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曾批准公布肯尼迪遇刺档案,《十一月的面孔》记录肯尼迪葬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特朗普在白宫吗是真的吗知乎 特朗普曾批准公布肯尼迪遇刺档案,《十一月的面孔》记录肯尼迪葬礼

特朗普曾批准公布肯尼迪遇刺档案,《十一月的面孔》记录肯尼迪葬礼

2024-07-17 12: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就在今天,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竞选集会发表演讲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遭到枪手袭击,子弹擦过他的右耳,造成耳部出血,他幸运的躲过一劫。在美国历史上,共有9位美国总统曾遭遇暗杀,其中4名丧生。最著名的一位被暗杀的总统是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最为神奇的是2017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美国国家档案与记录管理局对公众公开2800份关于肯尼迪遇刺的秘密档案,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巧合。

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被暗杀的总统,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约翰·肯尼迪被刺时是在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这种公开场合下的刺杀极具戏剧性和冲击力。另一方面,当时,电视媒体已经兴起,约翰·肯尼迪遇刺场景被‍‍‍‍全球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和追踪(就像今天刷爆社交媒体的特朗普那张图片一样),使得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还有一个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肯尼迪遇刺的阴谋论层出不穷,涉及美国政界、军界、情报机构等多个层面,这些阴谋论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复杂性和神秘感。‍‍‍‍

而在众多关于约翰·肯尼迪的影像资料中,有一部纪录片是最特别的,这部名为《十一月的面孔》的纪录片,是由知名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德鲁用“直接电影”的观念拍摄美国总统肯尼迪葬礼的那一幕。而在《十一月的面孔》之前,罗伯特·德鲁创作的《初选》(拍摄对象之一也为约翰·肯尼迪),也被称为历史上第一部直接电影作品。

以下为《十一月的面孔》的影评:

《十一月的面孔》:脸上的“直接”历史

作者:五行缺水

编辑:张劳动‍‍

历史由谁来书写?历史该用什么记录?这似乎是历史学一个永久争论的话题,不管是书写还是记录,或者都可能远离历史现场,甚至会偏离历史真相,但是,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德鲁却用“直接电影”的方式,试图为历史寻找一种影像化的记录方式。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是以罗伯特·德鲁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一种电影主张,他们认为,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也就是说,摄像机以及后面的拍摄者只是记录发生的过程,他只是带着一双眼睛看见,并保留最原始的影像资料,而这种看见和保留直接切入现场,并成为真正历史的一个部分。

《十一月的面孔》是用“直接电影”的观念拍摄美国总统肯尼迪葬礼的那一幕。

19863年11月22日,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肯尼迪在参加完一次竞选活动来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当肯尼迪的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突然听到“砰!砰!”两声枪响,随后又是数声,与前两声夹杂在一起,随着枪声先后响起,只见肯尼迪的身体随之猛地向后倒去,倒在了杰奎琳的膝上,从此告别了人世。

在刺杀事件后的星期日,也就是11月25日,葬礼举行,作为葬礼的记录者,罗伯特·德鲁用这12分钟的时间再现了这令人悲痛的时刻,再现了那些十一月沉浸在悲痛中的面孔。

秋天的枯枝掉在地上,阴冷的雨从天空落下,降半的国旗在风中飘动,这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哀婉肃穆的氛围,肯尼迪的遗体在白宫东大厅放置了24小时之后,被美国国旗覆盖的灵柩被送到了国会大厦以供宫中悼念。

那天,前来向肯尼迪致以最后敬意的人超过25万人,在黑色的海洋里,近景的镜头里都是那些怀着哀伤和悲痛情绪的面孔。他们是男人,是女人,是老人,是孩子,是白人,是黑人,人们轻轻擦拭着脸上的泪水,或者低头陷入沉思,或者流露出悲伤的眼神,一个孩子靠在父亲身上,而父亲轻轻抚摸孩子的头。

肯尼迪的妻子杰奎琳戴着黑纱,她第一个走到灵柩前,俯下身去鲜上一朵花,然后慢慢转身,缓缓回到自己原先站立的位置——当肯尼迪遇刺的时候,杰奎琳就坐在他的身边,而肯尼迪最后就是在她的怀里死去。从她的目光中能够读出内心的那种悲痛,而那些参加葬礼的人在她之后也依次来到灵柩前,向肯尼迪表达最后的爱思。

从白宫东大厅到圣马修斯大教堂,再到阿灵顿国家公墓,在葬礼的不同场景里,都是那些人群,据统计,当天从早上一直到深夜,成千上万的公众前来悼念。而这些悼念的人在罗伯特·德鲁的镜头下成为那个历史时刻永久的“面孔”,他们是现场的亲历者,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悲伤表情成为历史永远的面孔。

罗伯特·德鲁的直接电影去除了摄像机后面的主观介入,在不干涉、不影响的指导下记录历史,它的意义当然是书写一种客观的历史,但是无论如何,在镜头的拍摄角度和拍摄对象的选择上,也一定是掺入了主观情绪,甚至在最后被剪辑成一部“直接电影”的时候,也一定是一种创作的结果,《十一月的面孔》在最大程度上还原里现场,或者说,主观是为客观创造条件,是为真实选择角度,一切的意义就是创作者的“退出”以及隐藏,让镜头说话,让历史的面孔说话。

《十一月的面孔》在大历史框架上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场记录的意义,那些面孔的哀伤和悲痛,一方面是对于肯尼迪总统逝世的哀悼,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些面孔里隐含着对于刺杀事件未明真相的一种复杂情绪。

“到底是谁杀死了肯尼迪?”这个问题不仅是美国历史提出的疑问,也是每一个公众在内心里的发问。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肯尼迪遇刺在今天也在未明的真相里。

1963年11月22日,当枪声响起之后的数小时后,一个名叫李·奥斯瓦尔德的人被警方抓获,警方初步认定为刺杀总统的嫌疑犯;但此人仅两天后亦被枪杀,使案情趋于复杂化。林登·约翰逊宣誓就任总统后下令组成以最高法院院长沃伦为首的调查组。一年后,调查组提交那的那份著名的《沃伦报告》,认为整个事件全是李·奥斯瓦尔德一人作案。

这似乎只是官方的盖棺定论,但是大多数国民却并不全部相信,很多人宁可相信各种阴谋论,他们认为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达拉斯保守派势力、时任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古巴流亡人士、黑手党等相关,这些诸多版本的“阴谋论”经久不衰,使得这一事件仍迷雾重重。而就在前不久,当超过3100份遇刺案相关档案的预定解密期限已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开了其中2800份。

据称,此次获准公开的档案里,主要展现了当年联邦调查局如何殚精竭虑在全世界范围追查哪怕飘渺的一丝线索,也涉及肯尼迪政府的众多秘密行动,包括密谋推翻古巴革命政府的计划,解密档案还记录了1962年9月14日一场由总统肯尼迪和他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及一众白宫高级幕僚参加的闭门会议。但相关人士认为这些档案对于真正解密肯尼遇刺案并不会有实质性进展。

也就是说,那段在枪声中响起的流血案件很可能在美国历史中会成为永远的悬案,在阴谋论笼罩的猜测中迷雾重重,但是历史或者并不是揭开所有的真相,当那些“十一月的面孔”被真实记录下来,他们的哀伤和悲痛,他们的表情和目光,他们在那一个时刻的所有,都直接呈现在1963年11月25日的文本中,成为和迷案无关的“另一种历史”。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