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盏宫灯,织于锦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灯笼内部结构 盏盏宫灯,织于锦上

盏盏宫灯,织于锦上

2023-08-23 17: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夕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汉民族除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元夕节是宋代最热闹的节日,每年元夕夜政府都解除宵禁,特许人们彻夜游玩。平时足不出户的闺阁小姐们更是可以穿戴走出大门,裳灯看月,尽兴游玩。明代元夕节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才落灯,整整十天。

宋代元夕节夜晚燃灯的街景

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夜,中国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吉利日子,张灯、赏灯是重要活动,当然还有放爆竹、演杂耍等等。在古代,皇帝也很重视这一天,宫里也要热闹一番,明代宫廷画师就留下了一幅《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灯笼纹是以灯景为题材的纹样。它的起源和演变与传统的元宵观灯习俗联系紧密。隋唐时期,随着灯节活动的日益盛大,灯笼纹也逐渐显现。宋元时期,灯笼纹的使用日趋流行。直至明清,灯笼纹与谷穗、蜜蜂、龙凤等诸多元素组合,在各种纺织品、服饰和配饰中广泛使用,传递了祈求平安、吉祥、丰收、天下喜乐等多种期盼。除了照明之外,人们将不同的形制、文字、图案和灯笼的基本造型搭配组合,孕育出丰富多变、构思精巧、装饰华丽、寓意丰富的灯笼纹。

清 盘金彩绣灯笼纹

“盖娅传说”2019春夏  灯笼与灯会

中国古人以火照明,为了防风,发明了灯笼。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以纱葛或纸为笼,燃烛为灯的灯笼。在南北朝时期,元宵观灯渐渐成风俗。到了隋朝,元宵灯俗日益盛行。

唐代中期,正月十五观灯这一民间风俗,已颇受欢迎了。北宋干德年间,燃灯的时日增加到了五晚,从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八日结束,元宵赏灯活动更为热闹。到了南宋,元宵节成了极为盛大的全民活动。上至帝王、嫔妃、文武官员,下至黎民,参与活动的有“至数千百队”之多。随着元宵节日灯俗的逐渐兴盛,唐宋时期,彩灯的制作也开始进入盛世,样式精巧,意蕴丰满。

挂满灯笼的元夕节街景

明永乐七年,官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是历代最长的灯节,也成为一种大众化、群众性的节日。明代燃灯时间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彩灯制作艺术的精进,元宵花灯的种类、造型和形式呈现出多种丰富的变化。清朝延续了前人上元观灯的惯例,宫中悬挂各式宫灯,且乾隆帝每到灯节还写灯词,实物如铜框玻璃彩绘圆式挂灯、玻璃寿字六角挂灯、画珐琅玻璃大吉葫芦挂灯。

清 铜框玻璃彩绘圆式花灯

清 玻璃寿字六角挂灯 

清 画珐琅玻璃大吉葫芦挂灯

时至今日,灯笼依旧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丰饶的人文寄托。旧时学堂学期伊始、弟子们会携一盏灯笼,恭敬地请先生点亮,以此借寓弟子们的前程光明。在福建闽南语里“灯”的发音和“丁”相近,人们在婚礼挂灯笼,取其“光明吉祥”“人丁兴旺”“挂灯添丁”之意。此外,大年三十夜,悬挂一盏点亮的大红灯笼,一直到大年初的早晨,象征着人们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灯笼纹灯笼纹是以灯笼为主题的纹样,也称“庆丰收”“天下乐”,意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张灯结彩、普天欢庆。如是灯笼纹织锦则称“灯笼锦”“天下乐锦”“天下乐晕锦”。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朝政府大多重视农桑,农业收成的表现,往往影响到人民生活和政权稳定。在各式各样的祝颂、祈福之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们最美好的盼望。将灯笼设置于图案的核心和主体之中,于其旁搭配谷穗等农作物,图形周围或其间穿梭以蜜蜂,巧借汉字的谐音,“灯”寓“登”,“蜂”寓“丰”,隐喻“五谷丰登”,所以。这类的灯笼纹样又称被为“庆丰年锦”。因其图案庄重大方,常间以流苏或锦纹,富丽多彩,且寓意喜庆,渐渐更为人们所喜爱。

