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模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热力环流是什么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模板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模板

2024-03-15 2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额时候,不可避免的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书面材料,需要遵守教学的流程。除此之外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给学生梳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模板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1

【课标解读】共3条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单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本条旨在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本节课地位】

居于3条课标知识逻辑关系的中心环节,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系图如下: 大气受热 决定 大气运动 决定 天气状况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大气的特性,是分析天气与气候成因的基础。共三大块知识:(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2)大气为什么运动及怎样运动(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及运动意义。其中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热力环流现象是生活中普遍现象也最常见,故教学时我首先从身边大量现象着手,让学生知道热力环流现象的存在,然后由生活走进课堂,由实际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理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运动的重大意义,最后说明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自然界的风,为下节风的介绍和风的受力分析做好引导和铺垫。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绝对存在的,本节教学时我因材施教,同时由于本节内容涉及物理知识较多,课前我要求学生先充分预习本节内容,课外收集大量相关知识资料,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思路】

1、 模块思路:

课前预习——复习提问——激情导入——现象举例,明确原理——绘图说明,多媒体动态教学——问题探究(设计情景;引发、探讨问题)——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结构。

2、 内容思路: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现象(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运动的意义。

〈3〉 通过活动探究及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2〉 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生活地理有用地理,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教学难点】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比较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阅读法等多种教学法灵活运用。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 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 板图 图片展示

【教学板书】 附后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对流层气温和海拔高度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补充:“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过渡:前面同学们从动态角度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以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今天我们从动态角度继续和同学们来探讨有关大气的问题。

激情导入:讲述以火灭火的故事,展示材料(学生齐读),然后出示设计问题:

这个故事说明了生活一个什么现象或原理?(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 教师图片原理说明,指出该现象是热力环流,导入本节主题。

板书: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

课题: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多媒体展示:本节主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大气为什么运动?大气怎样运动?

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大气运动的意义。

板书: 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过渡: 从以火灭火的故事原理中,假设地面有三点A、B、C受热均匀,则大气做何运动?(多媒体展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示意图,从中得出:气压和海拔高度成反比,与大气密度成正比。(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海拔高度与大气密度、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提问: 地面受热均匀,则等压面相互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得出)

教师: 等压面和地面相互平行,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提问: 现若加热B则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将做运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熟悉大气运动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处将做垂直上升运动,使近地面成低压,高空因大气大气密度增大成高压;A、C处温度相对B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这样高空因密度差异大气由B高空流向AC上空,即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做做水平运动;近地面由于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必然存在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流从高压推向低压,指出大气的水平运动即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使风产生的直接原因。

总结说明:1、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和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原因不同:

高空:密度差异(动力原因)低空:冷热引起气压差异(热力原因)

2、 指出热力环流的概念: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过渡:认识热力环流图,知道其概念后,教师出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小组讨论: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地面为什么会冷热不均?

3、 大气做怎样运动?其运动与气温、气压和大气密度的关系是什么?

4、 高空气压分布和近地面气压分布有何不同?

答: 相反。同时向学生指出气压的高低只能在同一高度才可以比较。

5、 等压面弯曲有什么特点?低压区下凹;高压区上凸(图片展示)

6、 大气运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过渡: 大气运动其实很复杂,不仅运动形式多样,而且运动规模范围也有大有小,出示全球性单圈环流图,引导学生边思考教师边打出环流图,然后向学生说明这种单圈环流仅仅考虑地面冷热不均而产生,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气流运动除冷热外还有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海陆热力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故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只是大气运动最简答的一种形式。

综合练习: 共5道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的掌握,反馈教学效果。

过渡: 大气运动其实很复杂,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规模也有大有小,既有局部运动又有全球性大范围运动。

出示仅因赤道和极地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全球性运动图:

