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溃疡性结肠炎便血图片 便血

便血

2024-06-05 1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便血(hematochezia):血从肛门而出,出血伴随大便或不伴随。一般认为消化道出血量在50毫升以上即有可能出现黑便。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管内与硫化物相结合而生成硫化铁,故大便呈柏油样黑色。呕血者多有黑便。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便血的原因较多,几乎全消化道出血均可引起便血,但常见原因有:①上消化道出血(见呕血)。②小肠出血,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小肠肿瘤、肠套叠等。③结肠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癌等。④直肠出血,如直肠癌、直肠损害、痔、肛裂等。⑤ 其他疾病,如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肠出血多为暗红色或黑便,由于表面覆有一薄层粘液,故常带有光泽。但若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结肠与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色血便。右半结肠出血,血液常与粪便相混合,可排“果酱样”血便。直肠、乙状结肠出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与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便血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体检资料外,消化系内镜检查是首选措施。 必要时还可作X线钡剂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目录 1 便血原因 1.1 肛门疾病 1.2 直肠疾病 1.3 结肠疾病 1.4 全身性疾病 2 并发症 3 便血诊断 3.1 便血怎么诊断? 3.2 便血诊断要注意什么? 3.3 辅助检查 4 治疗方法 4.1 处方禁忌 4.2 出现便血怎么处理? 5 预 防 6 危害 7 患者注意事项 7.1 肠炎引起的便血怎么办 7.2 酒后为什么便血? 7.3 女性便血 7.4 产妇便血 7.5 中老年人便血 7.6 肠炎便血 7.7 便血是什么病? 7.8 大便出血怎么区分? 8 中医对便血的认识 8.1 常见证候 8.2 中医分析 8.3 中医治疗 9 参看 10 参考文献 11 症状查询专题 便血原因

多种肛门直肠疾病会出现便血,应根据发病年龄、便血的方式、多少、颜色及伴不伴有痛疼等症状综合分析加以判断。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也就是说,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的可能性居多。如果血色紫红,混有粘液,并伴有恶臭,应考虑肠道肿瘤,特别是直肠癌的可能。如果便血呈鲜红色,且成滴状附于大便的表面,那么出血部位大多在肛门或距肛门不远的部位,应考虑痔疮、肛裂、直肠癌的出血。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由于血液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短,血色也可以是鲜红的,这一点需要认真鉴别。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疾病引起的便血量很小,常常用肉眼不能发现,而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是早期结肠癌的重要症征,如能尽早发现便血,对确诊疾病及取得治疗的良好时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一般以大便潜血试验来检查粪便中混有的少量血液。当病人发现自己有便血的症状时,就应尽早去医院就诊,经临床检查,并通过化验、X光、内窥镜等各种检查,确定疾病,及早治疗。

引起肛门直肠出血的疾病一般按部位区分为四大类。

肛门疾病

肛门疾病是引起便血最常见的原因,痔疮、肛裂引起的便血都是便后滴血,严重的可以喷血,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排便后肛门痛疼。痔疮出血,常常是在排便用力努挣时,有小肿块由肛门内向外凸出,并有滴状或喷射状鲜血排出,出血量可大可小,内痔出血常常无痛。

直肠疾病

直肠息肉是直肠的良性肿瘤,大便带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距肛门很近的直肠息肉有时也会脱出肛门以外。此种疾病常见于儿童。

如果有人持续便血,有下坠感,大便次数增加,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同时有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的情况发生时,则提示可能有直肠癌发生的可能,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老年人。

结肠疾病

结肠同直肠一样,也可有息肉与癌症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便血,此类大肠炎性疾病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此外,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如肠伤寒、肠结核、肠套叠等,也会有便血的症状发生。

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机制紊乱、胶原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如鼠疫、斑疹伤寒等,都会出现便血。但在这些疾病中,便血仅仅是全身出血的一部分,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因此,鉴别起来并不困难。  

并发症

很多患者发现,便血症状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常常伴随其他的多种并发症一起存在,若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也给便血的治疗增加了难度。那么常见的便血并发症有哪些呢?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3.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

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及小肠良、恶性肿瘤等。

便血诊断 便血怎么诊断?

