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人李俍民和他最喜爱的《牛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牛虻小说图片 我的爱人李俍民和他最喜爱的《牛虻》

我的爱人李俍民和他最喜爱的《牛虻》

2024-05-01 0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17岁那年,我进北大读书,认识了郭世英。我在他床上看到《牛虻》,一看就放不下了。

——周国平

如果你能写出一部《牛虻》,底下可以什么也不写。

——王蒙

我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

——史铁生

李俍民和他最喜爱的译作《牛虻》

董荷英

《牛虻》中译本自1953年初版以来,迄今已有四十余年,印数达二百多万册。现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将《牛虻》重排再版,以使其更完善,如果俍民仍健在,一定会感到非常高兴与欣慰,可惜他已于1991年离开了人世。

我认识俍民,是因为既是同乡,又是小学同学。中学时,他在宁波读书,我在上海求学。七七抗战爆发,我们在家乡重逢。当时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我们在家乡也一起投入了这项运动。数月后,又一个学期开始,我们各回原地就读。从此我们就经常通信,经过十余年的友谊与深切了解,我们在上海解放前夕才结了婚。

年轻时的李俍民 和董荷 英

俍民为人谦和热忱,有正义感,嫉恶如仇。他自幼爱读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水浒传》等英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增广。他的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他一面在 校主编《效实学生》,一面又写些形势评论文章,发表在《浙江潮》等刊物上,他还写过《变了》等长诗,并参加通俗抗日话剧《精忠报国》等的编、导、演工作。 1941年他因心脏病发,在上海疗养,利用时机开始自学俄文,后来因不堪忍受日寇的暴虐,待病稍好即奔赴苏皖边区抗大四分校学习,毕业后在淮宝中学教书。 抗战胜利后,他再次来沪诊治心脏病并进沪江大学攻读英语,同时继续进修俄文。

李俍民 和他最喜爱的 《牛虻 》

俍民经常阅读各种外国文学作品。第一次引起他对《牛虻》注意的书,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书中所叙述的关于“牛虻”的一切只是几个片段,但却引起他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他决心要找到这本书。

由于他对《牛虻》一书的穷索不舍,终于使他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他先是读到两种版本的《牛虻》俄译本,接着又有一个偶然的幸运在一家旧书店里淘到《牛虻》的英文原版。

经过对这三个版本《牛虻》的多次反复阅读理解,他深为此书的情节所激动和震撼,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对革命者来说,它起着鼓舞与激励的作用。于是他决定着手翻译,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牛虻》中译本问世后,果然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从1953年到1959年就发行了近百万册。十年浩劫中,《牛虻》当然成为被批判与禁锢的对象,但它竟如书中的主人公一样顽强异常,以没有封面封底、缺页、卷角、纸面发黄的面貌,在读者间悄悄地你争我夺地流传着。

1953年版本封面和1959年版本封面

1978年版本封面和1995年版本封面

《牛虻》鼓舞与激励着许许多多处于压抑困苦与濒临绝境中的人们,奋起他们的斗志,使他们勇敢地忍受与承担种种的考验。由此可见,一本好书,其作用往往可以影响到几代人。我觉得《牛虻》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近 十几年,《牛虻》又发行了一百多万册,足见它的强大生命力。

董荷英写给《牛虻》第三版的责编杜惠玲的信。信中提及的删节部分已恢复,“后记”即《李俍民和他最喜爱的译作〈牛虻〉》一文。

俍民一生所追求的是铁的人物、血的战斗、慷慨悲歌的革命英雄主义。在他四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前后共译了《牛虻》《斯巴达克思》《白奴》《红酋罗伯》等六十余部作品。《牛虻》是他最喜爱的一部译作,他将永远与《牛虻》同在,与广大读者同在。

1994年8月

在浩如瀚海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为什么偏偏要翻译《牛虻》这样一部小说,把它呈现给我国的青年读者呢?这要从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谈起……我热爱这部书……但同时在这部小说中却有一个问题使我无法获得解答,这就是牛虻问题。在书中,丽达把保尔称做“牛虻同志”。从书中另一些情节看来,这部描写英雄人物牛虻的小说显然对保尔(其实也是对作者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如果能让我也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地看到它并把它翻译给读者,那该多好!?

——李俍民

《牛虻》

艾·丽·伏尼契/著

李俍民/译

【内容简介】

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受忏悔神父的诱骗而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误解,于是佯装投河自尽……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积极投身推翻异族统治的斗争,用“牛虻”的笔名发表文章,揭露、讽刺教会的反动本质和欺骗行为,期间和曾经爱恋的人不期而遇……在一次偷运军火准备起义的行动中,牛虻被捕,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实为自己生父的神父的劝降,最后选择英勇就义。

《牛虻》(纪念版)新增了这本书登录中国70年来的出版历程,包括作者伏尼契与时任出版社领导的通信、译者李俍民与责任编辑的交流、著名电影艺术家倪震为《牛虻》画插图的回忆,以及沈昌文、史铁生、韦君宜等文化名人的评论和读者来信等,堪称一部由作者、译者、编者、读者共同书写的《牛虻》在中国的70周年出版史。

【作者简介】

艾·丽·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到1889年在俄国彼得堡工作时曾跟俄国革命团体有过接触,回英国后曾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导师恩格斯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相识,并深受当时流亡伦敦的俄国作家赫尔岑和克拉普钦斯基的影响。身处欧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中心的伏尼契于是吸收了先进的政治思想营养,成功塑造了“牛虻”这一体现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其代表作《牛虻》在苏联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和话剧、歌剧等。

【译者简介】

李俍民(1919-1991),曾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市政协委员,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及翻译员,以侧重翻译革命英烈小说著称,译有《牛虻》《斯巴达克思》《白奴》《红酋罗伯》等六十余部作品。《牛虻》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尤为喜爱的一部小说。他生前一直呼吁不要删节所谓的宗教气氛过浓和与主要情节无关的烦琐描写,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本纪念版不仅恢复了删节内容,也收录了他对删节的“抗议书”。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