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没药醇要【没】?这跟377可不是一个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烟酰胺怎么读音 红没药醇要【没】?这跟377可不是一个故事

红没药醇要【没】?这跟377可不是一个故事

2023-03-14 19: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段时间,无论是行业内,还是成分党人群中,都在热议两个话题,一个是377的添加需要美白特证,另一个则是被造谣要步其后尘的红没药醇。

一开始我只是简单的回答了一些业内朋友的疑惑,告知大家,【红没药醇和377是两个故事,不会是一种结果,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像冰寒、配方师Markgo、等专业人士,都在第一时间出了文章或者视频辟谣。

原本我以为这事情就过去了。

但是昨天药监局出了一篇官文,目的是从官方渠道以正视听:

来源:药监局官网

https://www.nmpa.gov.cn/xxgk/kpzhsh/kpzhshhzhp/20211216170816138.html

但正文里面几个字非常醒目:

在我国及日本、韩国化妆品中常用的美白剂包括: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苯乙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抗坏血酸葡糖苷、3-邻-乙基抗坏血酸、抗坏血酸磷酸酯镁、凝血酸、甲氧基水杨酸钾、红没药醇等。其中美白植物成分主要包括油溶性甘草提取物、构树叶提取物、母菊花提取物等。

于是就有好多朋友跑来问我:

红没药醇真的是美白剂吗?

那前面那个博主也不完全算造谣吧?

药监局这段话该怎么理解?

他们所指的【药监局这段话】,就是下面这段:

来源:药监局官网

https://www.nmpa.gov.cn/xxgk/kpzhsh/kpzhshhzhp/20211216170816138.html

原文是这么写的:

前不久,国家药监局在进行国产普通产品备案质量抽查时发现一些企业在普通产品中添加了仅具有美白功效的原料苯乙基间苯二酚(商品名SymWhite? 377,俗称377),该原料是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批准的唯一使用目的是“美白肌肤,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

化妆品中很多原料同时具有多重功效,比如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除了美白功效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红没药醇既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舒缓作用,许多配方师认识这个原料首先是基于其舒缓功效。在美白清单尚未出台前,化妆品企业应该根据原料的来源及自身特点合理选用使用目的应用于产品中,避免由于忽视一些特定原料的性质及所应用产品的属性而重蹈“377”的覆辙。

其实这事儿好理解:

377专干美白一件事儿;

而红没药醇,除了有美白功效,还有其他功效,并且其他功效高于美白功效。

好比烟酰胺,一开始都是主打美白的。其实烟酰胺功能可多了,

只不过宝洁拿美白来推广而已。

(详见历史文章:涂完一瓶烟酰胺怎么都美白?!!)

而红没药醇能美白这事儿,值得单独给大家讲讲故事,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案例。

甚至简单粗暴地讲【照抄作业】也不过分。

常规红没药醇,是用来舒缓皮肤的,添加量一般很少,通常在0.01%的微量添加,到<0.5%的添加。

然而,一旦添加量>0.5%,它会呈现出另一种功效,即【美白】。然而,继续增量,超过3%以后,效果反而不如1%。这也是为什么,韩国化妆品,如果添加有红没药醇,产品有美白功效,常规添加浓度,在0.5-1%。

而浓度≥0.5%的红没药醇,怎么有美白功效的?

这事情得从韩国的国家政策讲起。

韩国有个公司(相当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叫做SMBA,全称是Small & Mediu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翻译过来,叫中小型业务/公司管理部门。

来源:KOISRA官网

他们有一笔科创基金,专门用来投中小型公司基础研究的。这种研究,没有高校研究所那么重,主要服务于【技术转化】,类似我们今年刚成立的【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型塑与综合技术转化分会】这种组织:

我是该协会的常务理事

然后他们就投了位于韩国京畿道的一家公司(Biospectrum)的科研项目(实际情况应该是Biospectrum申请了这个基金资助)。而这个项目,就是今天让大家都在讨论的:

0.5%浓度红没药醇有美白功效

今天拿这个项目的成果,一篇文献,一篇专利,来给大家讲讲,未来我们怎么【抄作业】。

第一篇文献,就是广泛被引用说明【红没药醇美白功效】的《α-红没药醇对亚洲女性受试者的美白功效》,发表在《国际化妆品科学杂志》上。

他们招募了28名韩国女性志愿者,年龄在32-52岁之间。试验品用的是Sigma公司(生命科学领域非常的高科技公司)买回来的红没药醇,然后用油包水做成面霜。使用人造紫外线对志愿者造成色沉,7天之后开始用试验品/对照基质每天涂抹,为期8周。双盲,使用仪器测试与测试者评分,评估色沉的改善。

通篇就给了一个统计学结果,没有前后对照图片,没有做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

一个月以后,红没药醇组的色沉下降了6%,而对照组则只有5.6%;两个月以后,红没药醇组下降了9%,而对照组只有8.5%。

在讨论部分,他们猜测红没药醇的美白分子机制,可能与阻碍CREB磷酸化有关。听过我上次黑素细胞生理学的课的朋友,应该知道,就是下图信号通路中,被我用红色方框框出来的这部分:

所以,与网传的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是没啥关系的。红没药醇与酪氨酸都无法构成竞争性抑制的关系。

看完这篇文章,但凡有科研背景的人,是不是觉得,啥?9%?vs 8.5%?你在跟我开玩笑吗?

但是,紧随其后的一篇专利,就告诉了大家,这波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是Business。

来源:Google

该专利将含有α-红没药醇的复配做了个专利,而专利【并未声称美白】,而描述的是【提升皮肤状况】。

然而,左手文献右手专利的他们,已经可以出门大大方方地赚钱了。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工作中我与很多品牌老板聊天,但凡聊到科研,他们就眉头紧锁,一副明天就要爬珠穆朗玛峰的样子。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上面韩国红没药醇的这个案例,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他们的文献,甚至被广泛地引用,用来证明红没药醇有美白功效。至于【2个月达到9%的改善】,又有多少人,会详细去看呢?

事实上,从昨天药监局的这篇文章行文中,大家也看到了这句描述:

许多配方师认识这个原料首先是基于其舒缓功效

事实上,这才是红没药醇真正的核心功能,对抗炎症,对抗伤害性感受的传输:

而根据动物实验的分析,其【对抗伤害性感受/对抗疼痛】的机制,很可能依然是其抗炎的功效,而对于疼痛信号的传输,并没有直接的调节功能。红没药醇可以减少白细胞的迁移,减少蛋白质的外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量,从而对炎症的消除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红没药醇,依然是以舒缓为主要功能的成分,在浓度添加到一定量(≥0.5%)以后,具备一定的美白功效。

不信谣,不传谣,以科学事实为依据,正确看待护肤这件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