便血是肛门、直肠及结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到医院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其主要原因有:肛裂、内痔、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肛隐窝炎、直肠癌等等。对于肛门、直肠出血或便血的病人,可初步从大便颜色、年龄、疼痛三方面进行诊断。

(1) 大便的颜色。若颜色为柏油状或黑便,血液多来自上消化道,但如病人进食了猪血、中药等,大便有可能是黑色;若为 暗紫红色并混有粘液,每日大便次数较多,多见于慢性结肠炎,也应想到有直肠癌的可能;若血色鲜红,则多来自下消化道,但如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迅速由肛门排出,而在肠内停留时间极短,也可能出现暗红色便血。

(2) 从年龄上分析,儿童便血多来自直肠息肉,其特点是没有疼痛;血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肠套叠的血便,常为粘液血便,呈果酱状。患儿有阵发性剧烈腹痛,腹部有时可扪及套叠的肿块,易发于2岁以下儿童。若为成年人便血,可从肛门部有无疼痛来分析,无疼痛性便血,首先要考虑到内痔、直肠癌及直肠息肉三个常见的疾患。内痔便血特点是,血液附在粪便外或便后滴鲜血,一般不含粘液,常有便秘,无腹泻及消瘦史。直肠癌的便血,早期为鲜红或稍暗色,量不多,为间歇性,常有便秘和排便次数增多交替出现的病史;晚期常同时混有恶臭的粘液。直肠息肉便血呈鲜红色,量多,青壮年多见,有时有家族史。蒂长,位置低的直肠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常被误诊为内痔。溃疡性结肠炎的便血,为粘液性血便,常伴有下腹及左下腹痛,肠镜检查及X线钡剂灌肠可明确诊断。

(3) 便血合并有疼痛,最常见的是肛裂,其特点是:少量鲜血附于粪便表面,大便时常伴有肛门部剧痛,便后可持续疼痛数分钟、甚或数小时,肛门外观检查可见后部有一椭圆形裂口,常合并有一小皮垂,称哨兵痔。绞窄性内痔,由于炎症、水肿及肛门部皮肤肿胀,以持续性剧烈疼痛为特点,便血量少。肛隐窝炎出血量少,常伴有少量粘液,病员常感肛门不适,随后有烧灼感或疼痛,排便后加重,数分钟后即消失。

引起便血的原因常见的有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及上消化道疾病。肛门痔病、损伤、消化道炎症、肿瘤、血管病变等均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全身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各种原因的便血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临证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便血的性状、出血的方式、量及发生发展过程等因素加以考虑。  

便血诊断要注意什么?

1、忌不问年龄与性别

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癌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2、忌不分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

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如内痔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肛裂则是血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血便相混则多见于上位结肠;血色多暗红,粘液血便、脓血便常提示大肠有炎症,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大肠息肉、阿米巴肠病等,亦可见于结肠癌;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柏油样黑便,但当出血量多,在1000ml以上,排出较快,4小时左右排出时,则呈暗红色,甚至为较鲜红的血便。少量便血一般来源于肛门及直肠、乙状结肠疾病,如内痔、肛裂、息肉、肿瘤等;大量便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瘤、结肠血管扩张症以及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等。

3、忌不问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癌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急性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起病均较急。

