕木蜂危害,而白蚁多发区域可以设置防护层或诱杀坑进行预防或预警。

5)古建筑木构件应逐步建立健康档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木构件由于生物质材料特性均会产生一定的残损,对所有木构件尤其是存在一定残损的木构件,进行残损信息数字化,同时对该构件进行相应的树种鉴定和木材强度测定,以此构建古建筑木构件残损及相关材质信息的数据档案,从而为科学研究和修缮设计提供快速的个体查询和信息提取渠道。这也是保护木结构古建筑及保存历史信息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略)

文章摘自:袁霄 陈勇平 郭文静《古建筑木结构多发残损的特征及防控分析》木材科学与技术第35卷第5期2021年9月

北京大学古建筑营造设计文化研修班-12月开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