灯笼锦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杏黄色地云团凤灯笼纹妆花缎 清 道光

灯笼纹起源在现存考古实物中,灯笼纹首见于辽代夹缬。在宋至明代文献中,对灯笼锦和天下乐锦均有所记述,如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所谓灯笼锦者帝亦怪问妃……”金代张玮《大金集礼》载:“朱丝络网,天下乐锦,络带各二䃋石……”元代费着《蜀锦谱》载:“蜀以锦擅名天下……官吿锦四百疋花様……葵花锦、八答晕锦……天下乐锦……”、明代徐一夔《明集礼》载:“以天下乐锦装褾国朝册……”。明代灯景式样,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更加热闹:龙灯、走马灯、宫灯、鳌山、灯树,华灯齐放,争奇斗胜,皇宫大内的宫灯,就更华丽精巧了。与宫灯相呼应的是灯笼锦或灯景纹,借助谷穗、密蜂、灯笼的谐音喻指五谷丰登之意。元夕节夜晚,“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灯市至十六日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民众夜游赏灯,灯笼纹正好呼应了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清代则多以“五谷丰登”记述灯笼纹样,《国朝宫史》中载:“贵妃……彩帨:以绿色绸为之,绣五谷丰登。”其实物如清嘉庆石青缂丝八团灯笼纹绵褂,石青色,双色捻金线缂丝织就的八团灯笼纹,遍及锦面周身,灯笼里还装饰有海屋添筹、红蓼寿石等题材的元素,在下幅的部分,还织有蝙蝠、灵芝、水仙、寿石、牡丹及八宝立水等,有“添福添寿”“灵仙祝寿”“富贵长生”等美好的吉祥寓意。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嘉庆石青缂丝八团灯笼纹绵褂

灯笼纹构成形式灯笼纹是以不同造型的灯笼造型为主体,如吉祥葫芦形、腊梅花朵形、莲荷形、银锭金锭形、寿字形、如意头形、八边形、芙蓉形、绣球形、玉楼形、六边形、花瓶形等,其实物如“五谷丰登龙纹灯景补”“红地灯笼纹织锦”“茶青地五谷丰登寿字灯笼缎”“金地缂丝灯笼侍女纹袍料”等。

五谷丰登龙纹灯景补、红地灯笼纹织锦、茶青地五谷丰登寿字灯笼缎、金地缂丝灯笼侍女纹袍料

明代晚期,流行葫芦形宫灯。据《明宫史》记载:“年节则大吉葫芦万年吉庆,元宵则灯笼,端午则天师,中秋则月兔……”可见,灯笼是元宵节的应景纹样,新年则是以葫芦为应景纹样,但因为新年之后紧跟着就是元宵节,中国传统也有“不出元宵还是年”俗例,因此两个节日的应景纹样也就很自然而然地被组合一起应用,故“葫芦灯笼”纹在这一时期颇为流行。例如,明代葫芦灯笼纹织物中的灯笼纹就是把灯笼宝盖下的灯球替换为葫芦。葫芦内还会装饰以“寿”“安”等吉祥文字或戟、玉磬等,以表“吉庆”之意。