4、忌不考虑伴发症状

便血的伴发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痢疾、直肠炎症、直肠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则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肛门直肠损伤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术病史;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辅助检查 便血后的早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可无明显变化,但当补充等渗液体、扩充血容量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的测定有助于失血量的判断。血尿素氮升高的程度也有利于出血量多少的判断(称肠源性尿素氮升高)。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不再进行性降低,或血尿素氮降至正常,均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气钡双重造影行十二指肠、空回肠检查或行全结肠检查,对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扭转、肠套叠、息肉或癌肿等疾病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由于直肠、乙状结肠是炎症性病变、息肉或癌肿等疾病的好发部位,故乙状结肠镜检查对这些病变的诊断极有帮助。  腹部B型超声波或CT、MRI检查:对中、晚期结肠癌均有辅助诊断价值。如发现腹腔内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则对肠结核、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便血时,行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影检查,可明确出血的部位,也有利于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因此,对不明原因的便血患者,为明确出血部位或病因,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治疗方法

便血的原因非常多,不可能每一种病因的治疗都相同。但维持生命体征、对症治疗是总原则。努力寻找导致便血的病因才是最大的关键。下面简单介绍接种常见的导致便血的疾病的治疗。

(一)痔疮便血

痔无症状不需治疗,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只有并发出血、脱垂、血栓形成及嵌顿等才需要治疗。痔很少直接致死亡,但若治疗不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亦可致命。因此,对痔的治疗要慎重,不能掉以轻苡。 内痔的各种非手术疗法的目的都旨在促进痔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肛管直肠粘膜固定在直肠壁的肌层,以固定松弛的肛垫,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 当保守疗法失败或三、四期内痔周围支持的结缔组织被广泛破坏时才考虑手术。

根据以上观点,内痔的治疗宜重在减轻或消除其主要症状,而非根治术。因此,解除痔的症状较痔的大小变化更有意义,并被视作治疗效果的标准。主要方法有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手术切除疗法等。具体详见相关词条。

(二)肛裂便血 肛裂的治疗原则是急性肛裂以保守疗法即非手术疗法为主,宜止痛止血,防止出现疼痛恶性循环。对慢性肛裂或者Ⅲ期肛裂,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彻底消除肛裂的病因及加剧疼痛的因素。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增加饮水,纠正便秘。可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润滑,以利排便。 局部坐浴:用热水或高锰酸钾温水坐浴,温度40℃~50℃(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温水坐浴可松弛肛门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疼痛,并清洁局部,以利创口愈合。坐浴后可以外敷消炎止痛药物,以减轻症状。 封闭疗法:疼痛严重者,用1%~2%普鲁卡因注射于肛裂基底部及两侧肛门括约肌内,可缓解括约肌痉挛以止痛。 肛管扩张: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且未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在局麻或骶管麻醉下用手指扩张肛管,可解除肛管括约肌痉挛,达到止痛目的。 手术治疗: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手术治疗。将肛裂及其周围病变组织全部切除,使其成为新鲜创面,再行愈合。  

(三)直肠癌便血

直肠癌早期的便血常被人们误认为是痔疮便血,而不予以重视。所以,提高肛肠疾病的预防意识很重要。直肠癌需要手术治疗。详见相关词条。

处方禁忌

治疗便血的关键,是要分清出血的轻重缓急,临证处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止血治疗禁忌:治疗便血首先考虑到止血,但止血并不是盲目地一概使用全身止血药,临床上要根据出血原因、部位、出血量及速度,采取不同的止血措施。如局部药物止血,局部手术止血及全身药物止血等。肛门局部轻度出血,则以局部止血为主;大出血时,则应立即采取全身止血,并配合局部手术止血措施。

2.痔出血治疗禁忌:如肛裂、内痔、直肠息肉等间断性便血,发病缓慢,量较少,则局部应用凉血止血药效果较好。当出血量较大、而患者又不愿手术治疗时,可配合全身应用止血药。

3.感染性肠病治疗禁忌:慢性感染性肠病导致的粘液血便、脓血便,就要针对肠病综合治疗,不能简单止血了事,否则只治标不治本,炎症不消除,症状不会缓解。

4.术后损伤治疗禁忌:肛门直肠术后原发或继发性出血,量较多,或出现大出血,病情急迫,则应立即采取局部止血措施,找到出血点,予以结扎或压迫止血,同时配合全身应用止血药,局部与全身治疗同步进行。