引导提问学生在赤道和极地存在的单圈环流是理想状态,实际不存在。

过渡: 同学们知道了热力环流既然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生活中应该很普遍,积极启发学生做生活有心人,自找生活热力环流例子(小组讨论5分钟),小黑板教学,然后教师介绍常见的几种主要热力环流。(以学生国内旅游为情景设计,展开下述内容的讲解)

板书: 二、 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

旅游第一站: 城郊地区: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注意城郊风向)

多媒体展示: 城市热岛环流

提问: 城市规划者应注意的问题: 工业区和卫星城的合理位置

学生: 阅读手头课前发的阅读材料,然后作答。

旅游第二站: 我国西北广袤的沙漠和茂密的森林风光

出示小黑板: 沙漠和森林在白天和晚上吹风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上黑板画图,其余学生更正)

旅游第三站: 我国山区——山谷风(白天和晚上的风向差异)

学生自画,教师补充更正。

旅游第四站: 我国美丽漂亮的海边风光——海陆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出示小黑板:学生画图,教师更正。

过渡: 中国游到此结束,想必同学们已经很累,播放音乐消除疲劳,同时出示本节知识小结,

休息之余感受思考今天的收获。

【课堂知识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些什么?

情景设计: 在屏幕上打出本节主要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同时播放音乐结束本课。

【作业】 1、教材P48活动题

2、预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附: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

课题: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 热力环流概念

2、 原理

3、 根本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4、 大气运动形式: 水平和垂直

5、 大气运动意义: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二、 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

1、城市风 2、山谷风 3、海陆风

总结: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下节讲述)

分享: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2

一、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

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六)、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问题引入

【创设情境】:介绍生活中的事例:(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入本知识点的教学。)

多媒体展示现象,说明原理。

家里空调夏季制冷时平吹,冬季制热时向下吹。这样屋子制冷均匀,制热也均匀。此现象说明: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过渡:空气因冷热不均导致其垂直运动。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二)课堂内容学习

内容一、复习大气的保温作用相关知识。引出地面的冷热不均。

其下垫面性质因形状、物理性质、海拔高低等原因导致其接受太阳辐射后升温不同,而温度的差异就引起了我们本节所学内容—-大气的运动。

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大气的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热力环流。

内容二、回顾初中学习的大气压强相关知识

根据不同高度的压强情况来说明垂直方向上,上空空气密度稀薄,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较小故此压强较小。下空空气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较大,故此压强较大。

所以垂直方向上的压强一般是下空大于上空。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去比较,所比较的高低压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压。

设置练习,强调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压及其判断。

内容三、观察实验并记录。形成初步的热力环流模型

1、实验用材:打火机,纸片

2、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间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即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次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并同时进行压强方面的变化展示。

强调热力环流的步骤及原理。并配以练习。

练习一、等压线的弯曲判断2题。

练习二、城郊风,强调近地面冷热的判断为做题突破点

练习三、海陆风,强调近地面冷热的判断为做题突破点

练习四、山谷风,同上

内容四、结合上述内容,谈谈如何在生活中具体去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我们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1利用城郊风判断工厂与城区的位置关系。

2利用海陆风判断图片所示内容正确与否。

等等

内容五、绘制热力环流图。

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过程。

(三)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认知知识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 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5

教学目标:

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教案

1. 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来源:太阳辐射

大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气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的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动 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 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 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1) 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 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 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

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③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

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6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00~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

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活动]P29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

[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活动]P30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7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能够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4.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三、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定义

  (2)组成及作用 2.水汽

  3.杂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 (5)与人类的关系 2.平流层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 (5)与人类的关系

 3.高层大气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 2.8)台海使槎录,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成的? 『新课教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 34.35 页,说出 1.两个来源 2.两大升温过程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两个来源 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升温过程

 ①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②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小结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

 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注意: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 75%— 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 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 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学生活动』 学生指图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运动有垂直

 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1.定义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如图 2.11 所示。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①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图 2.11a)。

 ②当 A 地接受热量多,B、C 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 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 2.11b)。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 A 地上空向气压低的 B、C 两地上空扩散。

