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基本情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火山灾害 实验室基本情况

实验室基本情况

2024-07-11 0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实验室定位和目标

“地震与火山灾害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活动构造与火山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底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建设,2012年初开始启动,2015年在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2020年7月调整为“地震与火山灾害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强震地震构造机制与危险性预测、火山喷发机理与预测、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和牵头单位。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周本刚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丁林院士。2019年6月,地质所根据中国地震局党组全面深化改革文件精神,落实《地震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要求,聚焦优势学科和科学目标,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支撑服务能力,基于研究所的总体学术思路、科学目标以及优势学科,对研究室和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将重组后的“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地震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活动火山研究室”等3个研究室组成中国地震局地震与火山灾害重点实验室(原名为: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主要基于学科研究成果开展综合性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实验室通过活动构造特性与发震构造机制、火山喷发特性与机理、地震与火山成灾特性研究,研发强震发生地点、震级、危险性及其灾害效应、火山危险性及其灾害效应评估技术,为火山活动趋势估计与预警、地震与火山灾害风险厘定及减灾对策、地震区划与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与火山灾害(图1)。 

图1 实验室研究定位示意图

(2)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围绕强震地震构造机制与危险性预测、火山机理与预测、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科学问题和防震减灾的社会需求,开展强震构造与火山及其成灾特性与评估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探讨地震构造模型和发震机制、定量活动参数和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强震构造与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火山的喷发历史与机制、火山灾害效应和预警、火山灾害预测与评估、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机制与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及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研究等,为国家地震区划、城市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提供强震构造识别及危险性评价科学支撑,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及地震地质灾害与火山灾害风险提供技术评估支持。

(3)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实验室的地位

实验室由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室和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3个研究室构成。

编制了全国潜在震源区分布图,为完成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提供了震源支撑,研发了特大地震发震构造和危险性评估技术,承担完成了近百项核电厂、水电等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对火山喷发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模拟实验;对火山岩矿物中熔体包裹体进行测温,恢复矿物结晶和熔化温度;对国内活动火山区进行了火山地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完成了长白山天池火山锥体顶部灾害区划图;对国内若干核电站进行过火山灾害安全性评估;初步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数据库。研发了基于致死性的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与震后快速评估技术,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可见光到热红外全谱段主/被动遥感数据源在灾情获取和风险评估,在地震滑坡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及其区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实验室科研人员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在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如AOGS,AGU,CGU等召集专题。

实验室已具备从事相关应用研究的工程地震土动力学试验、火山喷发动力学试验模拟、火山岩矿物中包裹体测温等设备,并建设运行了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4)参与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四大科学计划情况,参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情况等

地震科学技术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在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将地震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列为优先主题。实验室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任务,在地震科学及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在促进我国相关学科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防震减灾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在致力于地震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相关业务工作,努力为防震减灾事业及相关领域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贡献力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