5.血液病治疗禁忌:血液病导致的便血,采用全身止血,药量要大,并配合局部止血处理。

6.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禁忌消化道大出血在现有的检查条件下找不到出血灶者 ,要及时全身止血。上消化道溃疡所致的便黑血 ,除了按常规止血外 ,还要抗酸治溃疡。

7.心脑动脉栓塞者治疗禁忌:患有心脑动脉硬化、脑栓塞者合并便血时,止血药的应用必须适时适量,避免过度止血加重心脑疾病。

8.辨证施治禁忌:治疗便血应辨寒热虚实,如大便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属肠风下血,治应凉血祛风止血,方用凉血地黄汤加减;便血色鲜,量多,肛内肿物脱出,肛门灼热,或便带脓血,肛门下坠,下腹隐痛,苔薄黄,脉弦数,证属湿热下注,治应清热燥湿止血,方选脏连丸加减;便血色暗,或伴肛门肿痛,或伴腹痛,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涩,属气滞血瘀,治应行气化瘀止血,方用止痛如神汤加减;若便血色淡清稀,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虚不固,中气下陷,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出现便血怎么处理?

有的人是习惯性便血,这一部分人应该已有自己便血后的处理办法了,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偶发性或者是间断性便血,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怎么办呢?别急,专家教你便血后如何处理:

首先,大便后,立即洗澡或者坐浴把臀部处置干净。

其次,找一块干净的纱布垫在臀下横卧躺一会。

第三,出血多时把臀部始到比心脏高的位置,这样容易止血,即俯卧用枕头垫高腰部休息。

第四,内痔易出血,但止血也容易,横卧休息一会,血就止住了。

最后,出血止住后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因为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出血。

日常生活禁忌

1.忌烟酒、剌激之物。烟酒或剌激性食品可加重肠粘膜充血水肿,使便血加重,故便血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忌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

2.起居调养。便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血量大者要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少渣饮食,必要时应禁食,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忌用活血药。便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另外,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的病人常年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片、阿司匹林及某些抗凝药等,当出现便血时应暂缓使用活血及抗凝药,否则止血效果不佳。     

预 防

(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 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 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加重出血。

长期的便血肯定会导致贫血等各种疾病,下面就教你几招防治便血的办法:

1、预防肛门感染;加强锻炼。痔疮破裂易受大便污染而发炎,因此对于已发生痔疮出血者,一定要加强消炎,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即5000毫升温开水放1克高锰酸钾,使溶液成浅紫红色)浸泡肛门,每天2-3次;也可用马应龙痔疮膏肛门内注入,具有通便、消炎、止血的作用。此外,加强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痔静脉的压力。另外每天可以自己跪在床上,取胸膝位,练习提肛运动,对减少痔出血也有较好的效果。

2、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痔疮出血多由于大便不畅,用力排便使腹压增加,造成痔静脉压力增大破裂出血;还有的是大便干结而坚硬,通过肛门时擦破痔静脉导致出血。多吃蔬菜,多喝开水可防止便秘。对于已发生便秘者,可适当多吃些蜂蜜或芝麻油,有助于润肠通便。定时排便,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减少痔出血。

3、可试用民间偏方:取活田螺1个,揭开其螺盖,放入少许冰片,待螺肉化为水后,用棉签或纱条沾这些水涂于痔疮上,据说涂1-2次就有良好效果。

以上几个小办法可以减轻便血的疼痛,为便血的治疗提供帮助。但是不能一味的这样迁就,应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  

危害

便血容易使体内丢失大量的铁,引起缺铁性贫血。一般发展缓慢,早期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贫血较重时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食

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体力活动后气促、浮肿等,一些患者甚至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激动、兴奋、烦躁等。同时便血也是肠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由于便中带血的情况与痔疮出血类似,一般人很难区分,加上一些人不够重视,使早期恶性肿瘤被轻易地忽视而酿成悲剧。

