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背后的含义[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蒙克《呐喊》背后的含义[2]

蒙克《呐喊》背后的含义[2]

2024-07-03 1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德国的那段时间,蒙克创作了他生涯中主要的,也是日后最为有名的几幅作品,其中包括《吸血鬼》以及《麦当娜》(图源:《吸血鬼》 1895/爱德华•蒙克)

1892年,蒙克创作了《呐喊》的前身——《日落下的黯然:绝望》(Scream called 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该画的构成与《呐喊》极为相似:无论是画中血色的天空、蓝绿色的湖泊及风景,还是桥上的三人。尽管该画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比较创新,然而相比较而言,该画在画风上还是不如《呐喊》一般颠覆传统。《呐喊》是蒙克的一个突破,表现出强烈的存在性恐惧,完全压倒了前者所流露出的那种温和的忧愁。

在蒙克日记中,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日记中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蓝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一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呐喊》可能是蒙克的自画像,也有可能是其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的秘鲁木乃伊(图源:爱德华•蒙克)

蒙克的姐姐索菲(Sophie)在他13岁那年去世。《呐喊》中的人物,可能是蒙克对自己得知姐姐去世时表现的自画像。而一些艺术史学家也表示,《呐喊》中的人物来源可能是蒙克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看到的秘鲁木乃伊。

在纽约新美术馆的展览中,《呐喊》被安排作为游客观赏的最后一幅画。策展人劳埃德表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呐喊》中的一切都展现了表现主义的精髓”。

人人皆呐喊

的确,从艺术史的观点出发,劳埃德的想法是对的。在众多展品中,一幅出自德国艺术家埃里希•黑克尔(Erich Heckel)之手的黑白木版画,阐明了蒙克对表现主义者的影响。该画创作于1917年,画中是一个男人,他站在一块令人胆寒的荒地上,他手托太阳穴,仿佛要化成数道的光束迸发开去。黑克尔的此作,显然是在向蒙克的1895年黑白平版印刷画版《呐喊》致敬。在20世纪早期,该版《呐喊》是四个版本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

然而,黑克尔并不是唯一一位受蒙克影响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正是受到《呐喊》的启发,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创作了《尖叫的教皇》(Howling Pope)系列作品。1984年,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利用丝网印刷技术,以丰富明亮的色彩,重制了一系列的丝网印刷版《呐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