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县夏茂,邂逅一场传承了800年的民俗盛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物丰民阜的读音 走进沙县夏茂,邂逅一场传承了800年的民俗盛宴

走进沙县夏茂,邂逅一场传承了800年的民俗盛宴

2023-06-18 06: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游春牛所用的春牛是纸扎品,先用竹条、竹篾扎成牛的骨架,再糊上油纸,涂上颜色。颜色必须与当年黄历(皇历)上所印“春牛图”一样,如果当年黄历画上的牛是‘白头牛’,为‘孝牛’,则不游。

纸扎牛的形状、尺寸均有定制:牛高四尺,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身八尺,代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牛尾一尺二寸,代表一年中十二个月,当年若有闰月则改为一尺三寸;

纸扎牛嘴型须严格按照当年黄历上的“春牛图”标示,如是“张嘴牛”,则要在牛嘴里塞入芦苇或青草;牛尾朝向也有规矩,阳年牛尾左摆,阴年牛尾右摆;牛的前腿后、后腿前分别架设一根彩纸包裹的横杆,供人抬举。以上规则,须向扎纸师傅一一交代,不可违规。

“游春牛”始发地为夏茂镇文昌宫。首先要举行隆重的接春神、祭春牛仪式。之后,“游春牛”正式开始。

出行队伍按序排列:两面清道锣开道引路,灯鼓队紧随其后,灯鼓正面写着“沙县茂溪洪氏”六个大字,后面书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

灯鼓之后是三对四方型灯柱,三对灯柱正面的对联联语为“物丰民阜贺新春,国泰民安庆佳节”、“春种一粒谷,秋收一担粮”、“愧彼惰农空食粟,怜其劳力勿加鞭”,左、右及后面则为“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之类的吉祥语;

灯柱之后是“呜啦呜啦”响个不停的两把唢呐;唢呐之后是由三对青壮年扛抬的三架大盛,首架是“五谷真仙”神像,二架是米谷和果蔬,三架是鸡鸭鱼肉和白粿等供品;

之后,牛头上扎一朵红绸花或牛角上系一红布的春牛隆重出场“春牛”由一扮相滑稽的牧童牵引,由四人抬举前行;春牛之后,是身着宋代服饰的一户四口之家,男主人扛着犁耙,女主人手提水壶,男孩挑着一担牛草,女孩提着盖有白毛巾的食篮,其间还有男扮女装的阿婆穿行在队列中,做出种种诙谐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最后面的是锣鼓队。

春牛所经过之处,家家户户焚香点烛,燃放烟花爆竹。春牛穿行镇上的大街小巷后,返回到文昌宫前。一番祷告之后,纸扎春牛被点燃,化为灰烬。至此,活动结束。

游春牛的习俗,一和迎春、接春有关,一和跟耕牛有关。“东风解冻,阳气生发。百草回芽,蜇虫始振。柳色早黄,水文新绿,鱼陟负冰。咬春通气,夜卧早起。”立春日乃“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是农业大国,春的劳作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礼记》《左传》有载),所以人们对春神倍加敬仰。耕牛是广大农村千百年来农田耕作不可缺少的劳力。

夏茂人自古以来爱护耕牛如爱子。每年农忙时节,夏茂农民都要给耕牛喂白粿,牛吃了白粿身体强壮,耕田时干劲就大了。夏茂有吃牛肉的习惯,但在夏茂溪北桥头阁东侧有一块明嘉靖年间立的“禁宰耕牛碑”,明文规定:凡是能耕作的强壮水牛一律不准宰杀。

(图片来源网络 )

关于立春祭牛的活动古已有之。最早见诸史书中关于“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的记载。宋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立春》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京都风俗志》亦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

旧《沙县志》记载:立春日,县衙在衙门前广场泥土塑一头春牛和一个芒神,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祭典结束后将泥塑春牛打成碎片,四乡八保的农民和商贩蜂拥而上,争抢春牛碎片,据说将春牛碎片放到灶上或牛棚,可以保一年平安、六畜兴旺。

(图片来源网络 )

据传,夏茂镇洪氏“游春牛”习俗自宋代传入沙县,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西饶州府鄱阳(今波阳县)人洪茂以南剑(今南平市)少府职入闽,后转任沙县县尉,洪茂逝世后,其子洪源从沙县城关移居夏茂水南开基,后又迁至水北七姑台。“游春牛”便是洪氏入闽始祖从赣南带到夏茂的。

夏茂镇洪氏“游春牛”与传统的“打春牛”有诸多差异。一是泥牛改为纸扎之牛,二是游后焚烧,三是仅在“双春”之年举行,且黄历上的“春牛”为“孝牛”即牛头呈白色时不举行活动。

来源:沙县广播电视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