便血腹痛怎么办

最好是做个电子显微肠镜看一下,到正规的肛肠专科医院检查确诊,然后对症治疗,不可轻信广告或偏方等。

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1.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尤其是香蕉,蜂蜜类润肠通便食物。

2.不要久站久坐,适当增加运动,特别是提肛运动。

3.每天定时大便,(没有大便也要定时到厕所做排便条件反射训练),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左右为宜。

4.便前便后坐浴熏蒸,保持肛门的清洁。

5.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喝一杯温盐水或凉白开水,以促进肠蠕动。

6.如果大便干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服用润肠通便的药物,如:非比麸,不可自己随便乱用泻药,排毒药,芦荟胶囊等,长期服用不仅会加重便秘而且会形成药物依赖性。

这些生活中的好习惯就算是没有肛肠疾病也要养成,因为大多的肛肠疾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

在现在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疾病困扰着人们。有很多人都有腹泻便血的现象出现,他们都很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因为他们对腹泻便血的相关知识都不了解,也不知道腹泻便血是怎么回事,腹泻便血能引起什么病症等等。

肠炎病因十分复杂,易导致肠溃烂,造成肠穿孔,死亡率高,更有部分癌变,留下终身遗憾。

生活中不少人忽视腹泻便血症状,错误地认为便血就是痔疮而不及时治疗,这样很容易造成肠癌的误诊、误治,延误病情。腹泻便血其实可以是胃肠道疾病癌变的征兆,当发生便血时,一定要及时准确诊断。

肛泰肛肠医院专家介绍说,腹泻便血大多与肠道的炎症导致肠粘膜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的,作肠镜可以检查出上述的这些疾病。

腹泻便血这种病症,一定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手术,可大大提高疗效,增加治愈机会。平时注重肠胃保健,胃肠调理拜托各种胃肠疾病所必需的。水苏糖是一种调理肠胃的天然佳品,能直达肠道,作用于肠道内的有益菌,促进其增殖。抑制坏菌生长,从而恢复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持肠道健康,预防腹泻便血疾病发生,为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少病人对腹泻便血不重视。不少患者是因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或肠梗阻才首次来医院就诊,这类病人需手术治疗,但术后病情仍可能复发,因此,腹泻便血治疗上会尽量避免手术或推迟病人需要手术的时间。因此,患者应该注意早诊断,早治疗。

女性无痛便血

女性便血,但无疼痛,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痔疮是指直肠下端粘膜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张、迂曲而形成的团块,当发生脱垂或出血等临床症状时称为痔疮。痔疮的形成主要是因腹腔压力增高,影响直肠和肛管的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如大便干结、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时间过长、久坐、腹部恶变、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增高、长期咳嗽、久病体虚、中气不足、饮酒、习食辛辣燥热食品、妇女妊娠、分娩等。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又根据病变不同分为三期:其主要表现是大便后出血、疼痛、痔核脱出、发炎、水肿、嵌顿。

痔疮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如传统的手术、套扎、枯痔、激光、冷冻、外敷等,近年来各种治疗仪也纷纷应用于临床。

患者注意事项 肠炎引起的便血怎么办

很多疾病都能引起便血,其中一种疾病就是肠炎,肠炎在属于常见的肠道疾病。由于饮食,生活的不规律造成了肠炎的发生。严重的肠炎会引起便血,那么如果得了肠炎并且出现便血的症状怎么办呢?下面就来说说肠炎引起便血该怎么办。

饮食和营养:由于腹泻便血,长期过少和吸收营养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铁,叶酸缺乏或贫血,应给予适量补充。一般可经口服或注射补充,运用益气健脾、养血补肾中药也可达增加体质和补充营养的目的,但不要滥补,要辩证用药。长期腹泻者,要补充钙及镁,锌等微量元素。不过在补充营养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点:1、注意饮食卫生。2、忌吃油腻食物。3、忌吃牛奶、羊奶和大量的蔗糖。4、忌生吃大蒜。5、忌盲目使用止泻药。6、忌吃高纤维的食物。 因为得了肠炎不能受到刺激,所以饮食上面一定呀注意。

