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桥上,听七旬老人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潍坊韩洪斌 东风桥上,听七旬老人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东风桥上,听七旬老人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2024-02-24 2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东风桥上,听七旬老人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潍坊晚报

|

2023-11-01 15:30:15

1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11月1日,白浪河东风桥桥面顺利实现通车。当天早上6时许,很多市民早早赶来,见证这一时刻。

  韩玉华向市民介绍东风桥的前世今生。

  在白浪河东风桥西北角,今年76岁的市民韩玉华带着一幅有“青龙桥”字样的拓片照片,前来见证东风桥通车,并给市民讲解东风桥的历史。

  韩玉华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对东风桥感情非常深。他手里的这幅照片,是东风桥的前身——“青龙桥”的奠基石拓片照片。

  韩玉华介绍,据《潍县志稿》记载,潍县县城朝阳门和东关庆成门之间跨白浪河的桥,最早始建于金大定六年(1166),是由僧人本敬筹款而建,极大方便了当时的百姓出行。金泰和癸亥(1203),僧人普济化缘修建石梁七虹,数十年后被冲垮,大德元年(1297)重修石桥。

  再后来,潍县人陈调元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在此地倡建了三十余孔的石桥,名叫“青龙桥”,韩玉华手中的这张拓片照片,就是当时“青龙桥”的字样。后来,“青龙桥”的桥石被拆除,潍县人在“青龙桥”位置偏南一点改立了一座木桥。为防汛期被冲毁,这座木桥是季节性存在的,每年端午节前拆除,中秋节后立起来。

  韩玉华介绍,1934年,这个位置终于又有了一座新桥,那就是“朝阳桥”。这座桥长97米、宽6.6米,高12米,是潍县历史上第一座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桥梁,也是潍县开埠后第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因为这座桥的桥墩非常高,桥面距离水面足有四五人高,远远望去很壮观,跟那些刚刚没过水面的小石桥很不一样,所以当时的人都称这座桥为‘天桥’。”

  我市收藏爱好者尹国柱收藏的一个日记本上印有“若飞桥”图片。

  1948年,“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1965年,“若飞桥”改名为“东风桥”。1972年,潍坊市对“东风桥”旧桥拆除,在原址启动新桥建设。1973年双曲拱大桥——“东风桥”落成,桥名由张镜远题写。当年7月1日举行的通车典礼上,人山人海,非常壮观,这一幕至今深深印在韩玉华脑海里。

  我市收藏爱好者尹国柱收藏的原东风桥的资料图片。

  1996年,“东风桥”拓宽改建通车,“东风桥”拓宽改建工程是潍坊亚星化工集团出资建设,在原17米宽的主桥两侧分别新建了两幅宽13米、长114米的副桥,桥面上方用两根不锈钢拱梁托起亚星集团球形标志,并被命名为“亚星桥”。

  即将拆除前的“亚星桥”。通讯员:付明皓 摄

  伴随着城市发展,“亚星桥”的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的需求。为保证桥梁设施安全运行,提高桥梁通行能力,我市于2023年3月启动对这座桥梁的拆除重建工程,新桥将建成梁拱组合桥,并被重新命名为东风桥,于11月1日正式通车。

  韩玉华说,过去几十年,他亲眼见证了这座桥几经变迁,它的每一次改变,都给潍坊这座城市和潍坊市民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

  “今天,我到现场来见证了崭新的东风桥顺利通车,和大家讲讲这座桥的历史,内心非常喜悦和满足。我们都期待看到更好的东风桥,更好的潍坊。”韩玉华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文 张驰 赵春晖/图

责任编辑:平小娜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1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