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牛河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庙 “源”起牛河梁

“源”起牛河梁

2024-07-12 06: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他考古队员在郭大顺、孙守道带领下继续在牛河梁周边山岗寻找新的遗址。考古队员漫山遍野调查了几天,虽然有新的遗址点被发现,但没有预期的收获与惊喜,大家明显露出疲态与沮丧。

时间已经进入10月中旬,牛河梁森林上空偶尔传来几声雁叫,这里是天鹅迁徙路线,如果运气好,仰望天空,还可以看见列队的白天鹅优雅地向南翩翩而去。草地上一簇簇野菊花开得浪漫而诗意,像是送给秋天的爱的信物。此时最活跃的小动物是松鼠,他们鼓着两腮,一趟趟往返于松树下与“藏宝地”,大量采集储藏着过冬的食物——成熟的松塔。

又是忙碌的一天。天色将晚,大家收拾东西准备返回驻地。参加考古调查的富山公社文化站站长赵文彦走到附近一条冲沟内小解,突然发现冲沟的表土露出一块类似人耳朵的陶土块。方便完,赵文彦用手抠出陶土块,飞也似的往回跑,一边跑一边扬着手里的陶土块喊:“郭队长、孙队长,耳朵!耳朵!”

正在准备收工的考古队员没明白赵文彦口中的“耳朵”是什么意思,愣愣地你瞅我我瞅你。

郭大顺、孙守道大步迎上去。

郭大顺接过赵文彦手里的陶土块,只看一眼,满眼放光地说:“老赵,你又立功了!”

赵文彦领着大家来到刚才的方便处——欺天林场大杖子工区林带内北山冲沟。考古队员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冲到这条冲沟,俯下身来,仔细搜寻,很快,又发现泥塑人像的鼻、乳房和四肢等残块。

郭大顺和孙守道马上对四周进行勘察,并根据泥塑人像残件作出初步判断:这些人像是神像,而神像之所在,肯定是祭祀地点。

这里能是祭坛?还是神庙?

考古队员们满怀期待回到驻地。这一夜,大家睡得都不很安稳,他们心中都在惦记牛河梁那个冲沟。

华夏第一庙

第二天,天刚放亮,大家就都起床了。草草吃碗面条,考古队就出发了。这时候,太阳刚刚跃上牛河梁松林的树梢,鸟儿们也才起床,叽叽喳喳唱着晨曲恋歌。

考古队员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试掘工作中。郭大顺根据昨天傍晚的勘察,给考古队员指出试掘的具体地点、范围,并提示大家要小心谨慎,手中活要细。孙守道默默不语,两眼紧盯着考古队员铲土的铲子,生怕错过什么。

出人意料的是,仅揭去冲沟东部山坡0.25-0.5米厚的表土,一座迷宫一样的神庙遗址建筑轮廓逐渐显露出来。考古队继续扩大试掘范围,神庙建筑整体布局全然清晰地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

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部,海拔为671.3米,向南与猪首山遥遥相对。这里地势高,坐北朝南,无形中给人一种仰视膜拜、庄严神秘的氛围。

庙址所在地点处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分布的中心位置。庙址位于“平台”南侧18米的平缓坡地上。庙址方向为南北向,北偏东20°。平面布局分为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在北,为主体建筑;单室在南,为附属建筑,间隔2.65米,约在一中轴线上。多室为南北长、东西短、多室连为一体的结构,可分出中室、北室、东室、西室和南3室,总体南北长18米,东西最宽9米,最窄2米。其中西室已于20世纪60年代挖林区排水沟时被破坏。经试掘得知,中室与其它各室都有通道相连。南单室建筑址位于北多室南部2.65米处,遗址地穴横长6米,最宽2.65米。神庙址总面积约75平方米。

神庙墙壁上彩绘有几何形壁画,可以想见,5000多年前这座神庙的富丽堂皇。

出于考古专业习惯,郭大顺对待考古中的发现一般都很冷静,很少喜形于色。但这一次不同,这位考古专家,面对神庙的出土,还是难掩激动地喊出:“今天是值得庆贺的日子,晚上多做几样菜,我请大家喝酒!”郭大顺从事考古工作20多年,对中国的重大考古了如指掌,他心里特别清楚,这座神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最早的宗庙。这座5000多年前的宗庙遗址,就在他和他的队员久久期待中,在千山万水的踏查中,在一锨一铲的发掘中,在牛河梁这个美妙的深秋,展露在5000年后的蓝天白云下。

考古人员在平息心中的兴奋后,继续接下来的一项项工作。考古人员发现,庙址的地下部分有直立的墙壁,在北多室的主体和附属的南单室外发现有炭化木柱围绕于穴口边缘以外,墙壁和仿木建筑构件上多有捆束的禾草一类植物的印痕,墙抹多层草拌泥,较为光滑。在北多室的南部穴口以上有拱起部分。另在庙址东部与穴口大约同一水平面上发现有散布的烧土和兽骨,由此可以确定,现在的穴口即为庙址地下与地上的交界线,并可推定神庙是一座半地下式建筑,庙址现保存的地下部分即为庙址原地下部分的深度。