注意休息,调成作息时间:休息对病人康复有很大的好处,特别对活动期病人要强调充分休息,因为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可使病人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尤其睡前要精神放松,保证睡眠效果,必要时要服用镇静剂。病人可在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一般应减免重体力活动。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重度患者由于大量腹泻、发热、容易有脱水,水盐代谢紊乱和低钾的症状出现,尤其是用大量激素治疗时,尿钾排除增加,更容易导致低血钾,而低血钾可诱发中毒性肠扩张。因此,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更要注意药后反应。门诊患者如因病情加重,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要及时住院治疗,以便及时静脉补水、氯化纳和钾盐,纠正水和酸碱平衡紊乱。

注意肛门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护肛门及其周围和干燥,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宜轻柔,以减少机械性刺激。便后用碱性肥皂与温水冲洗肛门及周围皮肤,减少酸性排泄物、减少酸性排泄物、消化酶与皮肤接触从而减少局部的刺激和不适,必要时涂抗生素软膏以保护皮肤的完整。

如果肠炎引起便血,除了治疗以外还要特别注意平时的护理,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护理,应该能够很好的控制便血,总之要听医生的话,积极配合治疗。 

酒后为什么便血?

1、酒后痔疮发作便血:临床上,多见第Ⅰ、Ⅱ期内痔,常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后,有时滴血、射血或仅在手纸上带血,血与粪便不混,色鲜红,一般无里急后重和疼痛,大便干结时,出血量可增多。

2、酒后肠炎发作便血:

慢性结肠炎:常有粘液血便,伴下腹部或左下腹部疼痛及腹泻史,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出血量不多,累及直肠者有里急后重症状,肠镜可见粘膜水肿、充血、粗糙的颗粒状质脆而易出血,附有脓性分泌物,有的可显示有大小不等的圆形多发性浅溃疡。

阿米巴性结肠炎: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大便为粘液脓血便,呈果酱样,有腐败腥臭味,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较轻,双下腹常有压痛。结肠溃疡侵及粘膜下血管可引起肠出血,有的可反复出血。  

女性便血

经期便血

有的女性会有这样的症状,每逢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就会出现有便血的症状,但是月经过后便血也逐渐停止,每月如此,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差经或错经。这种症状可见于西医所说的内膜异位症。如果素有痔疾或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经期也可能偶有便血情况,但非每月必见,不具有周期性,因而不属于便血的范畴。

 

产妇便血

产妇月子里便血,常见于痔疮。有如下处理方式:

1. 便前便后高锰酸钾温水坐浴熏蒸,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2. 保持大便通畅不干结,饮食禁忌辛辣油腻食物。

3. 积极练习缩肛运动,收缩、放松肛门。

4. 每天定时大便,培养大便反射,大便时间不超过3分钟,不要过度用力。  

中老年人便血

中老年人出现便血,特别是新近出现便血,应该比青年人更加引起重视。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乙状结肠与直肠的恶变性病变 (包括良性与恶性)明显增多。乙状结肠与直肠出血可能患有以下疾病。

痔疮:有外痔时可在肛门口摸到柔软的小结节,内痔则摸不到。出血量多且不与大便混合,有时只在手纸上沾有血迹,出血常与大便干结或排便时用力过度有关。

直肠、结肠恶变:近年来这几种病明显增多,发病率增加了 2~ 3倍。此病初时可见少量血液覆盖粪便表面,随着病情发展,便血量逐渐增多,也可出现大便变细,甚至发生肠梗阻 (不排便、不排气、呕吐、腹部出现包块、腹痛)。粪便可有脓黏液及恶变肿组织产生的特殊臭味。当全身出现症状,如食欲下降、消瘦、浮肿、贫血等,已属病变晚期。