 ③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 B、C 两地流回 A 地,以补充 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图 2.11c)。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郊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②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2.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也垂直于等压线。

 (2)北半球高空的风 但是,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由于高空的风受阻力很小,可以近似看成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所以高空的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3)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气之间,

 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课堂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2.两大升温过程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定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形成 『巩固练习』 1. (20xx 山东济南一中高一上期中)主要由大气反射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

 )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C.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D.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 诗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A.晴朗的凌晨

 B.晴朗的午后

 C.多云的黄昏

  D.多云的夜晚 3. 霜降时节,北京地区适宜的农事活动是( B )

  A.播种水稻

  B.收获白菜

 C.采摘西瓜

  D.收割小麦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S 代表地面,回答下面两题。

 4.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5.图中 H、G、F、E 处,气压最高的是 ( B )

 A.H

  B.G

 C.F

 D.E 6.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7.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B )

 『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8

一、 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在这里,过程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决定把过程分步骤,每个步骤用一张图来讲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可在多媒体中给出)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北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生活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现在呢,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政府决定在这儿投资建设工厂。有工厂就会有污染,像废水、废气、废渣……我们肯定不答应把工厂建在我们学校附近,对不对?怎么办呢,同学们?如果你是我们的市长或者这个工厂的ceo,你会怎么规划这个工厂,使它既能增加我们money,又不危害我们的生活呢?

【新课】

——板书:第一节(2)热力环流

从字面意思来看,热力环流就是由于热力原因产生的空气环流(或者说空气流动)。

如何理解这儿所说的“热力原因”呢?

【引入等压面】

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记录是不是很不方便啊?那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表示这个呢?

我们之前学习过等高线,还有没有同学知道等高线的定义?对,“由海拔高度或相对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由等高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所示地区的高度变化情况以及地形(如山顶、山谷……)。现在请同学继续思考,可不可以用几条线来表示气压的变化呢?

当然可以,对比定义,我们可以说“由压强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即等压面”,同学们注意了,这儿所说的不再是线,而是面。

学习了新知识,我们一定要好好运用了,再来看这幅图,我们一起把它转换成等压面的形式

……

【板书+讲解】

【过渡】

好了,这幅图就大体反映出刚才所说的情况。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毕竟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我们周围的地表理化性质不可能是均一的,太阳辐射也不会是均匀的,也就是说等压面总会发生一些弯曲

现在我们假设A点受热比较多,升温比较快,而B/C两地则冷却,在这种情况下上空气压是怎样分布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

这样,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便形成了这种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

【解释难点】

知道了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图,看课本图2:

分析图2中高压与低压的成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正因为如此,它同时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周围的热力环流

【同学做练习,解释或者纠错】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再来看这个问题:

城市地区一般被混凝土和柏油所覆盖,绿地和水面面积较小,升温比较快;另外,城市人口密度大、车辆多、工商业密集,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热量。而郊区多树木、农田、水塘,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升温较城市慢。因此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便存在这样一个热力环流。我们称这种环流为“城市热岛效应”。

——板书: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将郊区清洁、凉爽的空气带到城市,更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在考虑建造工厂应尽量将其建在这个热力环流的外侧……对,我听到同学们说这个环流是无界的,很好,这热岛的确是没有边界的。这就需要我们各位市长、ceo们继续努力学习,积累足够的知识,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问题的探 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中。 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风的形成

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

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2.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讨论探究,并进行交流讨论,得出小组结论。

3.展示、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学生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展示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行相应的拓展。

5.练习法: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习题巩固训练。 学法指导 学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烧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那么上方谷为什么会突然下大雨?浇灭了大火,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

观察并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提问气压、高压、低压概念,及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观察热气球,并分析热气球运动原理,引导学生掌握气体热胀冷缩原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识及大气的热胀冷缩原理的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做铺垫。

启发教学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指出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的情况下,则大气无运动,

2.分析当三地受热不均时,会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

3.分析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面上出现了气压差。才使得空气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水*运动。

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面上出现气压差异→大气的水*运动

引导学生总结:

(1)垂直方向上:海拔越低,气压越大;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学生观察、领会、思考、归纳、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规律,边听边做笔记 直观教学,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案例一:海陆热力环流

通过一起发生在海边的凶杀案,利用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分析嫌疑人甲和乙到底那个是真凶?

