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宋代篇(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邵阳县弄子景区开放了吗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宋代篇(上)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宋代篇(上)

2023-08-13 1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玉质青白色,受沁呈灰褐色。正面浮雕一爬行螭龙,口衔灵芝,盘绕于璧孔周围,背面光素无纹。

螭形玉璧 宋代

直径6.3、孔径2.3、厚0.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玉璧整体雕刻成团形螭龙,嘴部成弯钩状,变形的臣字眼,琢双足,尾部窄扇形展开,脊背呈长短弧形与锯齿纹连接,璧面空虚处刻连续的回纹,有数处沁孔,散布土沁。

双螭纹宜子孙玉璧 宋代

高9.7、宽7.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洁白纯净。镂雕阴刻兼施。上部雕童子骑羊,下连透空璧,孔上下镂刻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盘曲双螭。此器系模仿汉代吉祥佩玉,雕刻玲珑精美。

宋真宗禅地玉册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简长29.5~29.8、宽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为宋真宗禅地玉册,册分十六简。简间以金线串联。册文为楷体,书写后刻划并涂以金漆,与唐册相比,字迹显得松散。其中两简的背面有磨去原刻字的情形,根据残余笔划推测,似是宋太祖、太宗的谥号。对照《宋史》发现,二帝的谥号在册与史的记载中有繁简之别,修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禅地前的两个月,才为二先帝新进谥号之故。除了玉册,还有一些正方、长方或梯形的玉片共52件同时出土。玉片上主要装饰着龙、凤及云气纹。据史书记载,盛装玉册的容器是玉匮,推测这些玉片便是玉匮上的组件。

勾连云纹玉璧 宋代

直径3、厚0.6、圆孔直径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沁。内外圆边略低,器物双面琢以两如意纹相连成的S形勾连云纹。

双龙首玉玦 宋代

外径7.3、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黄色沁和石灰沁。圆形,扁平体。玦两端雕琢龙首,镂空示口,龙身连体,阴线勾饰眼、耳、鼻及谷纹。龙尾连接为扇面形,为浅浮雕谷纹。外缘微凸龙脊,阴刻六组双勾短双线纹饰,两面纹饰相同。

玉琮(2件) 宋代

左:高3.7、宽4.1、孔径3.2厘米

右:直径4.4、宽3.6、孔径3.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左:玉质白色,一面有褐斑,其它面有黄色沁斑及牛毛纹。仿古玉琮。外方内圆中空,单节,表面光素。右: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仿古礼器。外方内圆中空,单节素面,一端略有残。

螭熊纹韘形玉佩 宋代

高8.05、宽5.8、厚5.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褐色沁。玉佩呈扁平状,中有椭圆孔,周边镂雕螭龙、飞虎、熊纹等,间有云纹相伴。虎身披有羽翅,成为飞虎,熊身前倾,足爪踩踏于螭龙之上。各神兽之间穿插纠缠,颇为生动。韘形玉佩盛行于汉代,魏晋以后减少,但是宋代及清代开始仿制,有些仿制的还十分形象,此件韘形玉佩就是仿古器中的精品佳作。

鹿纹玉鉈尾 唐宋时期

长7.7、宽4.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呈长方形,三边平直,一短边呈弧形。正面剔地浅浮雕一只卧于坐毯上的梅花鹿,口衔祥云;背面有五组穿缀固定皮带的孔。以鹿为纹饰制作带板,是宋代带板纹饰题材的特征,该器仍保留了唐代池面隐起的工艺特色,局部的描绘与唐代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坐毯从简单的阴刻线表现发展到莲花瓣和格纹的组合,动物的局部特征也趋于细致,应该说这是一件唐至宋过渡过程中的器物。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长7.6、宽4.4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板呈方形,正面池面浮雕一男子,戴高冠,五官刻画俊秀生动,蜷腿坐于毡垫上,似正在欣赏表演或演奏,双手欲击掌合拍。身穿宽大长袍,衣服的纹饰、衣褶的线条表现得极为灵动、细腻。背面刻数字 “九”,四角有牛鼻孔。此带饰雕刻精美、灵巧,雕刻手法、人物形象、带板形制均与江西上饶市茶山寺宋代赵仲湮墓出土的人物带板的纹饰、雕刻手法近似。

荷莲童子纹玉带环 宋代

长6.1、宽4.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有黑褐色沁。长方形,下有一长方形环。正面通体镂雕荷莲童子。童子微笑盘坐在荷花之中,双手似在抚琴。荷莲是使用唐代减地法,俗称“打挖”的工艺手法雕琢。背面四对穿孔,应是嵌在腰间或其他质地的带上固定之用。

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

高6.7、宽7.8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近方形。正面浮雕兼阴线一老人坐卧于莲花瓣之上,手捧书卷,孜孜以读;右上一轮圆月,四角及四边缘共对钻八孔。画面意境空灵超脱,飘然欲仙。