考古人员在庙址内未发现石质建筑遗迹和遗物,故可知庙址建筑全部为土木结构,建筑材料完全不用石料。

我们站在女神庙保护展示馆内,近距离观看回填后的庙址平面,呈“亞”字形结构直观而清晰。南侧为独立单室,往北依次为长方形室、南室、主室、北室;主室西侧为西侧室,东为东侧室。

从庙址中已经碳化的木柱和被火烧过的陶器分析,女神庙应该是被一场大火烧毁的,上部分全部坍塌,只保存了地下部分。这是怎样的一场火,是自然之灾,还是人为之祸?宗庙被焚毁,也可能是其他部族方国所为。

考古专家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神庙的发现及初步发掘结果表明,无论其建筑形制还是结构,都非常复杂,建筑设计和技术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顶盖和墙体采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表面压光的建筑方法,具有承重合理、稳定性强的特点。主体建筑既有中心主室,又向外分出多室,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另配置附属建筑,形成一个有中心、多单元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祭祀殿堂。这对研究我国五千年前早期祠庙的起源与形式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郭大顺和孙守道一刻都不敢离开发掘现场,他们预感有更大的发现将在这里发生。

当惊世界殊

1983年11月2日清晨,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牛河梁周围,亚洲最大面积的黑松林笼罩在淡淡的雾霭中。这天,考古队员们早早地来到神庙建筑遗址,继续前一天的试掘。

突然,忙碌的现场顷刻沉寂下来。考古人员惊讶发现,在散落的人体残件中,一个头像似隐似现。这一幕一下子吸住了大家的眼睛。

考古队员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揭去压在头像上的一个陶手掌,再用铲子轻轻刮去周围的泥土,人们屏住了呼吸,现场静得只剩下手铲刮土那清晰而缓慢的沙沙声。考古队员用刷子刷去头像上的泥土,用竹扦剔去鼻窝里的泥土,将旁落的鼻子恢复到原位,一个完整的人面塑像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宽而平的额头,厚厚的上嘴唇,大而明亮的眼睛,仰面朝天,面涂红彩,鲜艳如新……

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喊出:

“红山女神!”

沉睡了五千多年的红山女神,在这个朝霞满天的秋日蓦然醒来,这是华夏女神跨越5000年历史尘埃与我们的倾情对视。大梦醒来,世界早已变了模样。

摄影师李振石抓拍到了这一历史性场景。这张珍贵的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见”为题,参加了当年的辽宁省旅游摄影展并获得一等奖。

女神头像出土于神庙主室西侧北壁下。女神头像塑泥为黄士质,有较大粘性,掺草禾一类植物,未经烧制。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个部位为细泥质。外皮打磨光滑。

女神头像额顶发迹平直起棱,头顶以上部分残缺,额顶有箍饰,鬓角部位有竖行的系带;颜面出土时呈鲜红色,眼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朱。眼嵌玉石为睛,玉石为滑石质,淡灰色,睛面圆鼓磨光,睛的背面作出钉状,深嵌入眼窝中。上唇以下为贴面,露出有表现牙齿的似蚌壳质贴物痕迹;右耳完整,耳轮简化,左耳残缺,近耳垂部位可见一穿孔,可能与穿系耳饰有关。头像的背面和下部均为残面,从背面的残面看,应是贴于庙的墙壁处,尚可见塑造时包以草束的支架痕迹,是为一高浮雕的人像头部。

女神头像现存高22.4厘米,面宽16.5厘米,相当于真人大小;通耳宽21厘米;眼眶长6.2厘米,两眼间距3厘米;鼻长4.5厘米,鼻宽4厘米;耳长7.5厘米,耳宽3.5厘米;嘴长8.5厘米,唇高起2-2.5厘米。

这一惊世发现来得有点太突然,让大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郭大顺清瘦的脸上露出了自信而略带疲惫的笑容。这一年,郭大顺45岁。这是他在红山文化求索路上又一重要历史时刻。而孙守道的脸上则是满满的幸福。

考古专家称,女神头像的发现是考古界的一件幸事、大事,也是中国的一件幸事、大事。牛河梁遗址红山女神头像出土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是中国考古界第一次有女神头像出土于神庙。这一发现被考古界誉为“海内孤本”。红山女神的出土,表明这一时期原始宗教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

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对女神头像进行研究后指出:“女神塑像称为神也可以,但她是5500年前,我们的祖先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红山女神的出土和苏秉琦先生振聋发聩的定论,迅速传遍中国考古界和世界考古界,引来后续一波又一波新闻传媒的浪潮。

