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小人物的战乱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潘先生在难中评析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小人物的战乱生活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小人物的战乱生活

2024-04-16 22: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到叶圣陶,就想到他写的散文《爬山虎的脚》以及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而且作文大赛中的“叶圣陶杯”也很出名。有印象以来,他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家而闻名的。

而在现代文学史中,也有叶圣陶的一席之地。20世纪20年代,他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创作“为人生”的写实小说,出名的作品有《隔膜》《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等等,着力于写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反映的是他们的“灰色生活”,运笔冷静客观、讽刺幽默,也不乏怜悯之心。

《潘先生在难中》发表于1925年1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期,属于叶圣陶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短篇讲了一个带着家人逃难到上海后、又不放心回到家中,在一路上计较银钱,投机寻求庇护,战争过去又拍当局马屁的学校校长潘先生战乱时期的生活故事。潘先生是个典型的小市民知识分子,软弱、卑琐、苟且、患得患失,不是一个讨喜的人物,却是当时除进步人士之外、芸芸众生的代表,真实又辛酸。

作者虽然对他有些嘲讽之意,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对潘先生这类人物的同情,怕是也带入了叶圣陶自己身份职业的一些见闻、思考和感触。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困境,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无奈,而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小人物。换做你我处于潘先生的境地,也未见得我们哪里会做得比他更好。所以,对于潘先生,我反而觉得,有些亲切,他的表现不过人性使然罢了。

首先,潘先生的逃难生活有点像疫情期间的打工人。

潘先生和潘师母带着两个孩子,好不容易从让里坐火车到了上海。为了安全和不被冲散,他和家人约定要手牵手紧紧握住,从车厢前窗走到车外,费了好大的劲,也被迫冲散过,但终究还是又集合到了一起。

坐车要讨价还价,住宾馆吃东西要仔细考虑,斟酌再三要了两份蛋炒饭和一斤绍兴一毛钱熏鱼,结果价格是大洋两块。潘先生看到这个价格时的表现简直是让人叫绝,“……他惊讶地尖叫。回转头时,眼珠瞪视着潘师母,一段舌头从嘴里伸了出来”,读到这个地方,我还下意识地跟着学了一下。

疫情期间,人们面对病毒肆虐也是跟逃难般躲避,对物价上涨的惊讶估计也和潘先生差不多。还有一点,人们会在疫情防治刚刚有所起色的时候,就出去上班找工作做,而我们的潘先生到了上海第二天,就坐火车赶回了让里。一方面不放心工作,另一方面不放心家里。

其次,患得患失是常事,潘先生也无例外。

潘先生虽然赶回让里工作,但其实精神上还是高度紧张的,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警钟长鸣。

他第一件要事是回家检查自家的东西是否变了样、是否少了东西,嘱咐看门的王妈把家看好;然后就去得空打探小道消息,教育局的通信员、红十字会的办事员都是他的拜访对象。打听了消息,又怕自家东西被丢失,又怕自己性命不保交代在家里,所以开始想另外的办法。

到红十字会去捐款,捐成VIP会员,这样就有会员徽章和红十字会会旗可以用来避免被抓。一个徽章不够,他想的是,万一妻子和孩子回来,得一人一个,所以他特意找红十字会的人多要了几个徽章。

保命符有了,这也不保险。接着就收拾一个包裹,看到妻子的旧衣孩子的夹衫都得带上,哪个也不能留下,这一收拾收拾完,就带着去红十字会避难去了,还跟自己的直属领导教育局局长及其朋友一起待了一夜。

这就非常符合小人物的心理,干啥啥不行,保命第一名,必须要保住自己、保住家人,才能以图来日,而且最好还能保住自己的财产。潘先生在乎的东西如此之多,哪能不患得患失呢?毕竟人是自家的亲人骨血,东西是自己劳动所得嘛!

最后,潘先生笑纳了作揖主义。

在战争进行时,本地军事机关只报道大败敌军的鸡肋消息,真实的情况潘先生他们这种小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只能透过红会的办事员去打听。而且潘先生打听到的消息是战况非常差,所以他才躲起来的。其实,在潜意识里,他不相信所谓的杜统帅能够打得什么胜仗。

哪怕是躲起来和直属领导聊天的时候,潘先生都是对战局没什么信心的。

然而,二十天后,战事停了,让里又开始歌舞升平,教育局里就开始筹备欢迎杜统帅的仪式。这里很有意思,一个打仗不怎样的军阀过来,当地整个教育界居然夹道欢迎。而潘先生呢,别人一恭维,他就给这个所谓的杜统帅写欢迎字,“功高岳牧”啦“威震东南”啦,“德隆恩溥”啦,他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信,一边写一边还浮现出这支军队杀人放火的影子,可这又有什么呢?

身处于作揖主义分为的教育界,他就只好笑纳作揖主义咯!为什么说他笑纳,是因为他根本没有丝毫的迟疑,只不过把这写欢迎字的事当做了普通的应和,并没有真正想到所谓战乱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写在最后

潘先生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教育者,凡事以考虑自己为先,所以他的人生注定庸庸碌碌,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和家人不受战乱所危害而奔忙,任何精神上的有效判断和高尚气节都跟他无关。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总会有人在仓廪实和衣食足之后、仍然执著于自己的大事小情,这就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光靠自我觉醒是不够的。

得有觉醒者去致力于改造国民的灵魂和精神,我们的社会未来才有希望,叶圣陶对潘先生的批判之处便在这里。因为教育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如果先生们都如此卑琐,那么代表未来的孩子们又该走向何方?

在这个世界上,囿于一己之私的人太多,所以我们更急切需要一批能够在精神上警醒他人、在行动上带动他人、在生活上帮助他人的战斗者。百年积淀,精神崛起,需要我们一次又一次把警钟敲响,方能在混乱的信息漩涡中,保守一丝真挚和忠诚,保留一份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给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一份前进的力量和希望,我们的社会也才能行稳致远。

人性本趋利避害,奈何精神力量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END

文|京华

图|网络

编辑|京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