案例二:山谷热力环流

分析讨论课前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父子的那段视频中,究竟是谁帮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呢?

案例三:城市热岛环流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学生分为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本组所讨论的结果(海陆热力环流、山谷热力环流图),

组织学生点评,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展示的结果及学生的回答予以点拨、点评。

学生展示小组探究结果:上台画出热力环流,并解释上述现象。 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锻炼勇气,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堂检测

1、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卫星城应如何布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总结: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面上气压差→空气水*运动

学生总结 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其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

布置作业

1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

2.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巩固,加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面上气压差→空气水*运动

二、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

1、海陆热力环流

2、山谷热力环流

3、城市热岛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10

一.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以城市和乡村为背景,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应用及利用。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如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2)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3.过程与方法:

(1)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2)通过探究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以及在热力环流中高低压的变化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你当导演”情景设计,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2)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学习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三.学习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概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并作简要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地暖大气”,一地面长波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

“大气还大地”,大气将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补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转承】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且还知道了地面是如何增温的。那么大气受热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首先我们观察两个跟热力有关的实验:

(1)烧一锅开水,注意观察锅里沸腾的开水运动的方向;

(2)在室外安全的地方点燃一小堆纸,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要求天气晴朗无风)。

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水或纸片灰烬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与地面冷热有何联系?

【板书】热力环流

学生讨论汇报成果:略

老师总结:第一个实验: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

第二个实验: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观察】

热力环流实验(视频播放)

实验现象:

1、第一次烟雾腾起,上升,在纸盒顶部聚集。

2、第二次烟雾腾起,上升,在纸盒顶部聚集后,在冰块所在的位置下沉,然后往香烟所在位置运动。

实验结论:由于两处的受热不均,形成了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记忆“热力环流”概念

教师讲述: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关键词在于“冷热不均”这是原因;而“空气环流”是现象,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这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8图2-29及其右侧文字,分析受热均匀与受热不均匀度A、B、C三地的空气在近地面和高空的状况。

复习补充:在分析前,首先复习几个概念:

【板书】1、几个概念

(1)气压

教师讲述: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根据 P=F/S=G/S=mg/S=XXXXXvg/S,得出气压与空气分子的密度有关系。同一水平面上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同时,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例如:

学生活动:比较A、B、C、D的气压值大小。

教师总结:水平方向上A>D,C>B,垂直方向上B>A,C>D。所以,C>B>A>D。

【板书】(2)等压面

教师讲述:等压面是指压力相同的所有点连起来构成的面。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但是我们研究热力环流时,是看空气运动的剖面图。所以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图2.3那些平行于地面的线是等压面。

【板书】2、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热力环流的过程。

图1,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或者下降运动。也就是说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图2,当A地受热,而B、C两地冷却:

(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图3,(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观察图2和3等压面的变化:高空:A的空气密集,相对于四周的气压高,所以等压面往上凸。而B、C两地,空气冷却下沉,高空空气分子稀疏,相对于四周的气压低,所以等压面往下凹。

近地面:A的空气分子稀疏,相对于四周气压低,所以等压面向下凹。而B、吃两地空气密集,气压高,所以等压面往上凸。因而能总结等压面的变化规律:高凸低凹。

由上述可得知,冷热的不均是引起空气垂直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是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如果将热力环流的原理运用到大空间尺度里,例如放到地球上来说。地球上的大气运动又是什么引起的呢?这就考虑到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由于太阳辐射的维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维度见到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板书】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以上是热力环流教案学情分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2596.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