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用EQ调出标准&好听的声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漫步者音箱怎么调才好听 干货!用EQ调出标准&好听的声音

干货!用EQ调出标准&好听的声音

2024-06-23 11: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经up有限的测试,认为此方法适合入耳式耳塞、密闭式大耳、开放式大耳。

      目前耳机的声音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频响曲线来看,低频增益、高频衰减、中高频突起的声音走向是最能还原真实声音的,并且各网站的耳机目标曲线也纷纷向此看齐。

      低频的增益,每个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可以自由调节。

      中低频的频响应该尽量平直,并且在1khz之后转折,在这两点上各目标曲线的一致性极高。

      中高频的频响需要在3k~3.5khz左右达到最高峰,并且在高频一路降低。

      高频和极高频的差异让各种目标曲线有了不一样的声音特色,并且特定的目标曲线在特定类型的耳机上会有最佳的听感表现。

        每个人的听觉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工耳不能代表每个人的耳朵,目标曲线也不能还原每个人听到的声音。所以我们需要在“标准声音”上进一步校准,得到只属于自己的标准声音。

      在众多目标曲线里,我推荐使用哈曼入耳2019和哈曼大耳2018来完成下面的声音校准工作。

      原因1:这两条曲线非常的“平均”,可以当做标准的声音来参考。

      原因2:这两条曲线非常的“圆润”,平缓的频响过渡有利于声音的校准。

哈曼入耳2019(绿)哈曼大耳2018(蓝)

      首先我们需要用EQ得到对应目标曲线的声音。

      通过耳机的频响曲线和目标曲线,能够算出原始的EQ数据,公式:目标曲线 - 频响曲线=EQ曲线

通过equalizer apo可以迅速得出EQ曲线

      虽然这样粗糙的EQ补偿得到的声音与标准相差甚远,但是并不妨碍下一步校准工作。

      之后我们需要亲自聆听20~20khz的正弦波扫频信号来确认各个频段是否平滑过渡。

      对比频谱图,找到那些特别突出和衰弱的频段进行补偿。

      最后应当在扫频信号下表现出平坦、平滑的声音走向。

      这样的声音就是专属于你的标准的声音了。

      对于入耳式耳机,调整到这一步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大耳而言,标准的声音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大耳的目标曲线选择性很广,使用sbaf-serious目标曲线的开放式大耳声音更柔和、声场更开阔,使用rtings/avg目标曲线的密闭式大耳人声更有情感、有感染力,每一种目标曲线都有它们自己的特色。我认为在相对标准的声音下,选择听感更好的目标曲线是可行的。

      最后关于EQ的一些问题进行解说。

      1、为什么要EQ?

      因为耳机的声音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大多数耳机的声音都非常不标准。

      2、EQ对设备有什么需求吗?

      EQ需要一定计算能力的音源设备,电脑、手机以及安卓系统的播放器这些常用的音源设备是没有计算压力的。不过EQ对相关软件要求比较高,EQ软件应当使用fir滤波器并且使用高阶数运算,以达到最小的音质损失。如果你的EQ软件会导致声音出现杂音,说明它的计算阶数不够或者算法有问题,请果断卸载。

      3、哪些EQ软件值得推荐?

      电脑端的Equalizer APO(免费)、安卓端的中子播放器(付费)

      4、调音台设备比EQ软件音质好吗?

      数字调音台在使用时需要经历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会导致音质劣化,并且仍然使用EQ软件进行调音;模拟调音台使用电路滤波,但是电容会延迟不同频段的声音信号,导致相位失真,而且模拟调音台的精度很低。不管是哪一种调音台,信噪比都不理想,不如直接用软件EQ,简单且完美。

      5、EQ能提升耳机的音质吗?

      音质在音响技术中被分为音量、音色、音调三方面,EQ可以改善耳机的音色,可以让声音更加标准,所以EQ是可以提升耳机的音质的。此外,EQ还可以对左右声道分开处理,提升耳机单元的频响匹配度,让声音更加和谐。

      6、使用EQ需要注意哪些东西?

      最好使用负增益的方式来EQ,在equalizer apo上EQ曲线不应该超过0db,因为正增益会产生非线性失真。  负增益不宜过低,负增益过低的频段会带入更多器材的底噪,降低信噪比,磨平声音的细节。  EQ调节不宜激进,频响曲线上高频处狭小且深的频响缺陷可以无视,应当以大致的声音走向为主,否则会产生高频毛刺。

暂时写到这里了,后面有想到的再补充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