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牛肉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牛里脊和菲力牛排 世界牛肉指南

世界牛肉指南

2024-05-31 0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牛排不止一种模样

菲力牛排被广泛的认为是最嫩的牛肉切块,当然价格也是昂贵的。在牛排餐厅的菜单上十分受食客欢迎。

© The Spruce Eats / Victoria Heydt

菲力,Filet Mignon这个名字来源于法语,Filet意为厚而无骨的切块,Mignon意为精致。

但Filet Mignon这个词实际最早出现于1906年,在“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的集子《四百万》中。

美国更是把每年的8月13日定为菲力牛排节National Filet Mignon Day.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牛排,「My Steak Book」带你一篇文章读懂菲力牛排。

什么是菲力牛排 | 来源 | 如何挑选 | 口感与味道 | 如何烹饪

什么是菲力牛排

 

菲力牛排在香港/台湾还有个小别称叫免翁牛扒,英文名Filet Mignon/Tenderloin Steak /Fillet Steak.

© Omaha Steak

这块牛排来自牛里脊/牛柳。

 

牛里脊肉只占整头牛的2-3%,紧贴于肋骨和脊柱的内侧。整条牛里脊外侧包括筋膜和易碎的脂肪,用作牛排时,通常去除,也就是精修。

粗修里脊&精修里脊

菲力牛排肌肉纤维细腻,中间无明显肉筋穿过,除了和牛有轻微的大理石花纹沉积,其他切块几乎无均匀的肌间脂肪。

© Waves Pacific

安格斯菲力&和牛菲力

菲力牛排的口感与味道 

总的来说,菲力牛排很嫩,但牛肉味不明显。 作为最嫩的牛排,说在口中融化有些夸张,但柔嫩度绝对有惊喜。牛排处于运动量较少区域,肌肉纤维细,无结缔组织,肌肉结构单一,生产出来的肉口感柔软、细腻;

在味道上更温和,没有太多牛肉风味。

© JACK'S CREEK

相比其他热门牛排,菲力牛排的肌间脂肪较少,我们也称为大理石花纹。大理石花纹可以给牛排增添汁水和风味,如果想体验菲力的丰富性,和牛菲力可作为选择。 

© Fine&Wild A5神户牛菲力&A5日本和牛菲力

如何烹饪菲力牛排 

菲力牛排烹饪方法比较多,煎、明火烤、电烤、烟熏、低温慢煮等等都可以,控制得好温度和时间,就可以获得嫩度适宜、汁水丰富的牛排。 

因为没有太多内部脂肪,世界牛肉指南建议菲力牛排三~五分熟,熟度太高,肉质容易干柴;如果是和牛,有肌间脂肪融化其中,熟度可适当升高。

© Krissy三分熟菲力牛排

-

同样由于脂肪含量低,味道过于温和,需要配合调味料来展现其风味。可以选择提前腌制或者配合酱汁食用。 

最简单是配合粗盐与现磨黑胡椒,但实际上,菲力牛排通常会搭配复合佐料或调味料,比如奶油乳酪芥末酱、红酒蘑菇酱汁等等,或者将培根包在菲力侧面,煎制时会给牛排添加烟熏风味,同时也不会使牛排变干。

奶油乳酪芥末酱&红酒&蘑菇酱汁

另外,无骨、无脂肪的菲力牛排不适合做干式熟成。 

菲力牛排烹饪要点

▪ 在烹饪时,尽量保证厚度一致。 

▪ 在烹饪前40分钟将牛排从冰箱中取出,使其达到室温,这将使烹饪熟度更加均匀。 

▪ 不要切肉检查熟度,这会使珍贵的汁水流失。 

▪ 确认熟度时,使用厨房温度计,触摸按压只适合经验老道的煮夫。

▪ 在到达想要的熟度温度之前,将牛排从热源上移开。醒肉时,温度还会有所上升。 

▪ 不要熟度太高,这会使肉变干。

▪ 记得醒肉,静置时可以使汁水重新分布在牛排上。 

▪ 可以先尝试下原味,但配合酱汁绝对更好吃。 

菲力牛排在餐厅价格较高,但如果买整条里脊肉回家制作就便宜的多。在挑选菲力牛排时,要注意肉应该具有弹性,包装袋内不应该有太多肌红蛋白混合液体(也就是大家常常说的血水)。如果单独购买菲力牛排,尽量选择接近3cm厚,这样烹饪起来熟度更好掌控。 

菲力牛排的营养和其他大多数牛肉都一样,但脂肪相对较低,适合老人、小孩和减脂人群。

- End -

TEXT&PHOTO:張小得Cora/世界牛肉指南

DESIGN:張小得Cora/世界牛肉指南

CONTACT US | 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文章首发于世界牛肉指南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世界牛肉指南

WORLD BEEF GUIDE

世界牛肉指南是致力深耕、报道全球牛肉文化、科普、美食的独立媒体。

我们以“让你吃到更好吃的牛肉”为目的,聆听全球生产商、专家、厨师、美食家意见,交流探讨,为全球食客提供有观点、有深度、有温度的牛肉鉴别、购买、品味等专业知识。

欢迎来公众号找我玩:世界牛肉指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