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活力,如何培育企业创新土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要尊重什么特点 激发活力,如何培育企业创新土壤?

激发活力,如何培育企业创新土壤?

2023-05-05 18: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石油策

编者按

科技强企创一流,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让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因素释放最大活力,实现最优组合,发挥最大价值。这其中,开放的理念、持续学习的能力、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的文化等都是重要因素,而人才又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我们邀请专家一起深入探讨,如何激发科技创新最活跃因子,如何培植企业创新土壤。

如何培育企业创新土壤?

同题采访

□马新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韩景宽: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 震:中国石油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郭兆晖: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关键词1:理念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及关键因素是什么?

韩景宽:第一,必须对行业未来大势有正确把握。未来油气在能源结构中仍会发挥重要作用,但石油作为燃料而言,已经到达平台期,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向材料和化工转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未来将会是大力发展的行业,将与可再生能源共同支撑能源转型。如果不能正视趋势,不能把握好态势,创新就无法谈起。

第二,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只是核心技术的跟随者和购买者,就会在关键时刻受制约。“卡脖子”技术若不攻克,就要受制于人。

第三,必须拥有一批优秀人才。企业既需要有全球视野的战略规划人才,也需要有心无旁骛、踏踏实实搞科研的人才,以及有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未来,“人才+体制机制”的更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第四,要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要营造对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多抓举措、多搭平台,积极打造推动创新的人文环境。另外,企业家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在顶层设计和行动上都要有所体现。

王震: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也呈现出各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成果。但从成功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来看,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开放理念、包容文化、学习型组织、科学激励和市场意识。

开放理念是前提。无论是创造知识的科学研究还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创新都是在开放理念下实现的,从创新来看更加需要开放的环境。

包容文化是法宝。企业能否持续推动创新,包容文化非常重要。有创新就有失败,企业是否有这种接受失败的文化对于持续创新十分关键,思想的火花是碰撞出来的,包容的文化就是要有民主的氛围,要鼓励研发人员敢于表达不同意见。

学习型组织是基础。我们正在经历变革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和能源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对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能源企业而言,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能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

激励制度是保障。我们既要倡导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来确保研发动力的强劲和创新活力的持续,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点。

市场导向是根本。有科技创新活力的企业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客户导向文化和市场的意识。企业的研发人员是分层的,一少部分是聚焦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队伍,大多数围绕技术创新或产品开发的研发队伍具有强烈的将知识转换成产品进而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要对市场有前瞻性认识、具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

关键词2:用人

企业如何用好人才?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

马新华: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科研团队及其核心人才是重要力量。企业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因素,既要激励团队,更要激励核心人才,要靠舞台吸引人才、靠事业激励人才、靠待遇留住人才。

近年来,西南油气田点燃科研人才的创新激情,主要有四项措施:深入研究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谋划2020年产气300亿立方米、2025年产气500亿立方米,搭建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深化改革,推进科研人员“双序列”,拓宽科研人才职业成长通道;科研单位由二类升级为一类,提高科研单位的薪酬标准,并进一步改善科研人员科研环境和办公环境;设立基础研究奖、杰出成就奖、特别贡献奖,重奖做出重大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西南油气田还积极推行“固定团队+项目牵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模式,聚才汇智,聚能蓄势。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吸引领军人才领衔攻关前瞻性课题;组织天然气论坛、院士专家咨询会议,就高质量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市场机制,与高校、著名科研机构组建联合团队,持续攻关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难题,并为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韩景宽: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创新的核心支撑,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创新之道,重在得人。应坚持海纳百川引人才,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大力引进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国际化水平的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拘一格调动外部高层次人才的热情。应加大政策支持,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能够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环境。创新之道,重在识人。对于人才的重视,除了待遇,更应体现在对人才的尊重上,让人才切实感受党组织的关怀和关注,引导人才心无旁骛、踏踏实实搞科研。应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并实施有利于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育人首先要育德,只有德才兼备,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应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共享前沿理论、先进技术、领先经验,让人才在交流互助中开拓视野、提高站位、共同提升。应研究重点人才培育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努力培养一批在国际、国内能源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科技专家。

王震:一是要将现有人才用好,起到“筑巢引凤”的示范作用。事实上,很多超大型国有企业人才济济,怎么把人的资源配置好、用好,并且激发活力,自然会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并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开放。三是充分发挥好各个岗位层级的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年轻人尽快成长,但是工作阅历饱满的人才拥有更丰富的经验,要把蕴含不同专业、阅历、精力和潜力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有时候恰当的位置比薪酬更加激发人才活力。四是要通过构建适应科技革命的研发体制来吸引人才。要通过体制机制大胆创新,加快实现从赶超到引领、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此,科研管理体制要适应新的创新需要,营造引进人才、保护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3:机制

应从哪些方面培养企业创新的土壤?

马新华:培养企业创新土壤,要进一步推动内引外联,打造优秀精干的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破除影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浓厚科技创新氛围。

第一,通过市场机制,联合高校、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打造优秀精干的创新团队,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哈里伯顿有自己品牌的钻头和泥浆,中国石油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形成自己的高精尖产品。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四川盆地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页岩气、火山岩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与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密不可分。

第三,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加强科研攻关及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郭兆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不应只在大学研究,更应注重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且大学目前更注重论文科研成果,真正能将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转换为企业的实际应用,还存在障碍。更需要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牵头,推动自己企业的研发中心,包括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

重要的是,要紧跟国家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简单回顾历史,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指导,制定集团的发展规划,解决总书记最关心的问题。改变原有高速增长阶段遗留的靠上项目、铺摊子的旧观念,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中国石油需要做的战略转型。

案例

微软公司:包容创新超越自我

截至7月下旬,微软公司市值1.04万亿美元,超过苹果,重夺全球市值第一。这一消息瞬间刷爆网络。与此同时,美国《商业周刊》根据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盈利增长,评选出50家最佳公司,其中微软公司位居榜首。美国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并保持这一地位,与其创新管理密不可分。微软公司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怎样的研发条件?