明代葫芦灯笼纹织物

明 金地缂丝葫芦灯笼仕女纹袍料局部

葫芦灯的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服装上的葫芦灯与明袍料上的葫芦灯整体造型大体一致,不同的是清代葫芦灯内的图案充实满密、宝盖上云钩数多且纤细、葫芦下的驿铃换成了流苏。由此可知明清葫芦灯纹的延续性,也可见清代纹样对细节的苛求。其实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年间的香色暗花纱平金灯笼折枝花蝶纹女帔,香色绣暗花纱料,周身绣有十二团灯笼纹。其身上的灯笼纹的形式共有六种,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在这件女帔的前胸与后背上绣着的是龙首莲花盖长寿八角形灯笼纹,而在两袖前部则为凤头莲花盖灵芝形圆灯笼纹,在两袖后的灯笼纹跟前部也不尽相同,为凤头莲花盖莲花六角形灯笼纹,但在两侧肩部绣的有变化成为了凤头莲花团寿圆形灯笼纹,奇妙的是女帔的下摆前部为勾藤莲花盖莲花八角形灯笼纹,而在下摆后也不一样,绣的是勾藤莲花盖葫芦形灯笼纹。此六个部位各不相同,相同部位前后亦不相同,可谓是方寸之间灯笼纹之大观也。

清康熙 香色暗花纱平金灯笼折枝花蝶纹女帔(正 反)

从清代宫廷的实物来看,灯笼纹的主体有各色花朵形,金银锭、如意等宝物形,如意、绣球、花瓶、玉楼等器物形,八角、六边、寿字等几何文字形。这些纹样造型和多种多样的配饰在同一主题下富于多种变化。清初的灯笼锦与明灯笼锦的面貌十分相似,沈从文先生在《介绍几片清初的花锦》一文中所刊布的锦缎,表现出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灯笼纹样的传承关系。随着清代华美风格的逐步确立,灯笼锦表现手法不同从前,其锦色鲜艳明快,图案开始偏向富丽纤秀,清初的灯笼锦也更注重仿古,特别是具有宋代的纹样特质;清中期以后则效仿汉唐,但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如把明清两代灯笼锦作个此较, 在纹样图案等方面,明代较沉重,调子常带有男性的壮丽;而清代的纹饰则华丽秀美,显露出些许女性的娇柔。灯笼纹辅助元素明代宫廷皇家应景服饰上的灯景补子有代表性的龙、蟒纹来相配,如明代万历孔雀羽洒线绣升龙灯笼纹元宵圆补,长31厘米,宽32厘米。着整个圆补图案的底部是盘金绣的一条三爪蟒,蟒身蟠曲,蟒嘴大张,双目向上瞪圆。在三爪蟒之上的中部和两侧共有三个灯笼纹样,中部稍大的的灯笼为球路纹灯,左右两侧稍小的为红灯笼,祥云、江崖海水俱全。又如明万历刺绣龙纹灯笼纹圆补,以“二龙戏珠”“双龙观灯”结合为主体纹样,位于圆补中部的灯笼纹样造型繁复精致,在灯架顶部饰有宝珠,整体遍绣吉祥寓意的图纹,底部坠饰莲花,两侧垂吊精巧细密的璎珞、飘带和杂宝,并用花草、云纹补饰其余空间,热烈饱满,构图精巧,是典型明代元宵应景补子。

明万历孔雀羽洒线绣升龙灯笼纹元宵圆补(澳大利亚私人收藏品)

明万历 刺绣龙纹灯笼纹圆补

清代灯笼纹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总体来看,清初至康熙多仿宋,乾隆又喜仿汉、唐。清乾隆“石青缎绣灯笼花卉纹大坎肩”,灯笼提系为四条凤首金钩,提系下软迭三层伞盖,盖下系宫灯,灯下挂奔马、坠流苏,内侧的两条金钩凤口各含一串璎珞,至上而下分别缀磬(磬外端又坠飞鹤),磬下璎珞连小葫芦、芭蕉扇,扇下挂一如意头,如意又缀驿铃三枚,外侧的两条金钩凤首各挂玉磬飘带,飘带细长绵柔,错落而飞,带风而起。