龙纹玉带环 宋代

高5.3、宽4.1、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斑。整器略扁方形,镂雕一龙纹戏珠图。龙三角形眼,张嘴、龙发后飘,龙身上卷。龙前镂雕云纹及火焰珠纹。此器巧妙利用上卷之龙体,将之弯绕成环状,从而可穿入绦带,成为束带之带环。

人物纹玉带板

五代至宋代

长6、宽5.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白色沁。扁方形,近于正方。正面浅浮雕一人双手捧书席地而座,两边雕有卷云纹。背面四角有对穿孔。带銙左下角缺损。

莲瓣形玉发冠 宋代

高7.3、宽8.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留有出土锈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相互对称,冠顶稍平。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冠簪圆柱状,簪首呈圆形蘑菇状。整器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虎凤纹玉带钩

宋代

长10.4、宽1.8、厚1.9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受沁局部呈红褐色。凤首身,虎头尾。背有一圆形钮。整器以阴刻线表示凤之柔美,以隐起阳雕表现虎的强壮,体现了宋代精雕细刻的时代风格。

莲瓣形玉冠 宋代

冠高7.4、长10.6、宽7.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色。冠四面各雕双层重叠莲花瓣,冠顶部为椭圆形,向上拱起。一侧正中有一椭圆形孔,冠四面凸起,冠口部为椭圆形。冠里壁掏空,冠壁薄。冠两侧底部中央各穿透一圆孔,可供插簪固发。宋代士大夫有用玉冠束发的习俗。

螭首兽面纹玉带钩 宋代

高7.1、宽3.5、厚1.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表面有红褐色皮,为籽料雕琢而成。以螭首为钩首,螭面圆眼、宽眉、双耳、独角,嘴尖,形似鸟嘴。钩腹上高浮雕两只怪兽,一首似龙,大嘴、宽鼻,眉上卷,身饰鳞纹。在钩腹尾雕琢另一兽雕,尖嘴,圆眼。此器造型纹饰怪异,仿汉非汉,为宋代仿古玉带钩。

乳钉纹玉剑首 宋代

直径4.2、厚1.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泛黄色。扁圆体,正面以弦纹分割为两层纹饰。外层饰乳钉纹,内层微凸,饰三组云纹,每组之间加网格纹。背面内斜钻象鼻孔,供剑柄嵌入。此器为仿汉式玉器。

蒲纹玉剑璏(2件) 宋代

上:长 7.3、宽 2.3、厚 1.8 厘米

下:长8.8、宽2.5、高2.0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表面局部受沁呈赭色。正面浮雕蒲纹。两端卷沿,侧面阴刻卷草纹。有一长方形穿孔,孔内打磨平整。器底亦阴刻卷草纹,线条随意自然。为仿汉式玉器。下:玉质灰褐色。璏面两端卷沿,浮雕大小两螭,螭呈“S”形俯卧状,尾绞丝状卷曲。小螭回首与大螭相对。背面有长方形穿孔。

龙纹玉带环 宋代

长9.1、宽5.2、厚1.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体呈扁长方形,边缘以联珠纹为框。框内高浮雕、镂雕云龙纹。龙张口,细颈,龙发后飘。身体扭曲,四周祥云相伴。一扁孔横贯两侧,可穿革带。下部有一半圆形环。此种带有联珠纹的带饰,有些下部有挂物环,又称为“提携”,盛行于宋、金、元。

玉剑璏(2件) 宋代

上:长9.7、宽2.3、厚1.9厘米

下:长7.5、宽2.2、厚1.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局部受沁蚀呈灰白色。呈长方形,两端内卷,左端为伏行状小螭,管钻圆眼,双肩隆起有肌肉感。器面饰一螭纹,前额高凸,眼睛斜挖突出眼珠,长角,肩部丰满,出现人字形阴刻线,前腿弯曲呈匍匐状,后腿作爬行状,腿部关节处呈卷云状,尾分叉、细长。下:玉质青白,带沁。正面边棱圆浑,长伸一端向下内卷,另一端较短,器物边缘阴刻轮廓线,正面饰密集而细小的谷纹。背面有一长方形穿孔,用于穿腰带。

螭纹玉剑璏 宋代

长15.1、宽3.7、厚2.2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质地温润。仿汉玉剑饰。长方扁形,两端向内微卷。正面浅浮雕螭虎图案,下方有矩形系带贯孔。体型宽大,琢工精细。

玉飞天 宋代

长4.8、高2.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透雕。人物面部向前,双手相合于颌下,身体向后小腿向上翘起,帛带向后飘摆,身下雕有云朵,显示其在空中飞行。其身躯有上下纵穿孔,可能是作为坠饰使用。

玉飞天 宋代

长5.8、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状,镂雕一仙女形象,发髻束起于头两端,裸上身,下身着长裙,赤双足,身下托祥云纹,周身花枝缠绕。

玉飞天 宋代

长5、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褐色沁。半圆形,扁平体,两面雕琢。女相长发盘髻,正视,手持花枝,身披云带,衣着长裙,瑞花相伴,呈飘游状。线条流畅,打磨光亮。

关注 yuqilaofashi 即时搜索您想查看的内容

玉器资讯,找玉器鉴定专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