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钙,在改性配方中作用原来那么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滑石粉对于pp材料耐高温的影响 碳酸钙,在改性配方中作用原来那么大!

碳酸钙,在改性配方中作用原来那么大!

2024-03-13 2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3

碳酸钙的特殊改性性能

(1)对拉伸和冲击性能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的碳酸钙都可以提高塑料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具有受到碳酸钙粒度的影响和表面处理的影响。

粒度大小的影响:碳酸钙的粒度不同,对塑料的改性效果不同,具体见表1所示。一般粒径在1000目以下,主要用于增量改性;粒径在1000~3000目,添加量在10%以下,有一定改性效果;粒径在5000目以上,属于功能碳酸钙,具有明显的改性效果,可以改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纳米级碳酸钙虽然粒度更细,但因目前难以分散,只能做到与8000目碳酸钙一样的改性效果。

表1 | 不同粒径的重质碳酸钙对PP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图源 | 王文广教授塑料配方与改性咨询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碳酸钙粒度变细,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增大,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基本持平,但流动性下降。

表面处理的影响:粒度适当的碳酸钙如果表面处理的好,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近年来,随着有机/无机复合理论的不断发展,CaCO 3 已由原来单纯的填充剂变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填充材料。例如用碳酸钙制成的均聚PP/CaCO 3 复合材料,缺口冲击强度较基体塑料可以提高一倍多。

(2)燃烧时的抑烟作用

CaCO 3 具有优异的抑烟作用,其原理在于它可以和烟雾中的卤化氢反应(捕捉),使之生成稳定的CaCl 2 。因此凡在燃烧时产生卤化氢的聚合物,如氯乙烯、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等,都可以用CaCO 3 作为抑烟剂。由于燃烧反应属固-气非均相反应,只能在固体颗粒表面进行,所以CaCO 3 颗粒的粒径大小就成为抑烟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微小颗粒才具有大得多的比表面积,碳酸钙的粒度越细,抑烟效果越好。

(3)抗粘连剂

含有碳酸钙的吹塑筒状薄膜开口性好,卷曲时不会产生粘连,碳酸钙起到了开口剂的效果。

(4)增大导热速率

碳酸钙的加入提高了薄膜的导热速率,从而使吹塑薄膜的膜泡冷却比较快,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挤出机产量。以在PVC片材中加入25%轻质碳酸钙为例,加热到200℃温度时仅仅需要3.5秒,而纯PVC片材需要10.8秒,导热速率提高3倍之多。

(5)提高流动性

碳酸钙可以提高复合体系的流动性,减少熔体粘度和挤出机扭矩,增加挤出机产量,提高生产效率。不同品种碳酸钙对流动影响不同,具体复合材料流动性大小顺序大方解石碳酸钙>大理石碳酸钙、白云石碳酸钙>小方解石碳酸钙>轻质碳酸钙。

(6)配色性能

替代部分白色颜料:高白度的碳酸钙可以替代部分白色颜料如钛白粉,从而节省高昂价格钛白粉的含量,大方解石碳酸钙因为白度高、遮盖力大而成为首选。碳酸钙之所以可以成为白色颜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遮盖力,涂料的遮盖力是指把色漆均匀涂布在物体表面上,使其底色不再呈现的最小用漆量,用g/m 2 表示,各类着色剂在涂料中的遮盖力具体见表2所示:

表2 | 一些无机、有机颜料的遮盖力

图源 | 王文广教授塑料配方与改性咨询

一种材料的遮盖力大小与折射率有关,折射率越高其遮盖力就越大,白色色相就越高,各种白色材料的折射率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 各种白色材料的折射率

图源 | 王文广教授塑料配方与改性咨询

对着色的影响:碳酸钙本色为白色,对配鲜艳的彩色有影响,配不出鲜艳的色彩;配黑色也有影响,配不出特别黑色。

对色光的影响:碳酸钙除了白色本色外,往往还带有不同的色光,会影响颜色的纯正性。色光为物体主颜色之外带有的附带颜色,色环直径两端的色光为互补关系,如蓝色的补色为黄色,混合可得到白光,是消除色光有效办法。

在重质碳酸钙中,不同产地碳酸钙所发出的底色不同。如四川碳酸钙底色发蓝,广西碳酸钙底色发红、江西碳酸钙底色发青。在具体配色时,碳酸钙的色光要与主着色色相一致,例如带蓝色色光的碳酸钙会消除黄色颜料的着色力。也经常利用带蓝色色光的碳酸钙,去消除制品所带的黄色色光。

改进塑料制品的散光性:碳酸钙的加入对塑料制品不是增加光泽度,而是起到降低光泽度的消光作用。

(7)增加透气性能

填充碳酸钙的塑料薄膜,在拉伸时会在薄膜中产生微小气孔,只能透过水蒸气而不能透过液体水,因此可用于生产透气塑料制品,例如典型的透气膜就是铜大量碳酸钙填充和薄膜拉伸制成的。生产透气薄膜用碳酸钙一般只能选择3000目的碳酸钙,而且粒径分布要绝对窄。

(8)促进制品降解性能

含有碳酸钙的聚乙烯塑料袋埋于地下后,碳酸钙有可能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以溶于水的Ca(HCO 3 ) 2 离开薄膜,在薄膜上留下微细的孔洞,增大塑料薄膜与周围空气和微生物接触的面积,从而促进制品降解。