清 盘金彩绣灯笼纹

清代盘金彩绣灯笼纹绣品中主体灯笼华盖的顶部用捻金线和孔雀羽线绣制而成,灯笼顶部设有华盖,华盖的周沿则巧妙精致地由四盘金龙昂首衔挂起长条流苏,自然垂落,琳琅满目。在灯笼的底部绣着荷花,荷花以五彩丝线绣成,纤柔飘逸,荷花两侧延伸出金色的藤蔓,配色沉稳典雅。形式多样的各式杂宝坠挂在各条流苏之上,层叠错落而下,无尽华美。中部的灯笼主体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盘出层层轮廓,两只口衔葫芦绶带的仙鹤置于灯笼中央,表达了“赐福接福”等美好寓意,主体灯笼两侧还衬有两对纹饰相异的小灯笼纹,也均采用金线等绣之,丝毫未减人工物力,优雅精细的深浅两色蓝丝线满打籽填绣其余空间,其精巧华美,让人叹为观止。“蓝地灯笼纹”锦,蓝色经纬线织六枚三飞不规则经缎纹地,以片金线和大红、草绿、墨绿、月白、白色绒线为纹纬,提花织五彩灯笼纹及流苏纹。灯笼纹中饰绣有“吉”字、“寿”字以及红色莲花纹等。流苏以如意、磬、宝相花、盘长、卍字、方胜等杂宝纹组成,寓“吉庆长寿”“福庆万寿”之意。

明清灯笼纹的主要元素构成表

  灯笼纹与其他纹样组合形式明清时期在织物纹样的组合运用上表达明确的吉祥寓意可谓是登峰造极,作为吉祥纹样的灯笼纹也是其中的代表。由灯笼纹作为纹样主体的灯笼锦在明清时期也衍生出百十种不同的纹样制式。这些灯笼纹织物以斜纹纬锦和妆花缎居多,在整体的纹样布局上也多呈四方连续式规律排布或呈散点式满地陈设,图案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意象美与精巧的造型美。    从对灯笼纹应用的遗存实物分析总体来看,灯笼纹和其他元素、纹样的组合一般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形式。其一,富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在灯笼主体形式外的加饰。“绿地八团灯笼纹吉服袍”这一形式的代表实物,它的主体是五色丝线绣织的灯笼景八团,但在灯笼的周围又加饰以牡丹花、菊花、蝙蝠纹和卷草纹等吉祥纹样。在吉服袍的两袖及襟边是以石青色缎为面,也同样以牡丹花、菊花、蝙蝠纹和卷草纹围绕着宫灯为饰。在袍服的下摆则有海水江崖纹,在江崖之上还绣有珊瑚。此外,清代的彩帨细部纹样有红蝠、盘长、绶带、磬、如意云、夔龙、灵芝、水仙等,有“福寿万代”“喜庆如意”“芝仙祝寿”诸多寓意。其二,采用具有意蕴的纹样或元素和灯笼形组合,从而改变灯笼本身的形式。如前文所述的葫芦纹样和灯笼纹样结合构成的“福禄吉庆灯”纹样;或在灯旁垂挂流苏,流苏坠饰双鱼纹样,这样又构成了的更为精巧华美的“金玉满堂灯”,若不是双鱼,而是加饰八宝流苏,则又构成了“八宝吉庆灯”。若在灯壁之上悬挂连珠璎珞,则蕴含“珠联璧合”之意;谷穗、蜜蜂,则谐音“五谷丰登”。有的灯笼纹另悬挂有点翠镀金银钱和几串精巧的杂配,含有“招财进宝”和“多子多福”的祈愿。借助美好的事物,表达美好的情感,寓吉祥意蕴于吉祥的物象的造型方法,使得灯笼纹样成为一种既主题突出又造型丰富,既有形式美感又颇具意涵的视觉与文化符号,它将创作者的情绪和思索孕育其间,也呼应人们在应景时节得到一个好彩头。其三,在各式各样的灯笼纹样中巧妙添注吉祥寓意的几何文字,率真地传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例如“寿字灯”“富贵灯”“双喜灯” 等,将造型富于变化的文字元素等饰于灯笼上,醒目突出;有的灯笼纹还在流苏中悬挂杂宝,其间织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寿无疆” 等祝颂的吉祥话语,简单直接地传递了宫廷和民间不同人们的内心祈愿。灯笼纹在织物中的应用灯笼纹往往在构图上充盈完满、纹饰细节精巧细密,色调端庄华美,适宜很多不同的场合应用。宋时,灯笼锦的品秩较高、十分名贵,“文彦慱以灯笼锦媚贵妃,致宰相贬英州……”,足见其为奢侈贵重。《齐东野语》中有载:“会德寿宫市蜀灯笼锦,诏求之,不获。”可见,南宋时皇家想要获得灯笼纹锦也并非易事。明清时期的灯笼纹应用就变得十分广泛了,从目前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整理来看,灯笼纹至少有作为灯景补子、吉服、便服、配饰(帽、荷包、彩帨、袜)、家居陈设(坐卧垫面、家具披盖、地毯)、经书装裱等多种用途。明代元宵时节的燃灯、赏灯风俗亦盛,其应景纹样自然非灯笼纹莫属,所以元宵节的灯笼纹服饰又称作“灯服”。据《酌中志》记载:“自年前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补子本是官家贵人在常服的前胸、后背抑或是在两肩处装饰的图案,呈圆形或方形。补子常常可以用来区别一定的身份、等级。明代遗存下来的各类灯笼纹织物并不少见,图案也大都取自现实的灯笼造型。从实物和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应景题材的节日补子,不一定体现出身份的不同或等级高低,至少灯笼补在明代已经成为内臣宫眷,在元宵时节皆可穿着且备受欢迎的应景服饰纹样。但帝王的灯景补除了灯笼纹以外还往往加以龙饰之。