2023年3月17日,我们在牛河梁博物馆再次拜访红山女神头像。女神头像如真人头部一般大小。方圆形的脸,突起的颧骨,低而短的鼻,微前倾的长圆的耳,长而薄的唇。隆起的额部,圆润的面部,尖而圆的下颏,丰满的颊尖,炯炯有神的眼睛,上挑的眼梢,显示着女性的美丽。这个头像含有相当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富于动感。嘴角上翘,好像要说话的样子,流露出一种“蒙娜丽莎”式的神秘感。面颊随嘴部掀动而起伏变化,颇具节奏感。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并高度神化的女性头像,是古人的艺术杰作。

红山女神像的出现,让当代人第一次有机会目睹我们祖先的模样,这样神奇的时空穿越,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现代考古让这一幕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当然,我们在展厅中观看的是一件仿制品,红山女神头像真迹是国宝级文物,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考古专家、人类学家做深入研究。

据古人类学专家鉴定,女神头像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女性,脸庞和现代华北人脸型基本相同。

红山女神是不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呢?

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期,约为距今5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时期。辽西红山文化恰相当于这一时期。据诸多史料记载,三皇中的伏羲氏、女娲氏曾游于东海而居,被称为东夷始祖。而女娲氏与伏羲氏结为婚姻,后继伏羲氏而王天下。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大型遗迹与这些人类祖先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炎黄东迁后争战于阪泉之野,黄帝曾定帝都于河北省涿鹿一带。黄帝之孙颛顼、曾孙帝喾都为五帝之一,曾相继统辖北方冀幽之地,并居于玄水(今辽西青龙河)之滨。这是一个引起无数人神奇想象的谜题。

神庙诸女神

女神庙,是中华民族的祖庙,也是诸神的世界。

在考古工作者的辛苦努力下,不仅红山女神重见天日,曾经与红山女神朝夕相处的众多女神也一同展现在1983年的秋日阳光下。据考证,女神庙中供奉着规格不一的女神群像,还有熊、鹰等动物神像以及彩陶祭器。

在神庙发掘出土的人体塑像残件有很多,这些塑像都是草拌泥质,因宗庙建筑倒塌,塑像多被压碎。其中出土鼻1件,位于主室正中部位。为鼻左下侧残件,可见鼻梁、左鼻翼及左鼻孔,鼻梁及鼻翼均为圆形。耳4件,出土于主室正中部位,下部残缺,表面粗糙,有耳廓与耳轮的简化表现。手2件。一个出土于北室和主室连接处,为左手,作握拳状。表面打磨光滑,四指收屈,拇指外伸,拇指尖稍显上翘。上端存至腕部,腕扁圆中空。底部为一较平的残断面,似托在一平面上。另外一个出土于主室近北壁处。表面未经仔细打磨,不够光滑。仅存手部,亦为左手,为伸掌状,五指伸张,全不并拢,指显细长,有指尖的表现,拇指尖稍有上翘,全手作按压状,手下部残断面也较平。乳房2件。其中一个乳房残块在庙址出土,系右侧乳房,较完整,当属少年女性个体。另一个个体较小,表面打磨光滑,显丰满,无乳头的表现。上臂2件。其中一个为左上臂连接左肩头及左前胸部。臂为圆雕,左胸部内面露有带斜行草禾的残面,可能为与墙壁相接的部位,这部分当为浮雕,可知此塑件为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一件标本。表面压光,臂甚直而圆,有空腔,腔内遗有灰白色骨骼碎片,从下端残断处可见内收趋势。左胸部正面平直,与臂相接处上部显圆肩,下部内里形成腋窝。另一个外表打磨光滑,略有凹凸不平,似涂有红衣。内面有竖行草禾痕。臂呈下垂状,略向内弯。近肩部有大片接痕,应是肩上另有附加物所致。肩部1件,出土于主室。上已近于颈部,下将及胸部。泥胎细腻,外表打磨光滑。显曲线轮廓,有圆润感,女性特征明显。

经初步统计,以上人体残件,约分属于6-7个个体。可分为约当人体3倍、约当人体2倍和约当人体原大等三种规格。她们形体有大小之分,年龄有老少之别;或张臂伸手,或曲肘握拳,组成了多彩多姿、栩栩如生的女神像群,有很高的艺术性。根据群像之间大小和体态的差别判断,似乎已经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反映了上古宗教已经发展到很高阶段,步入祖先崇拜。

考古人员根据已出土的多件具有女性特征的泥塑残块,将神庙遗址命名为“女神庙”。女神庙出土地点被编号为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和红山女神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正式发掘40年来最重要的发现,是红山文化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文物之一。

秋去冬来,天气骤然冷下来,考古工作者结束了这一年度的考古发掘任务。在告别牛河梁那一刻,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初冬。

大家期待着下一个春暖花开。

来源:朝阳发布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