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火车站只进不出的门 南京记忆

南京记忆

2024-07-11 05: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张智峰

一、城门

和平门,原称神策门,位于南京城北,坐南朝北。《南京都察院志》称:“神策门:城楼一座,城辅十五座,旗台二座,东至后湖小门界,西至金川界,通长计九百九十五丈,垛口一千五百五十九座,西边方垛六十四座以镇后湖下沙,外面瓮城上方垛口一百零八座以映北固山(即石灰山,又讹称‘白骨山’),本门荒辟。”洪武九年(1376)八月,置千所驻守。清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北伐金陵败绩于神策门下,清廷遂改其名为得胜门。咸丰、同治年间,仍称神策门。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江宁张继庚等人未及逃走,仍留城中,遂与胡恩燮等人密谋,准备与向荣里应外合。咸丰四年(1854)二月,张继庚等人先后考察了水西门、通济门、朝阳门、太平门等守军,均未获成功,遂将里应外合的地点,选在了神策门。由于事不周密,被太平军事先获知。太平军遂将计就计,于咸丰四年(1854)二月二十二日,将准备献城的57人一举擒获。

1928年夏天,南京市市长何民魂禀请国民政府,将有关封建思想及带有神秘色彩的城门名称,一律重新更改。经国民政府批准神策门更名为和平门,请胡汉民书写门额,并刻石镶嵌城门之上。石额共两方,一方在主城门内侧,另一方在外瓮城北门外侧,留存至今。

明洪武年间所建城楼,后毁。天顺五年(1461)四月,重建神策门城楼。光绪十八年(1892)九月,仿淮安府城楼重建。现存的城楼,是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12座城门中留下的惟一城楼。在神策门一带的城墙上,至今仍存有“光绪十八年金陵”等铭文的城砖。

据《南京城墙志》称:“2005年6月21日,发现城楼西南角廊柱平行向西5.34米处,遗有石础一方。该柱础略低于城顶地面约10厘米,边长不等。”

神策门现存对开城门两扇,厚18厘米,宽约3米,高约6米,超过石质券门,作内开。两扇城门均以原杉木为主竖向排列,从侧面可看到竖向排列杉木用硬木制作的透栓加固。木门的外表及四周均以铁皮包裹,以铆钉列行钉在门板上。

神策门建有外瓮城单瓮一座。瓮城城门开有两门,这两座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屈曲而开,是南京内城13座城门瓮城所独有。民国时期,曾将外瓮培土建为油库,并在外瓮城两侧城墙上建有碉堡。1949年后,为南京军区后勤所沿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未搬迁。2001年,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对神策门段城墙进行维修,并建成遗址公园。

二、车站

民国时期,神策门更名和平门后,在和平门周围最著名的要数和平门火车站了。

和平门这个火车站,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老南京人也只是脑海里有模糊的印象。其实,它是如今南京站的前身,是玄武湖北岸出现的第一座火车站。

“和平门是个三等火车站的名字……这个车站,现早已没有了,原来的站址,成了新南京站的一部分。南京的青年市民中,大约都不会知道还有这么个小火车站了。……我小的时候,从栖霞山来往南京城,就是在这里上下车……”这是著名作家乔延凤先生的散文《和平门》中的一段文字。

1912年外国人拍摄的南京火车站

和平门站的前身叫“神策门站”,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靠近神策门而得名。车站距原南京站(下关火车站)约4.6公里,距太平门站约3公里,沪宁线的火车从下关开出后的第一站,就是这里。

由于距离短,从南京站到和平门站票价也相对便宜些。头等座票价为四角,二等座票价为二角,三等座票价为一角,四等座票价仅为五分。

和平门车站的建筑不是很多,只有站屋六间,办事员住房四间和仓库两间。和平门站还有长约180米的上、下行月台两座。和平门站的位置,在如今中央门立交桥的附近。中央门立交桥的东侧,还保存着一段废弃的铁轨,就是当年和平门车站到太平门车站之间的铁轨。

1928年夏,南京市市长何民魂提议更改南京城门名称。神策门被改称为“和平门”,神策门车站,也就理所当然更名为“和平门车站”了。

下关南京车站

当年,位于下关的南京车站规模不仅小,而且显得十分偏僻。于是,国民政府准备新建一座“中央车站”。1929年,经过勘察,一个“下关至江东门铁路联络线及中央车站与京市铁路联络线”的方案绘制完成。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将京沪线在和平门站附近分岔,其中一股经新庄西面南行,进入太平门,抵达位于后宰门的“中央车站”。后由于种种原因,方案流产。