明万历 正红地刺绣卍寿葫芦灯景龙纹补子

清代宫廷服饰开始有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划分,而吉服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正式成为清朝宫廷冠服制度中的一个专列的门类。清代皇帝、皇后等人的吉服又称“彩服”“花衣”,在隆重的节日、宴会以及重要的皇家祭祀活动等仪式前后的阶段,都要着吉服参加。灯笼纹作为清代宫廷元宵节期间的应景吉服纹饰,实物如香色缎绣五彩八团灯笼纹夹吉服袍。清代宫廷元宵节前后三日的吉服,会特别以灯笼纹(五谷丰登)为饰,《苏州织造局志》也提及了灯景花样的“三润色满装灯景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石青面料上绣饰着八团灯笼纹,每团灯笼纹还织有“海屋添筹”,在灯笼纹两侧还分别绣饰谷穗,衣物上的黄签载“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收造办处呈览石青缂丝八团花有水棉褂”。

清乾隆 香色缎绣五彩八团灯笼纹夹吉服袍

清代的灯笼纹锦缎,还作为便服的面料。故宫藏道光年间“杏黄色地云团凤灯笼纹妆花缎”,花纹图案以团凤纹、灯笼纹为主,间以五色祥云和杂宝,使用十几种彩色纹纬。质地厚实,织造工艺复杂精湛。清代宫廷的便服是清代宫廷服饰中形式变化最大、花色最为多样、款式最为丰富、工艺最为复杂、穿用场合最多的服饰系列。清代便服上的所饰的主要就是传统的吉祥纹样。此外,灯笼纹还用在不同的服装配饰中,主要有彩帨、香囊、帽、袜等。彩帨通常是以红绸为底做成的,呈现出上部略窄、下部略宽的长条飘垂带形。彩帨作为一种特别的佩巾类饰物,常常为清代的后妃、福晋、贵族夫人等所用,在飘逸的彩帨之上,还往往会绣上各种绮丽华美的纹饰,较为常见的便是五谷丰登(灯笼纹)、云芝瑞草等,彩帨之上所绣的纹饰,往往会以不同的色彩来区分等级。使用时佩挂于朝褂的第二颗纽扣上,垂于胸前。此彩帨双面均绣有五株稻禾和宫灯纹样,是典型的“五谷丰登”灯笼纹。此彩帨使用了明黄色丝绦和“五谷丰登”纹样,按清朝定制,当为皇太后、皇后或皇贵妃所用。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文件》也记录“正月十四日起栓五谷丰登荷包三天”,属于自宋明以来的吉服应景装饰传统。