溃疡性结肠炎:血色或鲜或暗,几乎每次大便均混有血、脓、黏液,常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大肠息肉:有的属良性,有的易恶变 (如腺瘤样息肉、绒毛状腺瘤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可单个或多个。便血常呈间隙性,血色鲜红,一般血量不多,血液不与粪便混合。粪便本身无特殊变化。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中老年人较多见,出血多为鲜血,出血量较多,大便本身无改变。

老人便血需防直肠恶变

大约有2/3的直肠恶变病人在开始阶段自认为是痢疾、慢性肠炎或痔疮等疾病。其实,只要稍加注意还是可以区别的。

痢疾一般都有急性发作史,发烧、里急后重,大便以脓血为主,大便后腹痛缓解,用抗生素治疗有效。直肠恶变没有上述的典型症状,而且肛门部下坠感在便后不缓解,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痔疮有便秘或大便出血现象,出血颜色鲜红,附在大便的表面或便后有滴血。

而直肠恶变的便血是恶变组织溃烂引起的,血色多污秽且带有腥臭味。当直肠恶变较大时,可使肠腔狭窄,大便费力成细条状,有棱角,这些都是痢疾和痔疮不具备的。  

肠炎便血

肠炎便血如何护理?下面为你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护理方法:

饮食和营养:由于腹泻便血,长期过少和吸收营养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铁,叶酸缺乏或贫血,应给予适量补充。一般可经口服或注射补充,运用益气健脾、养血补肾中药也可达增加体质和补充营养的目的,但不要滥补,要辩证用药。长期腹泻者,要补充钙及镁,锌等微量元素。

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也要注意有些食物对消化系统带来的损害:1、注意饮食卫生。2、忌吃油腻食物。3、忌吃牛奶、羊奶和大量的蔗糖。4、忌生吃大蒜。5、忌盲目使用止泻药。6、忌吃高纤维的食物。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重度患者由于大量腹泻、发热、容易有脱水,水盐代谢紊乱和低钾的症状出现,尤其是用大量激素治疗时,尿钾排除增加,更容易导致低血钾,而低血钾可诱发中毒性肠扩张。因此,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更要注意药后反应。门诊患者如因病情加重,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要及时住院治疗,以便及时静脉补水、氯化纳和钾盐,纠正水和酸碱平衡紊乱。  

便血是什么病?

一般人如果遇到大便出血,一定会很恐慌怀疑便血是什么病症的前兆,那究竟便血是什么病呢?今天详细讲解一下便血是什么病。

便血是指肛门排出血液。便血多以下消化道为主,包括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及肛门出血。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以及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等差异,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让诊断有时十分困难。

便血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柏油便),有时出血量少,无肉眼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肯定者,为隐血便。进食某些食物与药物亦可令粪便的颜色发生改变,如过多食用动物血,猪肝等可使粪便呈深褐色或黑色,隐血试验也呈阳性反应,但素食三天后可转阴。

大便出血怎么区分?

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呢?便血在肛肠科中是常见的症状,像是痔疮、大肠癌、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下消化道出血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大便出血,在这些疾病中以痔疮最为常见。

除上述常见病之外,直肠息肉、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血管瘤、憩室病、家族性息肉病等,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便血,需要作具体的检查才能鉴别。总之,一旦出现便血,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

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引起肛门直肠出血的疾病一般按部位区分为以下四大类:

肛门疾病:肛门疾病是引起便血最常见的原因,痔疮、肛裂引起的便血都是便后滴血,严重的可以喷血,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排便后肛门痛疼。痔疮出血,常常是在排便用力怒挣时,有小肿块由肛门内向外凸出,并有滴状或喷射状鲜血排出,出血量可大可小,内痔出血常常无痛。

直肠疾病:直肠息肉是直肠的良性肿瘤,大便带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距肛门很近的直肠息肉有时也会脱出肛门以外。此种疾病常见于儿童。

如果有人持续便血,有下坠感,大便次数增加,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同时有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的情况发生时,则提示可能有直肠癌发生的可能,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老年人。