民国时期,和平门车站主要为货运和客运。由于和平门外一带物产丰富,和平门车站的货运业务,相比较而言比较忙碌。

1934年6月,鼓楼至和平门车站的中央路建成。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城和进城。往上海方向的旅客,不必再绕到下关乘车;而进城的乘客,也可以就近在和平门车站下车,然后再换乘公交进城。少绕了一个弯,节约了不少时间。

为了方便旅客出行,当年,江南汽车公司开辟了公交六条线路,其中的“第二路”就是从夫子庙到和平门车站的线路。这条线路由姚家巷起,经贡院、中正街、太平巷、杨公井、二郎庙、新街口、华侨路、薛家巷、黄泥岗、鼓楼、傅厚岗、玄武门、马家街、许府巷,抵达和平门车站,与后来的“1路”还是有几分相似的。

栖霞红叶

每到秋季,栖霞红叶的诱惑,更是令南京人神往。当时,很多南京人习惯到和平门车站坐车去栖霞山。笔者在不少民国时期游客写下的游记里发现,许多人都是从和平门车站上车,然后到栖霞山欣赏红叶的。

鉴于和平门车站客流量增加,为鼓励游客乘火车旅行,铁路部门决定在和平门车站增加销售四等客车票及来回游览车票,并规定,京沪线上的特别快车均停靠和平门车站。和平门车站成了一个热闹的车站。

民国时期,由于管理不到位,京沪线火车脱轨事故时有发生,而发生在南京范围内的火车脱轨事故相对较少,只是1933年在和平门车站,发生过一起火车脱轨事故。那年的11月13日,有一列货运列车,在通过和平门车站时,意外脱轨。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首都”南京发生这样的事故,其影响可想而知。这次事故作为当年的大事,被记录在案。

抗战胜利后,和平门车站又多了一条公交线路,即江南汽车公司开辟的“北郊车”线路。该线路起点在淮海路,经新街口、珠江路、鼓楼、玄武门、许府巷、中央门至和平门,再由和平门向北,经小市、东井亭、迈皋桥,抵达终点燕子矶。

和平门车站与其他车站一样,也有专门为乘客搬运东西的人——转运脚夫。由于从和平门车站上下的乘客较多,因此,“转运脚夫”的生意还不错。这些靠出卖体力,挣钱养家糊口的“转运脚夫”,都必须穿上印有编号的衣服,一来便于管理,二来是便于乘客辨认。如果在“运转脚夫”搬运的过程中,乘客物品发生丢失,乘客可以通过号衣上的数字,向车站报告,从而追回自己的物品。

1964年,和平门车站进行扩建,成为后来的南京站,1968年9月,南京站建成,和平门站彻底走进了历史。

三、学校

民国时期,以神策门命名的还有一所神策门中心小学。只是这所学校,了解的人并不是太多。

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创办了乡村实验学校和晓庄小学。学校运作一段时间后,陶行知和同仁们发现,在晓庄周边地区的乡村,除了燕子矶小学和迈皋桥小学外,非常缺少乡村小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一次学校指导员会议上,大家认为有开设单级小学的必要。希望通过设立单级小学,一年内,消绝鸦片、赌博,肃清土匪;两年内,使失学儿童都有入学机会;三年内,使失学农民,都受到相当的农民教育,能自卫,能自治;五年内,各中心小学施教区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十年内,使和平门、上元门、太平门、尧化门、观音门等地的人民,在物质环境上变成桃花源,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遂决定在晓庄四周三里内,先创办五个单级小学,每一个小学四十元开办费,一个师范生去办,一个指导员负责指导。经过走访,确定了五个地点,而在神策门,则创办了神策门中心小学。

陶行知先生

神策门中心小学创办于1928年3月,以神策门车站对面清真寺的殿宇作为校舍。共有五间,三间作为教室,一间为寝室,一间为预备室。殿内有天井,另有菜园一处。

创办神策门中心小学并不一帆风顺,创办者为葛尚德,助教周文山,晓庄学校派出的指导员为张宗麟和杨效春两位先生。由于神策门在市区边缘,该地区居住的居民较多,而居民的住宅都相对较小,不适合学校作为教室使用。经过调查,只有车站对面的清真寺较为适合。当葛尚德、张宗麟找到清真寺管理人员时,清真寺的人都以各种借口,婉言推托。

