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常识(3)曲艺的类别和曲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牌子曲类说唱的曲种 曲艺常识(3)曲艺的类别和曲种

曲艺常识(3)曲艺的类别和曲种

2024-07-01 06: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种:

(1)弹词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当前主要的流派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2)大鼓

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员打鼓演唱。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发展变化来的。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种是犁铧大鼓(即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一种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发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

为什么起名叫“大鼓”呢?这有几种不同说法。一说大鼓是从农民的秧歌发展来的,农民们有时敲着大鼓来引歌、送歌。秧歌鼓本来是很大的,后来参照和尚道土所用的扁鼓,把它改成小鼓了。一说是,从前鼓词,擅演大部头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所以管大部头的鼓词就叫“大鼓书”,简称大鼓。还有一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家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被讹传成“大鼓书”。总之,无论怎样解释,大鼓都是从民间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域起名。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按乐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3)渔鼓和道情

渔鼓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的只唱不说。表演时,用右手手指敲击渔鼓。渔鼓是用八节竹筒,在顶端蒙上羊皮或猪护心皮制成的。传统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所以又名“唱道情的”。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区都有这个曲种。独唱的较多,也有对唱的。流行在华北地区的河南坠子也是由“道情”与河南民歌融合后,添上坠琴伴奏而发展起来的。

(4)牌子曲

凡采集民歌小调或其他曲牌连缀起来演唱的,都属于牌子曲。这种联-曲体都是前边有曲头,后边有曲尾,中间加上许多曲牌,创作时按曲牌规格填词。牌子曲在京、津两地也有叫单弦的。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赋子腔,山东的八角鼓,以及四川清音、上海说唱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曲种音乐性较强,长于抒情和叙事。

(5)琴书

琴书由于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而得名。扬琴是波斯乐器,流入我国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琴书是一种“洋为中用”的形式。

琴书一般是两个人演唱,演唱兼伴奏,一人打扬琴,一人拉坠琴。也有加上古筝或配上软弓子小胡琴的,还有以三弦代替古筝的。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大体相同。常德丝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等也属此类。

(6)杂曲

杂曲是从民间小调、劳动号子、货声等发展起来的各种小调小曲。如天津时调,湖北小曲,关中曲子,四川盘子,郿鄠,工鼓锣,小热昏,大广弦等,品种很多。最近几年,各地在音乐演唱上都进行了创作和加工,曲调优美动听。有些地区曾把某些小曲引入音乐范畴。

(7) 走唱

走唱边舞边唱,音乐性和动作性都较强。如二人转由一男一女扮作一旦一丑,虽然化妆,却仍以演唱者的身份叙述故事,摹拟角色。演唱时,一人耍扇子,一人耍手绢,边耍边舞边唱。

二人转最初是农民的“庄稼耍”,包头的擦粉戴花,穿花衣服拿扇子、手绢儿;扮丑的手持霸王鞭,在平地边扭边唱。此类形式还有“单出头”、“拉场戏”等。湖北的三棒鼓,也属于这一类。

5、说唱书类

大书就是中、长篇书。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这类曲种如北方的西河大鼓、南方的评弹,很受农民欢迎。从题材上看,北方说唱大书基本都是传统书,如《呼家将》、《薛家将》等。南方说唱大书却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书目,成绩很大。象评弹《真情假意》,通过姐妹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歌颂了妹妹崇高美好的心灵,揭露了姐姐丑恶可鄙的灵魂,对青年人应如何对待恋爱、婚姻、生活等问题,是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它在1982年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曲艺演出观摩大会”上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并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电视剧演出,风行全国。

原文网址:http://www.ccqy001.com/a/quyililun/quyitanyan/2012/0125/1529_2.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