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矿家史】淮南煤从何时而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煤炭成煤最早时间 【淮矿家史】淮南煤从何时而起?

【淮矿家史】淮南煤从何时而起?

2024-06-03 12: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舜帝巡视图

据民间传说,有一天,舜到了淮河南岸一段绵延起伏的山上。目睹当地老百姓艰难度日,舜便决定留下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舜率领大家在收获耕种成果的同时,在山上挖井并建起了窑厂,教大家制做陶器,从此山上山下的人们开始过上了文明的生活。在与舜相处的几年里,大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家说,是你来帮助我们山里人过上了好日子,你就给我们这座山赐个名字吧。舜想了想说:“那就叫舜耕山吧!”,舜耕山自此得名。舜即位后曾巡视过很多地方,是否来过舜耕山一带,无确切佐证。但据后人考证,舜帝既然教老百姓制做陶器,就需要一些燃料。在当时,除木柴外,最熬火的燃料就是“黑石”。于是,“投黑石助其燃”,这种“黑石”就是现今人类普遍知晓和广泛使用的煤炭。

二、“莫邪铸剑”说

☆干将莫邪夫妻铸剑塑像

上窑山古称“洛山”,《水经注》称其为“莫邪山”。春秋时代,吴王阖闾请铸剑名师干将与妻子莫邪为其铸造两把宝剑。干将四处采集优质铁矿和煤炭,当日月同照大地时开炉冶炼。怪的是三个月下来,炉内的金属迟迟无法熔化为流质,干将想不透原因。莫邪问干将:“要让神物化合,须要人气,你造剑,是不是得不到人的点化,以致造不成?”干将回忆说:“以前我的老师造剑,铜铁在炉内互不相熔,他们夫妻一起跳入冶炉,剑才造成。”莫邪听了之后说:“先师知道舍身成剑,我们又有什么难的?”于是,干将夫妇剪下头发和指甲投入炉中,装炭填炉,鼓风吹火,铜铁这才消熔,铸成宝剑。这两把剑,各分阴阳,阳剑取名为干将,阴剑叫做莫邪。后人为纪念干将莫邪夫妇在此山中铸剑,命名曰“莫邪山”。干将莫邪铸剑遗址,现今还依稀可见。

三、“刘安炼丹”说

☆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塑像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刘安也是我国豆腐和豆浆的创始人。有一天,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八公登门求见,刘安恭请入内上坐后,八公一一介绍了自己的本领:画地为河、撮土成山、摆布蛟龙、驱使鬼神、来去无踪、千变万化、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等。刘安听罢大喜,立刻拜八公为师,一同在都城北门外的山中苦心修炼长生不老仙丹。后来,仙丹炼成,刘安依八公所言,登山大祭,埋金地中,白日升天,有的鸡犬舔食了炼丹炉中剩余的丹药,也都跟着升天而去,流传下来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也留下了恩惠后人的八公山豆腐。据后人研究考证得出结论,刘安与八公炼丹所用燃料,主要是取自八公山当地的煤炭。

四、“上窑烧造”说

☆淮南上窑山

1000多年前,淮南上窑当地人在此烧制釉器皿,山上筑有许多窑,因之又叫上窑山。上窑山横贯于凤阳、定远、怀远、淮南三县一市,逶迤四十多里,其中最高峰为鸿山。《怀远县志》载“鸿山高二百三十七丈,其东峰曰神山,高二百四十五丈,周四十里。两峰逶迤,产煤炭,下有煤窑。土人斫石烧灰,搏泥为埴,烧造盆盅等器,故山多窑窟。又产赤白垩土,涂釉者取焉”。上窑当地也有“有缸窑就有煤窑”的传说,上窑东头山顶有座虞南观音庙,山下涧沟就是过去煤窑塌陷之地。《大清一统志》载“西峰曰鸿山,东峰曰神山,中有仙人洞”。当地人也称呼“鸿山”为北洞山,现在的洞山为南洞山。由于北洞山是古代烧窑用煤取土的地方,历代都建有寺庙用于祭拜窑神。后来几百年间,随着山中煤炭日少,人们向它处开发,洞山庙也随之凋敝下来。

神话传说往往留有历史的影子,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对大自然孜孜不倦的探索。从“舜帝制陶、莫邪铸剑、刘安炼丹、上窑烧造”这些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先人怎样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把眼前的社会现实,把征服自然的梦想,富有浪漫想像而又十分巧妙地编织在这些虚幻的神话传说之中。尽管我们还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判定淮南地区发现和开采煤炭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但是,从这些优美的民间神话传说中,却可以找寻到一丝丝有关民间口碑与史志所载互为印证的信息:自舜帝时期起,淮南舜耕山、上窑山、八公山一带就有煤炭开采活动。

☆顾祖禹著作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安徽及淮南地区自唐朝以来有关发现和开采利用煤炭的文字记载以及文献典籍逐渐丰富起来。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据清代学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载:“怀远县洛河山县南60里,以近洛河而名,山出煤炭”。明洪武28年11月,因军队打造器械所需,“命中都留守司属士卒,于洛河山(今淮南矿区)采取煤炭”,这是淮南地区发现和使用煤炭的最早文字记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署江南、江西总督尹继善、安徽巡抚魏定国奏:“怀远、凤台交界之处之舜耕山煤线颇旺,宿州之徐溪口山亦产煤。置而不取,实觉可惜,应请俱准开采”。这一奏请于十一月十九日,经工部议准:怀远、凤台、宿州等地产煤“无关城池龙脉等项,俱应令民开采”。嘉庆《凤台县志》载:淮南舜耕山开发煤炭“旁郡邑资之者甚众,舟车载运,百里不绝。”这从官方的角度,进一步印证:600多年前,淮南舜耕山一带就有官方和民间开采与利用煤炭活动。

作为淮南地区最早开采煤炭的九龙岗矿和大通矿,经专家对现有典籍文献和历史遗迹的考证,肯定了“土窑开采,至少始于明朝,而且盛极一时”的说法,与民间传说古时上窑山“每遇暴雨致山涧流水呈黑色,取之可燃,乃有采煤之举”遥相呼应。据1950年代九龙岗矿《改建地质资料报告书》所载:“本区大约在十七世纪即经土窑开采,近地表煤层,据目前所知,厚度在一公尺以上,在一百公尺水平以上,不论在石炭系或二叠系内大部分均被开采。如1955年找煤区域西四剖面线以西,南二槽透地面风眼,南九槽回采工作面上端,南四、六、八各槽工作面上端,均曾遇老窑采迹”。

☆《淮南煤矿史》(初稿)

据1960年编写出版的《淮南煤矿史》(初稿)记载“大通矿1958年12月在井下六十五公尺煤层处,发现死尸一具,死者颈上挂一铜钱一串,共二十九枚。经初步考证:该具尸骨是当年土法开采时窑洞下陷致死。颈上所系铜钱,可能是受雇于窑主所发的工钱。二十九枚铜钱中有‘康熙通宝’一枚,‘乾隆通宝’二十六枚,‘嘉庆通宝’二枚”。1930年4月,淮南煤矿局在开凿九龙岗西矿时,曾挖出纪念小煤窑开采的石碑一块,上刻有开采经过纪文和开采人名字,其年代系明朝万历年间。

古代神话传说总归是美好的,但历史事实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依据所占有的详实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缜密分析、科学推断、去伪存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从很早的古代起,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的煤矿工人就劳动、生活、繁衍在淮南地区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发现煤炭,利用煤炭,开采煤炭,既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增添了光和热,也为淮南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

(特约撰稿人:孙学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