石青色缎缉米珠灯笼纹如意帽 清 光绪

清代光绪“石青色缎缉米珠灯笼纹如意帽”,小帽上用珊瑚米珠钉缀出六提灯笼,其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清代服饰喜用米珠装饰,此为一例。“'五谷丰登’纹中靿绵袜” ,其纹样根据绵袜形状设计,璎珞随形垂荡、飘带婉转飞扬,设色丰富和谐、水路清晰可辨。

清 五谷丰登纹中靿绵袜

清 红色绸绣五谷丰登纹彩帨

“绛红地正龙灯笼纹椅披”这一织物是专为椅子做披饰而织造的,故呈现出规则连续的的满幅构图。椅披从中央分开为两部分(或两段),其中一半部分的图案是正龙;另一半的主体图案则是灯笼,在灯笼之上,纹饰有“寿”字艺术变形后的纹样,故为“寿字灯”,在寿字灯两侧有流苏悬垂下坠,其余部分则衬饰以蝙蝠、灵芝等纹样。整个椅披的四围则以缠枝花纹为框。这件灯笼纹椅披织造得极为精巧华丽,整体图案纹饰在视觉表现上给人以非强烈的冲击,纹饰繁复华丽,织工精湛,以此件灯笼纹织物作为椅披,寓意君王临朝,五谷丰登。此外,“石青色底织锦灯笼纹垫面”“皇宫御用款编丝绒翠竹花卉灯笼纹地毯”则反映出灯笼纹织物在家居陈设(坐卧垫面、地毯、家具披盖)中的应用。

清乾隆 绛红地正龙灯笼纹椅披

清乾隆 红色云龙灯笼纹妆花缎椅披

清 石青色底织锦灯笼纹垫面

清 “皇宫御用”款编丝绒翠竹花卉灯笼纹地毯

灯笼纹也在书籍装帧中频繁使用,很多珍贵的经书用灯笼纹织锦来装裱,如明代灯景织物四款就都是用了经书的封面装帧,并且从中还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灯笼纹样式。在费城艺术馆藏的明代经书中也看到了灯笼纹织锦的应用,可见灯笼纹用作经书封面成为一种当时的一种流行。

明代灯笼纹织锦(经书封面)

费城艺术馆藏明灯笼纹织锦(经书皮面)

灯笼纹在首饰中的应用明清出土及传世首饰、配饰的灯笼造型(纹样)的虽不如丝织品丰富,但金银珠玉的造作也见精彩。 明代的金笼耳环(坠)并不鲜见,湖南、南京、甘肃等地都有出土。湖南出土的一对“双灯笼形金耳环”,以金箔为灯罩,样式简洁。在南京鼓楼区层出土的一对明代锦灯笼耳坠,对应《天水冰山录》,扬之水先生将其定名为“金折丝灯笼耳坠”,灯笼主体由金折丝构成多面体,上为宝盖,盖缀驿铃,灯体下为金折丝如意纹灯托,若将耳坠对应明代一灯笼锦,可发现其图式十分相似,再对照明世德堂刊本《赵氏孤儿》插图中元宵所悬挂的灯笼,可以清晰地呈现生活器物为丝绸纹样所取法,丝绸纹样又影响金银首饰造型这一脉络。丝绸上的灯笼纹被金银首饰所借鉴应用的情况并非特例,兰州上西园明肃藩郡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灯笼耳坠”,以白玉碾二珠累作葫芦形,又以金累丝花盖、如意、古钱、驿铃做点缀,其造型与明后期“金地缂丝灯笼侍女袍料”中的灯笼图式几乎相同,只是相比丝绸纹样的热闹,这金玉相谐耳坠更显雅致,由此也可见丝绸纹样对其他工艺门类的影响。而在此时节期间,和街巷之间处处燃点的灯笼交相呼应的节令物是灯球状的女性发饰和首饰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一“戴灯球”有载:“都城仕女有神戴灯球,灯笼大如枣粟,加珠茸之类。”