为了能尽快落实校舍,葛尚德、张宗麟等人苦口婆心,与清真寺的一位董事,商谈借助清真寺为校舍的事。这位董事开出了九项条件,一是租期一年;二是校内不起伙食;三是租金每月至少六元;四是倘有丧葬经过,须用大厅,学生需让出;五是出入由大门;六是小便池设立门外;七是大殿檐口学生不得上前;八是井底不得行走;九是装修移拆,租期满时,须一律复原。

开出的条件,较为苛刻,为了不让校舍成为问题,他们答应了八个条件,只是第三条,又进行了商量。创办神策门中心小学的经历,令葛尚德终身难忘,他在一篇报告中说:“关于租金方面,我们还得要请先生原谅,我们开办一个小学,经费是非常支绌的。我们的开办费只有四十元,经常费每个月只有六元,现在假使要每个月六元的租金,经常费是完全没有了,那学校怎么开办得起来。”后来,经过协商租金降到了每月三元,就这样校舍问题解决了,而其他的事,也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原先在神策门附近,有私塾存在,居民们对学校教育存有疑虑。经过努力,学校教学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可,再加上学生免费就学,学校开办9个月,学生数由30余人增加到百人。前来参观的农民,也多了起来。

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乡村学校的学生在平整操场和修建露天舞台

学校根据“教学做”的要求,和学生共生活、同甘苦,教会学生生活上应有的知识,满足学生生活上急切的需要。名义上虽然有老师和学生之分,实际上两者已经融为一片。学校一方面根据“生活即教育”的原理,一方面又照顾到学生散漫的影响,制定了日常生活表,以规范学生行为。

学校内学生每天生活是这样的,早上8点半到8点45分,为整洁时间,也就是卫生清扫。这时,师生共同劳动,共同担负责任。学校原本厕所只是一只破缸,因经费紧张,无法盖新的厕所。葛校长就利用天井内的砖块,在学校后门外空地上,盖了一间厕所。学校用水,原来在附近一口水塘取水,张宗麟、杨效春两位指导员送来一只汽油炉,将水煮沸,以供饮用。8点45分到9点是朝会时间;9点到10点是国语教学时间;10点10分到10点40分是心算教学时间;10点45分到11点是游唱时间;11点到11点半,为谈话或者国语教学时间;下午1点到2点,是自由活动时间;2点到2点半,写字时间;2点半到3点,为国语或者谈话时间;3点一刻到4点,为画画或者工艺时间;4点到5点为讲故事时间。周日上午要上半天课,下午放假不上课。

学校开办受到了欢迎,规模不断扩大,在租金不涨的情况下,清真寺除了礼堂和一间卧室外,其余房屋全部被学校租用。

为解决学校教育不足的问题,晓庄师范采取学生轮流任教制,学生三个月为期,到神策门中心小学分别任教,这样既锻炼了师范学生教学能力,又使得中心小学的教学任务得到圆满完成,可谓一举两得。教学中,采取劳逸结合的方法,比如带领学生春游、秋游活动。到燕子矶小学参观,登临燕子矶,游三台洞,登幕府山,到附近小山上采集树木种子等等,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校能够全面发展,学校还成立了校董会,由教员和神策门附近知名人士担任;设立了中心茶园,有说书、时事报告、故事、农事改良、小学生演讲等,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除此之外,神策门中心小学还创办了民众夜校,开设过军人班、妇女班等,影响力极广。

后来,学校因需要,更名为和平门乡区简易小学。

1937年4月,和平门乡区简易小学校长为杨劲,为学校长久计,经过考察,在和平门附近的东门村与小市之间,找到一块地点适中的土地,拟作为学校新址。随后向财政局递交了《和平门乡区简易小学校基案》,经马超俊市长批准,得以落实。不久,全面抗战爆发,学校扩充搁浅。抗战期间,原来学校的校舍遭到破坏。解放后,因区划调整,神策门中心小学与其他学校合并,成立南京小市中心小学。

【注】图片来自网络

(市志处 栖霞区志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