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医教结合”支持特殊儿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特殊医院的特殊治疗有哪些项目 【回顾】“医教结合”支持特殊儿童

【回顾】“医教结合”支持特殊儿童

2024-07-07 0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为什么现在提“医教结合”?

从我们教育者的亲身经验来看,我们现在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的学校接受的特殊教育对象改变了,残障程度越来越重,自闭症、脑瘫、多种残障问题凸显,特教教师难以解决这些学生的难题,专业力量的不足需要医学力量的支持。沈市长从医生的经验也感觉到了“现行的基于医院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不符合先进的医疗模式,也不适合特殊教育的需要。”特殊儿童因本身体质欠佳更容易生病,天气不好或季节变换的时候,学生就不得不请假去医院治疗,有的特殊儿童例如脑瘫儿童常常需要较长期的康复治疗,还有的自闭症儿童也是常常奔走各地,大半学期甚至整学年休学。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儿童的康复治疗过程都在医院进行的工作模式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本来合二一体的康复治疗对象和特殊教育对象,即特殊儿童很难兼顾好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和教师各念各的经,康复治疗不能有效为教学服务。结果就出现有时学习的负担使康复治疗计划不能很好地执行和落实,有时康复的时间也使学习更难跟得上同班同学,这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融合教育遇到难以调和的现实矛盾之一。因此,沈市长号召我们学习借鉴美国残疾个体教育法案(IDEA)提出的,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之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认识到当前越发严重的特殊教育现实,我们和医生一起提高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质量,“医教结合”支持特殊儿童,更能实现真正、完全融合的教育理想。

第三,“医教结合”是什么?

虽然“医教结合”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为从特殊教育诞生以来,医学以及其他许多与特殊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逐步融合、交叉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目前我们的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门类独立存在,体系却越发封闭,医生很少甚至是完全参与其中,教育效果难以提升”。

其实这是有点中国特色的热点话题,放在全球特殊教育背景下,从医学干预角度讨论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并没有显著增加。因为在国外,正如沈市长提倡学习美国IDEA做法一样,一些国家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去年3月,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邀请美国麻省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一行组织“转衔与融合——转衔服务与全纳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交流时美国专家就专门介绍了波士顿地区全纳教育中心,在他们200人组成的全纳教育中心中有很多医生,医教结合对于特殊儿童是有用的。今年10月,我们与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智力障碍与发展障碍学术委员会、《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践成果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智力残疾康复委员会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出席,提到日本虽然没有专门的“医教结合”说法,但整个支持体系中有着医学资源、器具的介入,帮助很严重的特殊儿童就学。

不仅仅国外,我们国内也一直存在医学干预,例如中医针灸、聋教育的助听器手术等,但之前的还是医学和教育学相分离,只有医学干预模式,而最近的医教结合是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的新体系的建立,是生态模式。例如许家成教授提到重庆建一个以融合为导向的向阳儿童发展中心,最先去寻求的资源是医生资源。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部分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出了《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启动了由教育行政部分组织、各类专家介入、基层学校参与的“医教结合”实验,全国首批18所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开始积极推进“医教结合”试点。200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全国400多个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中唯一的特殊教育项目。该项目采取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跨部门合作,市教研、装备、远程教育、特教资源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因此,不难发现,“医教结合”正是沈市长在工作会议中提到的,“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人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残疾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认识并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和医生一起评估后教学设计与康复教育,“医教结合”支持特殊儿童,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第四,“医教结合”做什么?

沈市长在文章中提到了几点:

“第一,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其中对我们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有指导意义的是“通过继续教育,对在职在岗的特教教师进行相关医学课程的培训”。2011年下半年,我们进行了“长宁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专题调研,对区域内四所特教学校161名特教教师调查研究,得到了区域、学校和教师各层面的医教结合培训需求。通过调研,觉得医教结合在职培训应拓宽区域医教结合培训覆盖面、丰富学校医教结合培训多样化和提高教师医教结合培训针对性,从而满足特殊教师医教结合培训的需求。于是,我们2011年底邀请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吴虹副主任医师分别前往长宁初职、虹古三幼和长宁辅读学校与老师们进行医教结合深度访谈。三所学校老师反映基于自身需求的医教结合深度访谈效果很好,希望医生多来指导,以后对家长也进行相应指导,实现家、校、医共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2012年3月,我们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章依文主任医生围绕《探索特殊需求儿童的医教结合》对全区特殊教育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教师们认真学习医学知识,讲座后还纷纷询问相关问题。

“第二,建立医教结合的工作制度,并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有特教教师、医生和残疾人服务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组成的跨专业入学评估机制;二是建立特教教师、医生和家长参与的特殊教育会商机制,沟通协商是否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育对象的个体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特殊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等方面的意见;三是建立医生定期参与教学的机制和定期评估教学效果的机制,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这些对我们的工作都有着指导意义。我们从2011年10月开始,为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与长宁区三所特殊教育学校(包括长宁区辅读学校、长宁区虹古路第三幼儿园、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搭建平台,具体开展长宁区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导航项目,形成了项目工作组,定期开展专项工作会议,及时了解特殊儿童需要和服务反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讨论分析,进而总结提高,现已达成“做好事、做实事;做精品、做成果;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的医教结合共识。

“第三,建立若干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治疗中心。”我们中心的一些康复设施设备都是符合卫生许可要求和医疗康复机构标准的,由合格的康复师参与的康复与教学结合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的,其集中体现在我们申报的《特教学校实现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的实证研究》成功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此课题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特教研究所,以及区域特殊教育与医学的专业研究力量,开展大规模的特教学校医教结合实践现状的调研,了解特教学校医教结合的实践方式,总结医教资源整合的经验,实证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的可行性;选择上海市某区特教学校进一步进行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实证研究,探索特教学校实施“医教结合”的新路径。

通过以上和将来更多的做法,我们向医生学习、和医生一起研究特殊教育问题,“医教结合”支持特殊儿童,最终实现提高其生活品质。

总之,通过深入全面学习沈市长的《我为什么提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理念》,从理论到实践认识了“为什么提‘医教结合’”,“为什么现在提‘医教结合’”、“‘医教结合’是什么”和“‘医教结合’做什么”四个相关命题,我们相信和医生一起建构特殊儿童的支持体系,特殊教育的明天将更美好!

夏峰

2012.11.15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