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蓝印花布博物馆 蓝白之美

蓝白之美

2024-07-03 03: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时每个周末,我都与妻子带着装有两大编织袋的蓝印花布作品前往上海经销点售卖,晚上10点搭船回南通。为了省钱,只买五等船票,在过道、扶梯、底舱寻一个地方靠着休息。回到南通后,继续设计制作下个礼拜售卖的蓝印花布作品,一刻也不敢耽搁。

1996年10月份,我租借了南通纺织博物馆的房子,在濠河边竖起“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牌匾,自此,这里成为我的蓝白世界。许多年长的参观者看着馆内陈列的蓝印花布制品,回忆起过去父辈们身着蓝印花布、盖蓝印花布被子的美好记忆;年轻的参观者们则被这间艺术馆的创新制品所吸引,古朴与“摩登”,在这里神奇交汇。

白天在馆中接待访客,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品,介绍蓝印花布传承历史;晚上回作坊设计纹样,研究技艺,整理材料。每隔一段时间,我还是会带着设计好的蓝印花布工艺品前往上海销售,以此补充艺术馆的运营资金。

经过几年的努力,艺术馆克服了起步时的艰难,实现了资金链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集收藏、研究、展示、生产、传承于一体的非遗博物馆运营模式并延续至今。

2004年,冯骥才先生来到蓝印花布博物馆考察,他看到馆内陈列的大量蓝印花布古旧精品,翻阅了我准备出版的一叠叠厚重书稿,颇为惊讶。我对他说,自己是在继承传统优秀蓝印花布纹样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作品,在大城市销售,也出口国外,靠这些收入用于蓝印花布的收集、保护、研究展示与产品创新。

2006年,我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几十年来,我走遍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北京等22个省份的1378个使用蓝印花布的乡镇,竭尽全力寻找蓝印花布遗存。目前,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抢救保护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蜡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数目多达68230件,整理出纹样20万个。这些承载着劳动人民朴素情感的蓝印花布遗存,是创新的根与魂。

老祖宗的东西不仅要收集起来研究,还得在研究的同时去创新。将单面印花工艺创新为双面印花,窄布印染发展为宽幅印花,单色印染创新为深浅蓝的复色印染,单一棉布品种扩展到丝绸、羊绒、棉麻等。我们创新开发的服装、包袋、壁挂、工艺品、鞋帽五大系列蓝印花布作品,带着古朴之美与新潮创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拥抱市场

“抢救”“保护”,收集流失于民间的蓝印花布过程中,我真正理解了这两个词。

一项传统工艺的传承少不了年轻人的补充,而每项传统工艺要有所成就,至少要经历10年甚至20年之久,因此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守着这些“慢热”的文化。

我女儿吴灵姝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发展。我想,若是我的女儿都不愿意回来传承蓝印花布,还有谁愿意和我一起传承保护这项古老技艺呢?起初女儿并不理解,最终,她还是返乡成为一位年轻的蓝印花布传承人。

染布是个苦行当,也是一项体力活,女儿身单力薄,承担印染的染色、挑布等工作很吃力。女婿倪沈键辞去银行的工作,也走入了我的传统染坊。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让新时代的蓝印花布产品拥有了更丰沛的创造力。

在创作中,我们吸收民间传统红印花布的印染技艺,红色点缀的童装旗袍与背心就此出炉。女儿建议通过自由断刀体现现代感,赋予传统纹样时尚气息。我和家人还用蓝印花布上的传统纹理设计了百凤图、百鱼图和百蝶图,既可以当壁挂,又可以做成各种装饰品。

这些年来,我在南通大学培养了400多名传统印染技艺年轻人才,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也开设了课程。家族传承、院校传承、师徒传承……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走到台前。

还记得20多年前刚推出“蓝艺”品牌时,我从包袱皮上选取双鱼纹样,做成了立体的中国结,翅膀用红色,眼睛用黄色,挂在家里好看又吉祥。那些年,人们去同里和乌镇旅游常能看到这款作品,它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

2016年,我注册了“元新蓝”品牌,与原本的“蓝艺”系列工艺品共同经营。起先也没有底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合适么?当时文化界一位前辈对我说,你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传统非遗就该有自己响亮的品牌,用最好的创意推出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

“蓝艺”用了20年不算响,“元新蓝”用了不到8年就响起来了。我们顺势推出染布品牌“染抒”,主要售卖小手帕小挂件小钱包,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矩阵。

如今,蓝色和白色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抹不去的人生主色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印花布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新)

(责任编辑:王炬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