南宋李嵩《货郎图》中头戴灯球的妇人

《市担婴戏图》中头戴灯球的妇人

宋代的灯球饰品往往会以金银、料珠、茸球等制作而成。比如南宋时期的民俗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和《货郎图》中,有一怀抱或手牵婴儿的女子,女子头裹的包髻前就插着的球状饰物,应是茸球之属。元宵节的夜晚,在灯市大街上尽情游赏的女子们将灯球状的首饰“簇戴”在绾起的发髻上,既喜庆应景又充满了欢乐的情趣。明人也大多沿袭此风,实物如曲江博物馆藏明代金累丝灯笼簪,簪脚长14厘米,在灯笼簪的顶端有金珠二枚,再往下是一颗累丝工艺做成的金珠,再下设置四角挑尖的宝顶,并呈现出上下对称的构造样式,跟随在四角的下口垂饰有别致的金环,衔挂与顶端所述的相似的累丝金球。累丝金球之下又衔挂着一金环,并于最底部悬四盏金色铃铛。于宝顶之下则是精妙绝伦的累丝工艺灯笼,灯笼纤巧精密,在其轮廓框架结构内填旋涡纹金丝,从四面到中间各嵌六瓣梅花一朵,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明代金累丝灯笼簪(曲江博物馆藏)

《金瓶梅》第五卷、第八卷中都提到金灯笼坠,这些灯笼耳坠应当是元宵节的应景首饰。其中《谁家院内白蔷薇 暗暗偷攀三两枝》中载“一方红销金汗巾子搭着头,额角上贴着飞金并面花儿,金灯笼坠耳。”由此可见,灯笼耳坠在明代的流行。不仅用于耳坠,发簪也常有以灯笼样式来做的。在清宫旧藏的清代后妃首饰中,存有“银镀金灯笼流苏簪”,其簪头为金累丝佛手,佛手拈灯笼一提,灯笼上方为一六爪提系,六爪之端为点翠云钩,钩坠六串宝珞:珍珠、红珊瑚、各色宝石。值得注意的是,金佛手簪在明代已有,如南京江宁殷巷出土的“金佛手簪”,清代匠人将两种流行样式二合为一,便有了这样一枚“佛手提灯笼簪子”。大体而言,明代灯笼首饰样式受丝绸纹样影响较多,清则多有改革创新。明清灯笼造型虽题材一致但首饰面貌差别甚大,不若丝织品有较清晰的继承和演变。灯笼纹是明清时期宫廷节庆习俗的典型代表图案,也是纺织、服饰图案中的应景纹样,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岁时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明清两代的灯节热闹繁盛、花灯式样锦簇,为织物中灯笼纹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而灯笼所传递出来的光明、丰登的意蕴又生动表达了古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灯笼纹布局形貌富于多种变化,色彩热烈喜乐,统括来看又饱满多姿,营造出张灯结彩庆丰年的时世风貌,满载着厚重而活力的民俗生气。元宵灯彩的绚丽多姿给了灯笼纹多样缤纷的灵感,而对其纹样历史源起、构成形式和主要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赋予当代的设计实践,以新的更多的艺术灵感。

清 蓝地灯笼纹锦

19世纪 蓝地织龙纹锦

清 明黄地云凤灯笼纹孔雀羽妆花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