结肠疾病:结肠同直肠一样,也可有息肉与癌症的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便血,此类大肠炎性疾病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此外,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如肠伤寒、肠结核、肠套叠等,也会有便血的症状发生。

全身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机制紊乱、胶原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如鼠疫、斑疹伤寒等,都会出现便血。但在这些疾病中,便血仅仅是全身出血的一部分,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因此,鉴别起来并不困难。

总之了解了大便出血是怎么回事,望便血患者都能够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不要以为是小事情而导致病症恶化,到时候就是得不偿失了。

若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无痛则有可能是内痔;若出血较多,血液在肠腔内贮留,排出时可呈黑色、暗红色或有血块,剧痛:可能是肛裂;若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可能是直肠、结肠息肉;若出血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便频等: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若血色鲜红或暗红,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常出现脓血便并伴有肛门直肠下坠、消瘦、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可能是直肠癌。所以对于便血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中医对便血的认识 常见证候

胃肠实热: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喜冷饮,齿龈肿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湿热交蒸:先血后便,下血鲜红,大便不爽,肢困脘胀,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寒:先便后血,或血便混杂,或下纯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脘腹隐痛,纳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肝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失精,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细数。

痔疮便血: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分析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伤寒论》称“圊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并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后世医家又以下血色之清浊,立肠风,脏毒之名。《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

本症应与下痢脓血相鉴别。下痢脓血者,多呈脓血杂下,并有明显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而本症表现则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且无明显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中医治疗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阴络。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方选黄土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实兼顾,和营清热。  

针灸疗法治便血

1、肠风

症状:大便下血,血色鲜红而清,肛无肿痛,多为近血,舌红苔黄,脉象浮弦。

针灸:主穴,曲池、上巨虚、承山。配穴,合谷、长强。

2、脏毒

症状:大便下血,血色紫暗而浊,肛门肿痛,舌苔白腻或微黄,脉象濡滑。

针灸: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配穴,血海、阴陵泉。

3、脾虚便血

症状:面色少华,头晕目花,大便正常,肛门无痛,下血频频,血色不鲜,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针灸:主穴,脾俞、太白、足三里。配穴,气海、百会。

如有便血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针灸疗法,可以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参看 治疗便血的药品列表 《物理诊断学》- 便血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便血 常见症状辨病 - 便血 参考文献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 症状查询专题

点击部位名称可查询更多相关疾病

全身 败血症 抽搐 创伤 低血压 恶寒 发热 寒战 乏力 昏迷 肌肉酸痛 淋巴结肿大 贫血 皮肤‎ 盗汗 冻疮 多汗症 鳞屑 玫瑰疹 疱疹 皮肤干燥 丘疹 雀斑 瘙痒 湿疹 紫绀 头部‎ (眼 | 耳 | 鼻 | 口) 头痛 头晕 畏光 眼疲劳 耳鸣 耳痛 鼻出血 鼻塞 咳嗽 口干 牙痛 颈部 喉头水肿 甲状腺肿大 落枕 吞咽困难 胸部 呼吸困难 咳血 咯血 气喘 乳房肿块 乳头内陷 心悸 心绞痛 心律失常 胸闷 胸痛 窒息 背部 脊柱弯曲 椎间盘脱出 腹部 便秘 恶心 反胃 腹痛 腹泻 腹胀 痢疾 脾肿大 食欲不振 胃痛 消化不良 厌食 腰部 尿急 尿痛 肾病综合征 腰背痛 腰椎间盘突出 臀部 便血 肛裂 肛门瘙痒 脱肛 盆腔 尿频 尿失禁 尿血 少尿 无尿 遗尿 羊水过多 生殖部位 (女性|男性) 白带 闭经 痛经 宫颈糜烂 流产 性交疼痛 性欲减退 遗精 睾丸疼痛 四肢 (上肢 | 下肢) 单瘫 肝掌 鸡眼 抽筋 静脉曲张 手足皲裂 乏力 肘关节脱位

按症状名称开头字母查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