微软公司以其工作环境著称。公司隐匿在绿茵之中、以环保闻名的比尔湖,通往停车场的宽阔道路被命名为“微软路”,整个楼群布置似一座美丽的大学校园。公司期望能够像大学那样永不停息地探索科学知识,员工像学生一样始终孜孜不倦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公司营造了类似大学校园式宁静优雅的工作环境。

微软公司认为,公司的成功永远依赖于能否吸引并保留优秀的员工。微软的工作时间完全是灵活机动的。程序设计是具有创造性和高度集中的研究工作,公司制定了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选择白天上班,也可以选择晚上10点上班,翌日6点下班。

微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自我批评。在科技呈指数趋势飞跃发展的今天,不愿意批评自己,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追求卓越的公司将面临灭亡。每一个产品推出后,会有一段特别时间空出来做系统化的自我批评,小组成员会被询问,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每一个动作和决定都会被分析,让公司的项目更加完善。

微软公司对技术重视的同时,对合作伙伴和客户同样重视。在微软看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是公司的命脉,所有员工更要关注客户和合作伙伴最需要的功能。自动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调研客户认为什么是他们看重的价值,这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客户决定着企业生产什么,是否会兴旺。

大港油田:综合施策激励人才

大港油田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人才队伍总体稳定,为大港油田原油产量年500万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人才激励方面,大港油田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和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强化激励,给予企业级技术专家“中层管理人员”薪酬福利待遇,给予高技能人才最高达每月6000元的技能津贴;精准激励,奖励与产量和储量规模挂钩,设置总经理嘉奖,一旦有重大发现,由总经理直接给予奖励;开展差异化考核,同类同级人才兑现差额高达4万元以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次性最高5万元的奖励。

大港油田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构建人才纵向成长通道和横向成长桥梁,较早建立专家序列,构建“H型双序列”成长模式,建立两个序列之间的桥梁,夯实创新基础。“十三五”期间,先后14人实现了技术专家与中层管理人员的转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港油田注重引才引智,面向全社会优选引进成熟型中高端技术人才,2018年成功引进10人并全部聘任为公司各级技术专家。同时大胆使用年轻干部,专门设置岗位和指标,破格提拔35岁年轻干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油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土壤,2018年在中国石油率先挂牌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引进7个院士科研团队,“十三五”期间引进13名博士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研项目,加强技术产品研究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公司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企企、企校、企院”等多方协同的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发挥优势、形成互补、打造合力,在帮促技术人才拓展创新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协同攻克影响和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难题。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培育力度,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图说创新

短评

激活石油科技创新最活跃因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全部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总书记指明了科技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对当下处于变革时期的石油科技创新来说,激活石油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因子——科技人才这个最大动能,同样直接关系到石油科技的生产力、石油企业的明天。

激发人才活力,迫切需要管理者在科技人才队伍的开发、管理和建设上进行创新。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将不同专业能力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让个人价值发挥最大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放权,给予人才充分的创新自由。针对石油企业尖端和领军人物缺乏的现状,需要多渠道引进、挖掘人才,充分调动外部高层次、高校人才的工作环境,注重科研人才队伍层次的建设。

激发人才活力,各级管理者还需要在培养上下足功夫,真正给科技人才压担子、搭台子、抬轿子。压担子,就是大胆使用,让科研人才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快速成长。搭台子,就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硬设施”和“软环境”,既要重视科研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为科学家和研发队伍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科研氛围,充分激发发挥人才的潜能。抬轿子就是要全面支持人才,鼓励人才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上升通道。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既要鼓励石油科研创新队伍讲付出、讲奉献,又要给予科研人才市场环境下应有的物质回报,让奖励政策向科研人员倾斜。除了待遇,更应体现在对人才的尊重上,对其价值充分认可上,让科技人才充分感受被尊重、被肯定,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才能心无旁骛搞科研。

声音·创新素养

◆姚景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今后,应着重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全社会要努力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各地应完善政策措施,使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享有良好服务、公平机会和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使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创新蔚然成风。

◆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可把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批判质疑、问题解决能力等)自主发展能力包容在内,甚至还可以把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统摄起来。因此,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性是人作为有理性、能思维的动物的本质体现,是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陈静静(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每个人具有的创新素养有不同的倾向性,头脑思维的灵敏是创新素养的表现,动手操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特长都是创新素养的重要体现。创新素养的结构和类型是多元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可能成就创新人才。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创新特征。

◆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创新素养的培育,应重视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这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原因在于,知识的目的、用途、条件和方法等只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能被学习者所掌握,从而推动后续的学习迁移。从“为迁移而教”的观点来看,包括创新素养在内的整个核心素养的教学,都应该高度重视情境学习,将学生置于真正的情境中,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任务进行学习,让他们把知识与真实的、现实的情境连接起来,有效解决真实任务。

原发:2019年7月24日《中国石油报》2019年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科技创新特刊

撰文:黄祺茗张舒雅

责任编辑:杨振宇

制图:刘佳杰

资料整理:黄祺茗彭晨阳王芳在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