(9)起到成核作用

纳米CaCO 3 对聚丙烯的结晶成核有诱导作用,可以增加了β晶含量,从而提高了聚丙烯的冲击韧性。

(10)降低PA塑料的吸水性

PA/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要低于PA纯树脂,例如在PA6中填充25%的碳酸钙,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降低56%。

(11)改善表面性能

碳酸钙可以增加复合材料的表面张力,并且具有优异的吸附性,因此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电镀性、涂覆性和印刷性能。

(12)碳酸钙对发泡的影响

碳酸钙是否影响塑料材料的发泡性能发挥十分复杂,具体要看尺寸大小和添加量大小的度而定:

碳酸钙尺寸 碳酸钙粒径大小与发泡剂匹配时就可以起到成核剂的作用,对于发泡会起到正面作用,具体合适的尺寸为小于5μm、大于不团聚的尺寸。如果无机粉体的粒度大于10μm,或者太细导致自身团聚起不导成核剂作用,对于发泡就有一定负面影响。建议选择3000目(4μm)碳酸钙,这个尺寸既可以保证尺寸不大于5μm、又可以保证不团聚。

碳酸钙促进发泡的具体原因 一是碳酸钙可以作为成核剂的碳酸钙可以吸附发泡气体形成气泡核,控制泡孔的数量,使泡孔更细;二是碳酸钙自身刚性比较大,可以减缓熔体变形和移动能力,从而可以抑制泡孔过快膨胀,控制泡孔尺寸更细。甚至可以设想用采用纳米碳酸钙,因成核剂的尺寸小而引发产生微小泡孔,生产出微孔泡沫塑料。

碳酸钙的加入量 适宜的碳酸钙加入量可以促进发泡质量,一般建议最佳填充量为10%-30%。碳酸钙加入量太低,熔体中形成不了足够的的成核点,造成发泡倍率偏低;碳酸钙加入量太高,是可以形成很多成核点,但是填充过大熔体强大太低,导致过多破泡,也同样降低发泡倍率。

碳酸钙的分散性 均匀的碳酸钙分散可以促进发泡质量。如果碳酸钙在树脂中分散很均匀,就可以保证没有团聚现象出现,保证碳酸钙尺寸在5μm尺寸就可以称为成核剂,就不影响发泡成型。

碳酸钙的含水量 如果无机粉体的含水量小于0.5%,填充基本不影响发泡成型。

其他 碳酸钙还可以提高耐磨性,提高硬度。

碳酸钙的负面改性作用

01

增大复合材料密度

树脂中加入碳酸钙后,复合材料的密度迅速增大,这样对于以个数、长度或面积销售的产品,密度增大会抵消部分成本优势。当然不同品种碳酸钙增重的程度稍有不同,具体密度大小顺序为轻质碳酸钙小方解石碳酸钙>白云石碳酸钙)。

03

降低复合材料的透明性

碳酸钙的折射率与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常用树脂相差很大,因此常规尺寸的碳酸钙填充会影响薄膜的透明度,只有尺寸在200纳米以下的纳米碳酸钙,因为光波可以绕过才可以不影响复合制品的透明性。

04

降低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

碳酸钙的高刚性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原有延展性,降低了大分子链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制品的断裂伸长率下降。

05

大多数情况降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

碳酸钙的颗粒过大或者碳酸钙表面处理的不好,都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下降,尤其以拉伸强度下降最为明显。

06

增大应力发白现象

树脂中填充大量填充碳酸钙,因为制品拉伸是会产生大量空隙和银纹,会对树脂本来就有的应力发白现象进一步强化。

07

加速制品的老化

所有无机粉体材料都会加速复合材料的老化,碳酸钙也不例外。

08

降低材料之间连接强度

对于薄膜而言降低薄膜热合强度,对于管材而言降低管材的焊接强度。

改性材料与填料、助剂的发展可谓是相辅相成,两者协同并进,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研发填料、助剂时除了要将安全、环保、绿色纳入考虑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符合材料的需求?如何根据特殊的应用环境,打造定制化的改性创新?

而作为材料企业,该如何从品类繁多的填料、助剂中挑选最适合的那一款?在挑选过程中,又该如何对比同品类助剂性能和效率的差异?

在今年9月16日-17日即将举行的“改性塑料功能助剂应用技术论坛”上,从行业趋势、原料助剂到改性工艺,国内外知名改性企业、功能助剂企业即将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技术的应用与行业发展新趋势。

同期还有“共混改性工艺”、“母粒共混工艺”、“降解改性工艺技术论坛”三场技术论坛,一张通行证即可来回穿梭在四个会场之间。期待您能满载而归!

扫描二维码

即可报名参会

有一件事,必须要告诉身为共混人的你

关于共混改性工艺、

共混智能设备、

共混自动化工厂,

99%的视频我们都为你整理好了!

关注共混圈子都在关注的视频号

推荐阅读

▷▷ 滑石粉,超好用的塑料改性神器!

▷▷ 塑料改性配方涉及到的20个关键点都在这儿了!

▷▷ 7种助剂,12种性能大盘点!

▷▷ 高分子材料中的各种添加剂都有什么作用?

▷▷ 改性尼龙离不开的12种助剂

▷▷ 干货!尼龙常用的阻燃剂盘点

内容来源:王文广教授塑料配方与改性咨询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数据、图表或其他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其他公开发表的资料,仅供读者参考、交流、学习,不涉及任何商业行为或目的。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并及时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